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银饰的清响撞破晨雾,贵州省台江县翁你河畔的第三幼儿园内,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传承正在上演。日前,该园 300 余名萌娃和老师、家长身着盛装,以童真童趣打开苗族姊妹节的文化密码,演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 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节 " ——苗族姊妹节。
银铃踏春:百褶裙旋开非遗课堂
" 咚咚哒—— " 随着鼓槌落下鼓声的响起,孩子们手腕上的银铃应声起舞。萌娃们的百褶裙甩成绽放的山茶,虽然脚步略显稚嫩,但银项圈上代代相传的蝴蝶纹样却在阳光下流转生辉。" 踩鼓舞讲究四步一旋 ",孩子们跳的是文化基因里的节奏,亲子家庭共舞的身影倒映在翁你河的碧波中。
舌尖传承:五彩姊妹饭里的成长密码
校园里,十多张杉木桌拼成 " 巨龙 " ——长桌宴,姊妹花汁染就的金黄、南烛木叶的紫色清香等五彩糯米饭在竹编器皿中绽放,每个饭团都是苗家祖先留传的千年故事。对于苗族同胞来说,姊妹饭的五种颜色代表五种不同的含义:深黑色象征家乡美丽如清水江,红色象征寨子发达昌盛,黄色象征五谷丰登,紫色象征富裕殷实,白色象征纯洁的爱情。软香可口的 " 姊妹饭 " 是苗族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代表了苗族同胞千百年来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指尖生花:教师与萌娃共绣未来
小绣片,孩子的小手穿针引线在其中。白色的土布上,歪歪扭扭的蝴蝶妈妈图案若隐若现,徐徐打开苗族 " 非遗盲盒 ",让刺绣图案变成可触可听的文化密码,与苗族先祖共鸣的历史传说。这场文化浸润活动,让千年姊妹节以学前教育形态完整呈现。从踩鼓、刺绣到长桌宴,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会开花的文化种子。
银项圈上还沾着糯米香,这个会跳舞、会绣花、能把彩虹吃进肚子的情人节,原来是祖先留给每个苗族孩子的魔法口袋——装着歌谣、绣线和永不褪色的月光,永恒相传。
张强 / 文 董静婷 / 图
编辑 王欣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