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1 日," 海棠墨韵,文脉相承——天津大学海棠节楹联书法活动 " 在天津大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大学图书馆及北洋诗词社等组织联合主办,旨在通过楹联和书法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传承中华文脉、弘扬津派文化。据悉,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专家团队已着手楹联的翻译对外传播工作,后续还将与天津市楹联学会携手打造 " 一带一路 " 楹联景观,努力探索出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津派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路径。
难得的体验
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天津市楹联学会会长、著名诗联辞赋家陈伟明,应邀与包括留学生和外教在内的天津大学师生共赴一场春天之约,以联为题、以墨彰彩,带领大家共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津派文化之美,为海棠盛开的天大校园增添了一抹联韵墨香。
年逾花甲的陈伟明先生从桃符习俗到楹联的嬗变与成熟,从韵律之美对少儿启蒙教育的作用到语文教学的关联,从联句形式对诗赋的影响到与现代语境怎样有机融合,纵横捭合、古今对照,多方位、多角度畅谈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他说,"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 在 2024 年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楹联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元素。天津是中国近现代楹联文化之都,曾产生过一大批楹联名家。
近年来,天津楹联文化更是不断发展,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已成为津派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重点打造。陈伟明还表示:" 我们今天普及推广楹联文化并非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无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还是民族所独有的传统习俗,楹联千百年来早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所以我们要在发展中不忘来时路,在创新时守好家园。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我们都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仅要传承有续,而且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并成为与世界各国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欧力来自喀麦隆,是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位法语外教。他说:我在中国已经学习工作七年了,但这是我在天津的第一年。来到天津,我就感觉这座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包容性很强。今天听了专家的楹联讲座,更让我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天津的文化底蕴有了进一步了解。以后回到喀麦隆,我会向更多的喀麦隆人介绍楹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津派文化。索菲亚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市,现就读于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她说:" 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也喜欢天津这座城市。听了今天的讲座,更让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楹联和津派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活动还特别设置了学生书法体验环节。现场墨香四溢,师生互动热烈。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常慧表示:"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艺术体验,更激励广大师生在国际舞台上传递中国声音,努力让传统楹联艺术成为全世界了解中国和津派文化的一扇窗。"
解决国际传播难题
据介绍,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专家团队由 4 名跨文化传播领域资深教授领衔,涵盖翻译学、比较文学、民俗学、国际法学和数字人文等研究方向,并吸纳了 10 余名 MTI 翻译硕士及英语专业本科生参与实践,形成了 " 导师引领、学科交叉、梯队传承 " 的协同创新机制。该团队创造性构建的 " 楹联 + 非遗 " 双重文化表达体系,以楹联文本为核心,整合书法、篆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通过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另外,该团队目前正在着力开发 " 楹联 AR 解译系统 ",游客扫码即可获取双语文化注释及三维动态展示。在翻译理论建构方面,该团队首创 " 三维度楹联英译模型 ",解决了传统楹联翻译中文化意象缺失、韵律美感消解等难题,并建立了包含 1200 组经典楹联的平行语料库,提炼出 " 文化传真 " 与 " 审美再现 " 相结合的翻译原则,并拟撰写《中华楹联英译规范》。
打造跨国楹联景观网络
围绕 " 一带一路 " 文化共建,该团队与天津市楹联学会深度合作,正着力打造跨国楹联景观网络。计划分三个阶段在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设立 30 处文化展示节点。首期聚焦东南亚汉文化圈,在新加坡牛车水、马六甲郑和文化馆等 6 处场所设置楹联景观。二期延伸至中东欧,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孔子学院、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等地植入融合当地建筑特色的楹联装置。三期规划覆盖部分阿拉伯语地区,采用激光雕刻技术呈现中阿双语楹联。每个节点均配置二维码数字导览系统,打造 " 云游楹联 " 国际传播平台,形成 " 实体景观 + 数字孪生 " 的立体传播矩阵。
据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许谨介绍,该团队还计划未来建立全球首个楹联多语种数据库,开发智能翻译辅助系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津派文化走出去提供可复制的范式经验。(记者 张家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