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易生活 04-14
用微单的思路做拍照手机,结果到底会有多“可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众所周知,如今越来越多的手机在宣传拍照功能时,总喜欢拿 " 相机 "、" 单反 " 来说事。要么是强调自身望远能力的强悍,要么则是主张通过算法实现对单反所拍出光斑的 " 拟真 "。

那么智能手机的拍照设计,真能做得如同 " 微单 "、" 单反 " 一样吗?平心而论,这并不是没有可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家需要真正的认识到,手机与相机的硬件在根本上到底有哪些异同,差距又到底体现在何处。如果搞错了这些,那么最终的产品,结果就很可能会出现设计上的偏差。

在参与了 vivo 今年举行的 X 系列蓝图影像技术沟通会之后,我们三易生活最直接的感想,就是他们即将发布的 vivo X200 Ultra,很有可能是迄今为止在基础思路上最接近于 " 微单 ",可能也是最清楚手机与相机之间设计思路异同点的顶级影像旗舰手机。

手机和相机的异同,过去大家可能搞错了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说?首先大家要明白,智能手机与传统相机在拍照硬件上 " 最像 " 的部分,其实是手机的多摄设计。

对于智能手机而言,虽然大家总在讲 " 多摄变焦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绝大多数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并不能像相机镜头那样,实现真正的、基于镜片位移的连续光学变焦。它们本质上其实更像是多颗 " 定焦镜头 ",通过更换镜头、或者说切换整个 " 镜头 +CMOS" 模组,从而实现物理焦段的变化。

与此同时,智能手机和传统相机相比,在拍照硬件上 " 最不像 " 的部分又是什么呢?可能很多朋友会以为是高算力的 ISP、是手机比相机多了很多 AI 算法。

事实上,这种观点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关注相机领域的朋友就会知道,在最新的那些微单相机里同样也有 AI 成像算法,甚至它们的 ISP 功耗有时候会高到不得不以风扇进行主动散热的地步。以为 " 手机就靠算法成像、相机就不靠算法成像 " 的观念,其实早就已经过时了。

正因如此,对于现阶段的手机来说,它们与相机真正最大的差异反而是 CMOS 的物理尺寸。特别是考虑到如今相机的 " 全画幅 " 日渐普及,甚至中画幅的门槛也越来越低,就算是手机上所谓的 "1 英寸大底 ",在物理尺寸、极限感光能力等方面,与相机其实还是有着云泥之别。

明白了这一点,再来看看现在许多所谓 " 影像旗舰手机 " 的设计就会发现,部分厂商很可能搞错了基本的方向。以至于他们一方面喜欢强调一两颗 " 主摄 " 的尺寸以及镜头的数量,但另一方面又因为机身体积的限制,不得不在其他 " 副摄 " 上进行缩水。

从结果来说,这样的 " 拍照手机 " 真要论起传感器尺寸、动态范围来说,实际上还是会比真正的全画幅相机差得很远。但同时不均衡的 " 主副摄 " 搭配,又会导致它们出现部分焦段明显的画质下降和白平衡不一致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到手机作为更轻便 " 专业拍摄设备 " 的实用价值。

全主摄、全防抖,vivo 整出了一款 "V 单 "

那么 vivo 是如何应对上述这些问题的呢?简单来说,他们放弃了对单个 CMOS 尺寸的盲目追求,也放弃了对手机摄像头数量的无效堆叠。而是创新性地在最新的顶级影像旗舰 vivo X200 Ultra 上实现了 " 三大底、全主摄 " 的设计,让智能手机的拍摄体验,史上首次真正接近拥有三颗高品质定焦镜头的相机。

具体来说,X200 Ultra 使用了两颗由 vivo 与索尼合作深度研发的蓝图 × 索尼 LYT818 5000 万像素 1/1.28 英寸大底 CMOS,搭配一颗 2 亿像素 1/1.4 英寸的大底 CMOS,组成了一套传感器尺寸相近、没有偏废的 " 三摄全大底 " 方案。

同时这三颗传感器所搭配的镜头,则是 vivo 与蔡司联合研发的三枚 " 大师镜头 "。它们分别是光圈 F2.0、带有 CIPA5 级光学防抖的 14mm 超广角,光圈 F1.69、带有 CIPA5 级光学防抖的 35mm 人文广角,以及采用行业首个大底三群组镜头、并同样支持 CIPA5 级光学防抖设计的 85mm 蔡司 APO 超级长焦。

与目前市面上的其他同类机型对比就会发现,X200 Ultra 一方面不存在多摄之间传感器尺寸差距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它也确实是目前超广角配置最豪华,同时也是当前行业中唯一的 " 全镜头全光学防抖 " 设计。再加上 T* 镀膜的运用,说 X200 Ultra 是目前行业里镜头、光学用料最奢华的顶级影像旗舰手机,大抵是没有错的。

两颗自研芯片 + 旗舰 SoC,带来前所未有的算力优势

很显然,vivo 采用这样极致的设计,就是为了解决以往手机上常见的 " 副摄 " 画质短板。同时通过一颗极其豪华的超广角主摄,他们也赋予了这一新款 " 超大杯 " 可能是目前手机业界最强的视频拍摄潜力。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前面讲到过的问题?没错,即便友商努力 " 塞 " 进的 1 英寸主摄 CMOS,它的宽容度、感光能力依旧要与真正的大底旗舰相机有着不小的差距。所以 vivo 此次为 X200 Ultra 选择 " 三主摄 " 设计,便不得不在 CMOS 尺寸上稍作妥协。那么,他们又要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很显然,此时的重点就在于 " 计算摄影 "。但 vivo 并不像其他品牌那样,仅仅只是抱着 SoC 里现成的 ISP 和 NPU 算力去优化算法。他们选择了自研外挂额外的影像芯片,为手机带来更高的算力。而且在 X200 Ultra 上,这种 " 额外的算力加成 " 甚至还不只一颗芯片,更是史无前例的 " 自研影像双芯 " 组合。

是的,X200 Ultra 除了继续沿用 vivo 自研的 V3+ 影像芯片之外,还带来了一颗全新的 VS1 自研影像芯片。作为 vivo 首款前处理高算力 AI ISP,VS1 采用了多级 ISP+NPU 互联架构,峰值算力高达 80TOPs,同时拥有行业里最高的 AI 性能能效密度。

那么如此高的 AI 性能,要如何在成像流程中发挥作用呢?根据 vivo 方面今天透露的信息显示,X200 Ultra 在业内首次实现了 " 全焦段 "、" 高像素 " 的专业人像拍摄,它的三颗后摄均可基于 5000 万像素画面信息进行画质重建。

而在自研 AI ISP 芯片和自研人像端侧大模型的加持下,X200 Ultra 在进行人像拍摄时,计算规模可比其他机型高出 300% 以上,以实现操控感受更专业、画质表现也更接近专业单反的多摄人像拍摄体验。

当然,超高的 AI 算力不止可以用于拍摄人像,当然也能进行日常拍摄其他题材以及视频创作时的逐帧优化。特别是在考虑到 X200 Ultra 相当于机内整合了三组不同的 ISP 和 NPU(两颗自研芯片 +SoC 集成方案),同时还有着行业中最豪华的大底 + 防抖超广角时,它便几乎没有理由不具备当下智能手机中最强的视频防抖和视频夜景表现。

vivo 或许并没有 " 后发优势 ",真正的秘诀在于坚持

说实在的,回望如今的智能手机行业、特别是 " 影像旗舰 " 这个赛道时,会看到不同的厂商明显有着不同的策略。

他们有的在产品宣发上拼命鼓吹 " 硬件堆料 ",然后被用户吐槽存在着显著的硬件短板,不能真正实现全焦段的专业拍摄体验。还有的厂商会回避硬件问题,大喊算法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结果不得不面对因为算法不够成熟而导致的 " 翻车 "。

当然,也有厂商意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于是有意回避专业拍摄场景和专业用户,转而去迎合大众消费者的日常需求、将影像旗舰手机做成 " 时尚单品 "。这样固然也是一条出路,但却不可避免地会让品牌在 " 冲高 " 方面变得更加艰难。

相比之下,虽然 vivo 在一定程度上占了 " 出得晚 " 的便宜,所以有机会避开前人、友商踩过的种种坑,并通过定制、自研极致的软硬件组合,来实现可能是行业里最专业、最能配得上 " 顶级专业影像 " 定位的旗舰手机设计。

但大家不要忘记,任何一款智能手机的设计方案,都不可能是在几个月或一年时间里就完成。特别是对于 vivo 来说,他们早在 2014 年就开始了对大光圈拍照手机的量产探索、2017 年就已经定制过独立的影像 DSP 芯片,2020 年就开始与蔡司进行光学设计和算法的技术合作,而 vivo 自研的影像芯片,迄今为止也已经经过了四年、四个大的技术代次更迭。

由此可见,对于 X200 Ultra、或者说对于 vivo 如今这种 " 全大底、全光学防抖、全高品质镜头 " 的 "V 单 " 设计而言,它不可能仅仅是出于对友商产品的 " 反思 " 结果,而更应该是 vivo 自身技术路线的一次集大成。

换句话说,与其说 vivo 是占了 " 后发优势 ",反而可能需要思考一下其他家是不是一开始就 " 方向错了 ",或者至少存在首鼠两端、技术路线执行不够坚定的问题。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微单 智能手机 单反 物理 cmos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