文 | 融中财经
前几天,基因检测行业巨头 23andMe 正式向法院提交破产保护申请,这家曾经估值高达 60 多亿美元的 " 基因帝国 ",如今市值缩水至 2400 万美元,股价暴跌超 99%。从巅峰到谷底,23andMe 的陨落令人唏嘘,而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整个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2023 年 10 月,一场持续五个月的网络攻击撕裂了其安全防线,黑客通过 " 撞库攻击 " 盗取了 1.4 万个账户的完整基因数据,并通过 "DNA 亲属 " 功能撬开了 690 万用户的隐私大门。这场数据泄露事件不仅引发了用户恐慌,更暴露了基因检测行业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的致命漏洞。尽管 23andMe 试图通过降价、推出订阅服务等方式挽留用户,但低频消费的特性使得用户黏性持续下滑,核心业务萎缩。与此同时,其检测结果缺乏临床价值,无法对接医疗场景,导致用户获取信息后缺乏后续服务转化,形成 " 检测即终点 " 的尴尬局面。
23andMe 的困境并非个例。整个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一方面,基因数据的隐私保护难度极大,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检测结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有限,难以满足用户对健康指导的期望。此外,行业内的企业为了追求数据规模,往往忽视安全投入,导致数据确权模糊,成为潜在的 " 烫手山芋 "。在资本的追逐下,许多企业沉迷于 " 烧钱换数据 " 的模式,却忽视了隐私合规的重要性。
23andMe 的破产为行业敲响了警钟。在基因科技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安全与伦理的防护舱远比估值泡沫更重要。只有在数据隐私保护、临床应用价值和商业模式可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 基因帝国 " 宣布破产
曾经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网红独角兽,宣布破产。
近日,美国基因检测行业巨头 23andMe 正式向密苏里州东区破产法院提交破产保护申请。据悉,该公司股价周一盘中暴跌超 52%,总市值从 2021 年底巅峰时期的近 60 亿美元缩水至约 2400 万美元。
这个 " 基因帝国 " 的起落,还要从创始人安妮 · 沃西基说起。
1973 年,安妮出生于斯坦福,成长在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一位知名物理学家。她从小就展现出不服输的性格,热爱冰球这项充满激情与对抗的运动,这与她所处的高知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1996 年,安妮从耶鲁大学生物学专业毕业,随后进入华尔街的一家风投机构,投身医疗投资领域。在那里,她目睹了医疗股的起伏波动,见识了众多创新公司的兴衰成败,这些经历为她日后创业奠定了基础,让她萌生了亲自下场创业的念头。
2003 年,人类基因组首次破译,这一事件被视为生命科学领域的 " 登月计划 ",DNA 一时间成为千禧年的热门词汇。安妮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商机,于 2006 年创立了 23andMe,公司名字寓意着人类的 23 对染色体。
23andMe 的业务模式十分新颖,用户只需提供一管唾液样本并寄送给公司,就能获得一份详细的 DNA 报告,内容涵盖祖先来源、患某些疾病(如中年秃顶、阿兹海默症)的可能性等信息。在当时,基因检测还属于实验室里的高科技,而 23andMe 却将其带入了大众视野,甚至成为聚会上的热门谈资。
作为首家直接面向消费者的 DNA 检测公司,23andMe 迅速在硅谷崭露头角,备受瞩目。2007 年,公司成功获得了谷歌、恩颐投资、基因泰克等知名机构参与的 A 轮融资,创始人也被称为 " 女版乔布斯 "。
在创业初期,安妮凭借其独特的眼光和营销手段,迅速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她频繁出现在纽约时装周、达拉斯经济论坛等各类高端场合,举办 " 口水派对 ",邀请众多名人参与,收集他们的唾液样本。超模娜奥米 · 坎贝尔、传媒大亨默多克及其当时的妻子邓文迪等都是这些活动的座上宾。2008 年,23andMe 的产品更是被《时代》杂志评为 " 年度发明 ",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内的地位。
此后,23andMe 在融资方面一路高歌猛进。2009 年,公司完成了 278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2011 年,C 轮融资金额高达 3100 万美元,投资方包括强生、MPM 资本、谷歌、恩颐投资等。2012 年,公司在 D 轮融资中筹集了 5790 万美元。随着融资的完成,23andMe 的 DNA 测试价格也从最初的 999 美元大幅降低至 99 美元,使得更多普通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这项服务。
2015 年,23andMe 迎来了第一次高光时刻,成功完成了 1.15 亿美元的 E 轮融资,投资方阵容豪华,包括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设备生产商因美纳、药明康德、富达投资等。此时的公司也正式迈入独角兽行列。
2017 年,阿尔蒂梅特资本、瓦伦堡基金会、卡斯丁资本等知名机构纷纷入场,公司完成了 2.5 亿美元的 F 轮融资。2018 年,23andMe 又获得了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 3 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到了 2021 年,23andMe 通过与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的并购成功上市,市值一度飙升至 60 亿美元,股价最高冲至 300 美元。
在巅峰时期,23andMe 的用户数量接近 1500 万,其影响力之大,甚至有传闻称英国皇室成员也偷偷进行了 DNA 检测。
一个黑客惹的祸
就在 23andMe 风靡硅谷,大家见面都在问 " 你是否做了基因检测 ",这项基因检测甚至成为了硅谷精英的社交货币的时候,一个完全是意料之外的 " 黑天鹅 " 正在飞过这家网红独角兽的上空。
时间回到 2023 年 10 月,一场持续五个月的网络攻击悄然撕裂了基因检测巨头 23andMe 的安全防线。
黑客通过 " 撞库攻击 " 攻入系统,利用用户在其他平台重复使用的旧密码,先后盗取了 1.4 万个账户的完整基因数据。但这场灾难真正的恐怖之处在于,由于 23andMe 的 "DNA 亲属 " 功能默认允许用户共享家族谱系,黑客通过这 1.4 万条数据入口,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撬开了 690 万用户的隐私大门。
被盗数据堪称生命密码的全息图——从用户姓名、出生年份、居住地址,到祖源分析报告中隐藏的犹太裔或华裔血统标签(约 30 万华人及百万犹太用户数据被特别标注),甚至包含预测亲属关系的 DNA 百分比。在暗网黑市,这些信息被明码标价:普通用户数据 1 美元 / 条,而扎克伯格、马斯克等名人的完整基因档案开价高达 10 万美元。最具讽刺意味的是,黑客通过分析马斯克的父系基因类型 O2b1-F1150,竟推断其祖先可能源自中国东南沿海,这种本应属于实验室的学术推论,却因数据泄露沦为互联网狂欢的素材。
23andMe 的危机应对也堪称 " 灾难现场 "。公司一直到 2023 年 12 月才向公众披露事件,此时暗网数据交易已猖獗两个月。面对汹涌舆情,CEO 安妮 · 沃西基竟将责任推卸给用户,声称 " 密码强度不足导致漏洞 ",这种傲慢态度直接引发加州、纽约等多地集体诉讼。
2024 年 9 月,公司被迫以 3000 万美元达成和解,但每位受害者最高仅获赔 1 万美元,而基因数据泄露的终身风险根本无法用金钱衡量。
这场数据灾难的影响远不止于数字层面。2024 年第四季度,23andMe 新增用户暴跌 45%,核心客户流失率激增 30%。曾经估值 6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39 亿元)的硅谷明星企业,股价在 2025 年 3 月跌至 0.78 美元,市值缩水超 99%,最终走向破产重组。
更深远的是,事件暴露了基因隐私保护的致命漏洞——当 690 万人的生命密码被打包拍卖,制药公司、保险公司甚至 AI 企业都可能成为这些数据的买家,而美国 HIPAA 法案竟无法监管消费级基因数据。
如今回过头来看,这场浩劫早已埋下伏笔。23andMe 为追求数据规模,将检测价格从 999 美元降至 99 美元,用户量暴增却忽视安全投入;为讨好资本故事,强推 "DNA 亲属 " 功能构建社交网络,反而成为黑客扩张攻击面的跳板。
当生物特征数据成为 " 新时代的石油 ",这场危机给所有数据驱动型企业敲响丧钟——有些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无法合上。
一次性消费,撑不起叙事
从网红独角兽跌落神坛,这件事也不能都让黑客背锅,23andMe 自身的商业模式也满足不了最开始的叙事。
2021 年上市以来,23andMe 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累计亏损金额已经达到了 23 亿美元。其财务恶化的核心原因涉及商业模式缺陷、数据变现失败、研发投入失控及信任崩塌等多重因素。
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公司累计亏损达 23 亿美元,仅 2024 财年前三季度的净亏损就达 4.58 亿美元,同比扩大 85%。尽管 2025 财年前三季度亏损收窄至 1.82 亿美元,同比减少 60.35%,但收入仍同比下滑 6.98%,显示其核心业务持续萎缩。
23andMe 的商业模式有两个核心的问题:
其一,低频消费与用户流失:基因检测属于一次性消费,用户复购率趋近于零。尽管 23andMe 推出 119 美元 / 年的订阅服务,但仅吸引 64 万用户,占比总用户不到 5%。到 2024 年,消费者服务收入同比下降 8%,反映用户粘性持续下滑;
其二,医疗价值缺失:检测结果无法对接临床场景,例如仅覆盖部分疾病基因点位,被医生视为 " 娱乐性报告 "。用户获取信息后缺乏后续服务转化,形成 " 检测即终点 " 的尴尬局面。除此之外,公司与葛兰素史克(GSK)合作的 50 个药物项目无一上市,自研的靶向 CD200R1 和 ULBP6 药物因资金断裂终止临床,研发部门最终解散;消费级基因芯片仅覆盖 0.02% 的基因组,数据精度不足;80% 用户虽同意数据用于研究,但实际应用中面临知情权争议和技术可靠性质疑。
开源不利的情况下,公司节流方面也做得不太好。为维持增长,营销费用占比从 2019 年的 25% 飙升至 48%,但用户增速反而下滑。例如,2023 年通过后台偷偷开启用户自动续费功能,引发 130 多起投诉,此外与 GSK 合作的肿瘤药物研发耗资超 4 亿美元,但临床试验因资金断裂中止,直接导致 2024 年研发部门裁员 25%。
这场崩塌暴露了消费基因检测行业的 " 先天残疾 ":祖源分析只是猎奇玩具,疾病风险预测因 SNP 芯片仅覆盖 0.02% 基因组而缺乏临床价值。当竞争对手 Ancestry 通过家谱订阅服务年入数亿美元时,23andMe 却沉迷于 " 烧钱换数据 " 的资本游戏。更讽刺的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资本、精力建立的基因数据库。最终因数据确权模糊成为收购案中的 " 烫手山芋 " ——制药巨头垂涎于 1500 万人的遗传密码,但加州司法部长的紧急警告揭示着更大危机:这些包含种族特征、疾病倾向的生命密码一旦流入黑市,可能催生基因歧视、精准诈骗甚至生物武器,而美国 HIPAA 法案的监管空白,让这场数据伦理危机注定没有赢家。
23andMe 的陨落为科技泡沫时代写下血色注脚:当资本迷信 " 数据资产 " 的故事,当创业者将隐私合规视为成本而非底线,再耀眼的独角兽也终将跌落神坛。如今,那些曾被装进试剂盒的唾液,正化作刺向商业文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基因科技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安全与伦理的防护舱远比估值泡沫更重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