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是 " 具身智能 " 和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风云之年。
一方面,投融资和规模预期市场火热。2025 年前 3 个月,具身智能赛道的 54 家企业共获得 60.46 亿元融资,融资企业数量和规模已超过过去两年总和的三分之一。
IDC 报告显示,到 2030 年,全球具身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近 939 亿美元。另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预测,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 500 万台,市场规模将超 4000 亿元。
另一方面,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称 " 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 ",他认为表示目前看不到 " 具身智能 " 或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商业化潜力,引发广泛讨论。
" 我的观点是,双方都没有错,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而已。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终局肯定是美好的,但人形机器人需要长期获得商业价值的。"擎朗智能 CEO 李通近期对钛媒体 AGI 表示,行业确实存在一些 " 泡沫 ",但并非坏事,行业整体向好,大家都能从中受益,要是行业垮了,那所有人都将面临危机。
成立于 2010 年的擎朗智能,是国内最早一批进入服务机器人赛道的企业,最开始是 3 个合伙人凑了 20 万启动资金成立。如今,擎朗智能总部在上海,全球拥有超过 80+ 运营中心,并在美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地设有子公司 / 办公室,其配送、清洁等专用型商用服务机器人产品累计部署超 10 万台,业务覆盖全球 60 多个国家、超 600 个城市及地区。
李通与钛媒体 AGI 独家交流中坦言,创业 15 年,他经历了机器人行业三轮低谷和三轮高潮时刻,跌宕起伏的外部环境使得擎朗智能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发力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行业。
"2018-2019 年资本寒冬时期,我们见到别人(投资人)的时候,他们说做机器人做 AI 都是‘骗人’的。我们当时也很懵,怎么就骗人呢,我们没骗人。"李通表示,机器人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技术产业,从来不是 " 模式创新 ",而是科技创新,是劳动力的变革。因此,创业公司需要跨越周期,持续、长期推进机器人商业化。
截至目前,擎朗智能已完成 D+ 轮融资。其中,2021 年 9 月,该公司宣布完成当时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单笔最大的商业融资,即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中金甲子和 Prosperity7 Ventures(沙特阿美多元化风投基金)跟投的 2 亿美元 D 轮融资。最近一笔是来自泰州姜堰区政府的 5 亿元 D+ 轮融资。
CB Insights 数据显示,擎朗智能估值已超过 10 亿美元。
如今,服务机器人已处于 3.0 时代。彼时的 1.0 时代,服务机器人只具备具身服务机器人的初级形态,主要实现单一任务的执行;到 2.0 时代,服务机器人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智能交互能力,并逐步向多场景适配方向升级;在 3.0 时代,擎朗智能正聚焦推动服务机器人的具身智能化,向更高智能化、自主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机器人在自主感知、灵活决策和复杂任务执行方面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
近日,擎朗智能正式发布其首款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 XMAN-R1,采用轮式方案,基于 " 岗位化、亲和力、安全性 " 设计理念,搭载 11 项多模态传感器,结合自研三维重建技术,实现 360 度高精度感知,凭借智能避障能力,保障人机协作及人群安全。同时,XMAN-R1 学习服务人员的动作逻辑与姿态,从双手递物到移动控制,融入场景需求,并与擎朗配送、清洁机器人分工协作。
目前,XMAN-R1 已具备在服务行业实施 " 配餐 - 送餐 - 收餐 "、" 迎宾 - 配送行李 " 等复杂任务理解与长程规划决策的能力,如在餐厅中可独立完成取酒、倒酒、放置托盘等配餐动作。XMAN-R1 现已和客户合作和场景测试,预计将有小批量出货。
李通认为,当前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重要挑战之一是端到端的数据积累,而擎朗智能的服务机器人产品每天产生数亿条环境感知数据、数千万次人机交互记录。
未来,擎朗智能通过快速商业化部署 XMAN-R1 等服务机器人,实现数据和算法的不断迭代,加速推动服务机器人大规模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机器人的数量超过人类这一愿景。
李通还透露,今年擎朗智能将推出双足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产品。
李通强调,投入具身智能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可能需要 5 年以上的时间,但行业发展变化很难预测,因此,行业需要一些耐心和长期投入。在他看来,到 2050 年,世界总人口达到 97 亿(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数据),接近 100 亿人的话,擎朗智能服务机器人部署的数量目标超越这一数字——至少要达到一百亿零一台。从 Demo 到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所有人都要保持对机器人这个行业的耐心,要客观地看待:不要对短期太过乐观,也不要太过悲观;在高潮的时候你不要得意忘形,在低谷的时候不要气馁。"李通指出,目前机器人行业火爆,但当年大家都坐了很多年 " 冷板凳 ",如今他认为做一家机器人公司一定要更务实一些。
以下是李通与钛媒体 AGI 独家对话全文:(有删减和部分修改)
钛媒体 AGI:最近朱啸虎表示,目前看不到具身智能或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商业化潜力,但有很多人形机器人创业者反对他的说法,对此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李通:我的观点是,双方都没有错,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首先,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终局肯定是美好的,这是第一个结论。
其次,人形机器人需要长期获得商业价值。在我看来,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可能需要 5 年以上的时间,我们觉得这个行业需要点耐心,包括我们自己、同行、资本以及国资机构等,我们得稍微有点耐心。
最后,从朱总角度来看没有什么错,因为他也要跟 LP(有限合伙人)交代,需要多长时间内看到它(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所以从他的角度看没有错。
但的确,这两者中间是有矛盾的。比如,LP 和 GP 签约的时候是 5+2,这么短时间资本机构需要做汇报,这是责任。
所以,这个矛盾点导致中间会有分歧,但你说这谁有错吗?我不认为谁有错。
钛媒体 AGI:那么,您认为企业如何适应资本的短期利益和技术的长期价值?
李通:对于我们来说,需要让机器人进入实体世界销售,产生商业闭环,来不断养活持续的投入。资本总是有它的波峰、波谷,所以你要穿越周期,从而长期支持机器人研发这件事,这是我们的观点。
总结来说,基于行业的判断,我认为机器人进入家庭洗衣、做饭、带孩子,并实现商业化,需要 5 年以上的时间。但是,轮式机器人商业化会更快一些,尤其是单一的服务场景可能更快一些。
钛媒体 AGI:"5 年 " 商业化这个点的判断是怎么得到的?
李通:为什么都不约而同都说 5 年?说实在,我也不知道。假如进入家庭,洗衣服、做饭这类大规模商业化,5 年只是一个估值,但小规模落地是有可能的,但大规模落地时间点,我也不好判定。
钛媒体 AGI:您如何看待 " 具身智能泡沫 " 这件事?
李通:不过,我并不觉得这是坏事。因为一定程度的 " 泡沫 " 能够吸引更多关注与资金涌入这个行业。即便我们并非最受瞩目的 " 网红 " 企业,也能 " 雨露均沾 ",享受到行业的 " 红利 "。
当然,任何行业发展过程中都会有 " 害群之马 ",这就好比投放广告,投入 100 块钱,产出的效果不可能全是真实有效的,必然存在虚假成分。
就人形机器人行业而言,受到大众关注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好事。毕竟行业整体向好,大家都能从中受益;要是行业垮了,那所有人都将面临危机。所以,我们关注的重点是行业性问题。有些企业资金链断裂,这属于个别企业自身问题,与整个行业的健康与否并无直接关联。最令人担忧的是,大众对行业失去信心,这是我们最担心、认为最可怕的事情。
钛媒体 AGI:擎朗智能之前持续推出轮式服务配送、医疗、清洁服务机器人等类型产品,如今,为什么我们突然转向人形机器人赛道?XMAN-R1 发布的契机是什么?
李通:首先,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之间的 " 概念 " 不是相互割裂的。服务机器人可以是轮式,也可以是自动化手臂、人形机器人。所以,大家不能单纯把服务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分开看,XMAN-R1 的核心还是 " 服务 " 场景。
其次,从技术角度看,如同人一样,机器人技术发展有移动、操作两个方向。所以,擎朗之前是针对移动产品进行商业化,那么接下来在横向技术进步来看,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 XMAN-R1 主要是针对于操作层面。
最后,我们推出 XMAN-R1,核心目的在于切实响应客户需求。客户期望借助机器完成更多的工作,甚至实现部分工作的机器人替代。通过引入服务机器人,企业能够逐步减少一个个特定岗位对人力的依赖。
所以,XMAN-R1 的推出是顺势而为的结果。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产生)客户价值,让机器人为所有人(老百姓)提供服务,这便是我们矢志不渝努力的方向。
钛媒体 AGI:为什么 XMAN-R1 被称为 " 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 "?它有双足版本吗?
李通:首先,双足、轮式机器人是我们两条产品线,都在研发,今年我们也将发布双足机器人。
第二,我们认为轮式的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时间点可能会更早一些,所以我们优先发布轮式机器人以实施商业落地。举个例子,目前国内大部分数据采集中心都是在用轮式人形机器人,市场需求和商业化也是轮式优先。
当然,外界更想看双足。我们认为,双足是一个很好(棒)的方向,但是需要点时间。
它的终局一定是美好,因为轮式人形机器人场景还很有限,比如上台阶服务还有一定局限,所以双足更接近于人,这个是没问题的。但是,绝大部分情况下,双足、轮式人形机器人都是 ok(能使用)的。
钛媒体 AGI:公司已成立 15 年,擎朗智能是如何在机器人产业跌宕起伏过程中发展的?
李通:这就要讲讲公司的发展历程。
擎朗智能英文 KEENON 是 " 热忱 " 的意思。2010 年创立擎朗智能的时候,机器人行业不温不火,一开始就处于行业低谷状态,国内也没有几家机器人公司,但当时我们只是因为喜爱这个东西才开始创业。
如何形容当时行业不火的情况。我的导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IFAC Fellow 陈杰老师,当时实验室组队(入组)的时候叫 AI 组,但毕业之后没几年,我们就改名字了。我问老师为什么不叫 AI,他们说那个时候叫 AI,人家觉得你是 " 骗子 "。当时是很早期的事情。
到 2015 年 -2016 年,谷歌 DeepMind AlphaGo 围棋比赛使得整个 AI 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兴起,而机器人是 AI 物理世界的窗口,所以有智能化的机器人赛道开始火爆,很多人开始关注到了擎朗。
2018 年 -2019 年,全球进入资本寒冬,当时机器人赛道再次进入低谷,我们见到别人(投资人)的时候,他们说你们做机器人的,做 AI 的是个 " 骗子 "。我们当时也很懵,怎么就骗人了,我们没骗人。
但他们说,2016 年他投资的一家公司三四年后也没有实现大规模商业化量产几百万台机器人。要知道,当时互联网速度很快,以每月、每季度周期迭代成规模化,但高科技创新并非如此,与大家预期完全不一样。
2020 年之后,机器人作用凸显,大家又关注到擎朗智能。" 科技抗疫 " 向全国 100 多家医院和隔离点驰援无人配送机器人,并且完成软银亚洲、阿里战投数亿元融资。
2023 年开始,ChatGPT 全球火爆,特斯拉开始发布并量产人形机器人 " 擎天柱 "(Optimus),大家又关注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技术和产品。
所以,过去十几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机器人行业从来不是 " 模式创新 ",与过去移动互联网改变全球经济变化完全不同。如今属于科技创新,是劳动力的变革,那么一定是需要一个周期的,特别是机器人这样一个复杂的产品。因此,我们不会因为外部环境变化改变自己的初心,整个过程没有那么快,你不会像外界认知一样有巨大的波动,客观来讲,机器人就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行业。
钛媒体 AGI:目前擎朗智能 XMAN-R1 是否有商业订单?当前激烈的人形机器人市场当中,这一产品竞争力是什么?
李通:我们非常重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这是我们与其他公司最大的不同,我们在服务领域有完整的生态链和客户,包括餐饮、酒店、医疗、教育服务等多个应用场景。所以整个 " 服务机器人 " 闭环使得我们在产业化上更有优势。
具体到销售地区,业务包括国内和海外两部分。
其中,海外业务部分,机器人终端基本都是租赁模式,对于客户来讲,这是雇佣一台机器和雇佣一个人的区别,如果一次性销售整机可能相当于 5 年的人力成本,客户不会选择。我们的机器人主要卖到劳动力成本较贵的发达国家当中,由于选择客户选择租赁服务,机器人的成本可能只是人力的 1/2(50%)、1/3(33%)左右,所以,对于海外客户来说,擎朗智能机器人是否能够带来价值,价格是否划算,这些更加重要。
国内市场,前几年客户更多是租赁,如今售卖、租赁都有。目前,公司国内外的销售收入比例大概是各 50%。
市场竞争力方面," 具身智能 " 目前的核心问题主要在于三点:大参数规模的模型、庞大的算力,以及物理世界的海量数据,这三者当中,物理世界的数据是当前 " 具身智能 " 技术最大的挑战。
对于擎朗智能而言,我们应当优先推进商业化进程,进而在此基础上持续迭代数据与 " 具身智能 " 技术。这类似于 "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的问题,而我认为 " 商业化 " 是我们更为擅长、更具优势的方向。毕竟,只有投入更多设备,才能更快构建起数据闭环。
以过往中国企业的发展为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过去中国企业制造的产品或许只能达到其 80% 的性能,但价格却低至 50%,形成一种性能相近、价格大幅优惠的竞争模式。而如今,情况发生了转变,中国企业产品是 150% 的性能,80% 的价格,这意味着我们不仅性能远超对手,价格还更为实惠。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国拥有海量的应用场景、丰富的数据资源以及强大的机器制造能力,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的关键优势。
这是我们过往经历过、被实践所证明的事实。所以,同样在今天,无论是具身智能,还是搭载生成式 AI 的人形机器人,本质上都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阶跃。实现这一跨越,需要更多的应用场景、更多的机器人落地、更丰富的数据积累以及更好的性能表现,从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 " 闭环 " 。
钛媒体 AGI:最近人形机器人赛道火热,企业对相关人才的投入成本陡然上升,那么,如今擎朗智能在人才方面是否有新的解决方案,比如寻找机电、计算机相关复合型职业人才?
李通:一方面,机器人行业本身是一个交叉学科,需要大量、各种各样的专业性人才,包括机电、嵌入式、算法、机械等领域的人才,让更多其他类型专业的人才加入机器人行业。
另一方面,无论是做 AI,还是做机器人,毕业生越来越多,这和前几年机器人行业完全不一样。早些年,我去一个高校里和一位有名的机器人教授去聊,很多博士后毕业的人并不想做机器人,因为当时行业不温不火。但如今,做 AI、做机器人的学校和实验室越来越多,毕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最终肯定在供给层面,行业人才也会越来越多。
有一个统计显示,中国理工科毕业生数量占到全球的一半,中国非常重视理工科专业。所以,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是非常好的,整个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钛媒体 AGI:如何理解机器人 " 岗位化 " 概念,是否意味着机器人将取代人?
李通:我们一直认为,移动机器人做了很多工作和场景应用,如今要增加操作层面的工作,才能让机器人能够 " 挣到更多的工作 "。
比如擎朗机器人服务的海底捞,一个海底捞餐厅里有 20 个工种,所有环节都有很多工作岗位。但如今,你看机器人还没有取代海底捞服务人员,它只是取代了传菜工作,因此,机械的事情让机器人去做,把人投入到服务中去,从而创造极致体验。
所以,机器人和人不是一个 " 取代 " 的矛盾关系,只是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工作方案。
钛媒体 AGI:当前具身智能领域成长数百家企业,您认为最后能剩下几家人形机器人或具身智能企业?
李通:首先,我很难判断最后剩几家,这个我不知道,但我认为,现在行业状态其实没有太大的问题。实际上,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具身智能,都是一个巨大的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是需要大家一起推动,有些技术卡点没有被解决,中国市场是巨大的,如今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维度都在努力解决一些技术问题。
站在市场角度看,我不认为(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没有需求,我认为需求是很明确的。你看,过去到现在都大规模快速普及服务机器人,市场需求越来越强烈。
当然,现阶段行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从落地到满足需求需要很长时间。
因此,我们的观点是,需要点耐心,这不是一个今年、明年大规模商业化的事情,也不是一个短期利益,从我的角度看,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但是在没有商业化下,这么多企业是否有可能会 " 挂掉 ",我觉得有可能,本身创业公司就是 " 九死一生 ",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讲,一定要做好做持久战的准备,企业一定要做商业化盈利,产生销售收入来养活团队(大家)。
做一个机器人 demo,和企业商业化之间,至少有 10 倍的距离。
因此,我们更务实一些,先做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实现 " 岗位化 " 落地,不断迭代数据,最终我们的愿景是,推动机器人大规模进入人们生活,并且机器人的数量超过人。如果 2050 年全球能达到 100 亿人的话,我们就要做 100 亿 +1 台机器人。
钛媒体 AGI:近期多家机器人相关产业链企业正规划 IPO 上市,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服务机器人行业仍处于亏损状态,那么,擎朗智能如何在研发投入增长下,实现盈利或收入增长?
李通:首先,企业需要分两条线发展:
第一条线,就是企业要真实地商业化落地,产生销售额,产生毛利来养活团队。
第二条线,我们也希望利用资本支持更长远一些的赛道,我并不认为是像学校、像研发机构那样 5-10 年埋头研发,这个是有挑战的。而我们在终端客户上有场景需求、有数据积累,我们并不指望它(人形机器人)洗衣做饭带孩子都能做,当前它能做一个工种,就可以商业落地了。
大众对于行业的观点是非常冲突的。它可能要求你,在被投了多少亿后,一方面要有长期坚持,另一方面却要求明天必须看到盈利,不盈利就是 " 耍流氓 "。
当前,我们行业的确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客观来看,机器人研发周期很长,需要有耐心,同时人形机器人挺 " 烧钱 " 的,研发人员很贵,所以要尽可能控制成本,比如擎朗服务机器人很多核心技术和器件都自研。此外,你要尽可能做到商业化规模量级,通过规模量不断平摊很多成本。
我们呼吁,所有人都要保持对机器人这个行业的耐心,要客观地看待:既不要在短时间内看得过于乐观,也不要长期看得过于悲观;在高潮的时候你不要得意忘形,在低谷的时候不要气馁。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林志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