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体船 TC ,作者 23 安
体船 TC ——运动科学,使命在肩!
普鲁士铁律到纳粹狂潮:德国士兵的体能训练何以征服战场?
引言
从 19 世纪普鲁士的体操器械到二战的快速闪击作战,德国军事体能训练始终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淬炼出惊人的战斗力。它不仅是肌肉与耐力的较量,更是纪律、意志与战争哲学的深刻融合。为何一支军队的体能标准能影响整场战争的走向?为何‘多流汗少流血’的训条跨越百年仍被奉为圭臬?本文将揭开德国军事体能百年进化之谜,探寻钢铁纪律如何铸就战场上的生存法则。
一、普鲁士时期
普鲁士时期的军事体能训练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初,当时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中战败后,开始进行军事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加强士兵的体能训练,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1810 年,普鲁士教育改革家卡尔 · 冯 · 洪堡(Karl von Humboldt)推动将体能训练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强调通过体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未来的军事服务打下基础 [ 1 ] 。
1.1 体操运动与军事精神 [ 2 ]
弗里德里希 · 路德维希 · 雅恩(Friedrich Ludwig Jahn)
19 世纪初,为了训练年轻人抵抗法国占领," 体操之父 " 弗里德里希 · 路德维希 · 雅恩(Friedrich Ludwig Jahn)发起了德国体操协会运动。雅恩的体操模式以器械训练(如双杠、单杠、跳马)为主,旨在增强体力和培养军事精神。体操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军事目的,被视为一种准备年轻人参与军事行动的手段。在一份德国体操协会的备忘录《体操艺术与祖国的军事制度》中,扬式体操与军事训练之间的联系被更有力地强调,它声称德国体操是整个民族军事训练的唯一合适的预备措施。它宣称,与军事体能最相关的那些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 活力和对行动的渴望 "以及由此产生的" 思维的健全性 "(Gedankengediegenheit)、" 勇气和耐力、爱与奉献 " [ 3 ] 。然而,由于较为严格的政府镇压和控制限制了体操运动员的政治活动。
1840 年代,阿道夫 · 施皮斯(Adolf Spiess)发明了自由与秩序体操(Frei-und Ordnungsgymnastik),这种体操模式强调集体行动、纪律和服从,被认为更符合军事训练的要求。随后,在斯图加特,奥托 · 海因里希 · 雅格(Otto Heinrich J ä ger)设计了一种军事化的自由与秩序体操模式,这种模式被设计为预备军事训练,包括模拟武器训练和军事命令。
随着时间的推移,1850 年代末,体操运动逐渐复兴。在 1860 年代,出现了将体操与军事训练相结合的协会,这些协会除了使用刺刀和枪械的练习外,其体操运动员还进行跨步和行进练习以及 " 德国 " 体操。1863 年,席尔协会还与军方进行了联合军演。尽管体操运动员进行了军事训练,但他们通常将体操与军事训练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柏林的体操运动员在 1860 年代初反对将体操完全等同于军事训练,认为体操应该培养独立和自主的精神,而不是盲目的服从。
1.2体育运动与军事训练
1.2.1 案例:德国滑雪俱乐部与军队的合作 [ 4 ]
1900 年后,欧洲多国军队建立、重组或加强了专门从事山地和冬季作战的部队。当时尚无此类创新作战方式的军事专家,因此新成立的体育组织(如德国滑雪联合会)的专家应征入伍或主动将特定知识传授给军队。
威廉 · 鲍尔克坐在左边,1898
1893-1894 年,威廉 · 鲍尔克(Wilhelm Paulcke)在施莱特施塔特的山地步兵部队作为 " 一年志愿兵 " 服役的经历得到了认可:这位年轻人担任了滑雪教练,教授他的战友和上级如何滑雪。当时,德国体操的态度被采纳:通过体育锻炼为军事服务做准备并支持团队建设。从那时起,鲍尔克成功地扮演了滑雪大使和官员的角色。1895 年 12 月,德国第一个地区滑雪协会——黑森林滑雪俱乐部(SCS)于在弗莱堡成立。1897 年,鲍尔克组织了一场名为 "SCS 猎兵赛跑 " 的军官滑雪比赛,他声称这是首次在体育组织和军队之间建立合作。" 竞争性、热情和表现受到将竞争观念引入职责的影响并得到提高。对军队来说,这是新的、令人震惊的:体育和竞争作为一种富有成效的教育方法。"" 在混合社交群体中进行的体育锻炼使等级差异逐渐消失。"
鲍尔克认为滑雪不仅能增强士兵的体能,还能在山地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深雪地区,滑雪兵可以帮助骑兵执行巡逻、侦察等任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鲍尔克亲自参与了滑雪部队的组建和训练,并先后率领部队与意大利、英国进行山地作战,在实战中验证了滑雪战术的有效性。
二、两次世界大战
在战斗前线,只有一个衡量标准,只有一个主导思想:" 赢得战争 "。一切都以对赢得战争的影响来衡量。火药的发明、先进的战争机器和作战指导似乎使得身体的速度、力量和耐力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然而,事实是,力量、速度、耐力、灵敏、视力的准确性、承受压力的能力、不眠不休的能力、强行军的能力,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
2.1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一战的前三个月,德军先后经历了蒙斯战役、马恩河会战、退守埃纳河以及惨烈的沟壕战。节节失利的教训让德军认识到了个体体能的价值——战争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考验各级人员的耐力、健康和意志。隐蔽行军、挖壕沟对士兵的持续作战的体力发出巨大挑战,而且在进攻中,高爆炸药的巨大爆炸、步枪和机枪的快速射击、头顶盘旋的飞机、夜间袭击、手榴弹和地雷,这些都摧毁了除最强壮意志以外的一切。一个士兵必须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很健康,否则他将倒下,成为军队的负担。因此,在战争中的士兵必须具有足够的力量和耐力、冷静的大脑,做到大脑和肌肉的协调一致,以及执行力和心理上的对战争的信心。
路德 · H · 古利克医学博士于 1918 年 4 月 13 日在费城举行的美国体育教育协会第二十二届会议上发表的演讲中提及了体能对于战斗中肉搏与刺刀的重要性 [ 5 ] 。士兵必须在极度疲劳和紧张的状态下,快速、准确地进行攻击和防御。他们需要在近身搏斗中保持冷静,迅速做出反应,并在狭窄的战壕空间内灵活移动,同时确保每次刺击都能精准地命中对方的要害部位,以实现快速穿透和拔出,从而在激烈的战斗中占据优势并保护自己。
然而,在德国与英国的战役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德国士兵看到自己的刺刀时,其战斗意志便宣告终结——他 " 缴械投降 "。而英国士兵则截然相反,一旦 " 杀红了眼 ",当战斗精神占据上风时,他会愈战愈勇。冷静状态下若被远距离击伤,他或许会因轻伤退出火线;但一旦热血沸腾,他就会进入狂暴状态!究其原因是德军依赖机械式纪律和严格的训练忽视了对个体战斗精神的打磨,而英国士兵在和平年代通过拳击、橄榄球等具有战斗性质的体育比赛使战斗精神深入灵魂。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的军队规模被严格限制为 10 万人。然而,随着纳粹党在 1933 年掌权,希特勒开始逐步废除《凡尔赛条约》的限制。1935 年《纽伦堡法案》颁布,标志着纳粹征兵制度的正式确立—— 18 至 45 岁的男性公民必须接受体检,根据身体状况决定是否服兵役。
2.2.1 希特勒青年团 Hitler Youth
希特勒在上萨尔茨堡与希特勒青年团成员合影 .1938
纳粹德国以" 从血液和土壤中孕育出具有军事风度、坚定政治意志的人 [ 6 ] 。"为教育目标。在第三帝国,教育涵盖了所有年龄组,从学龄儿童开始,到死亡为止。即使是幼儿园也应该 " 培养孩子们对冒险和头盔的渴望 "。在学校,体育运动包括障碍赛跑、队列训练、地图阅读、视力练习、方向感训练,甚至在夜间进行。高年级学生则进行手枪射击、投掷手榴弹和砍杀训练。德国人从十岁开始加入希特勒青年团,然后进入乡村营地、劳动营地,男孩长大后进入军队和退伍军人组织 [ 7 ] 。
希特勒青年团的活动包括体育训练、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成员们被教导纳粹的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观念。他们还接受军事化训练,包括列队行进、武器使用和战术演练。此外,希特勒青年团还组织各种户外活动,如露营、远足和体育比赛,以增强成员的体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希特勒青年营地的男孩们在做俯卧撑 ,1930
希特勒青年团是德国军队的重要后备力量。随着战争的进展,希特勒青年团的作用逐渐从单纯的意识形态灌输和青少年培养,转变为直接参与军事行动和战争努力。特别是在战争的后期阶段,随着德国在各个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员被越来越多地投入到实际的战斗中。在柏林战役中,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员与苏联红军进行了激烈的巷战,许多人在战斗中丧生。这些年轻的士兵,尽管缺乏经验,但被灌输了强烈的纳粹意识形态,他们中的许多人宁愿战死也不愿投降。
视频资料:希特勒青年团的体能训练
2.2.2 案例:多流汗少流血Sweat Saves Blood [ 8 ]
德军的训练营地以严酷著称,但训练的目标是由一战经验决定的。大多数训练新兵的军士长都是经历过战壕战的老兵,他们深知未经训练的人在疲惫、饥饿、寒冷或潮湿的条件下是无法很好地作战的。德国国防军之父冯 · 西克特(Von Seeckt)要求这支专业军队必须具备机动性,这意味着士兵们必须随时做好准备,而不仅仅是吃饱喝足、得到充分休息的时候。因此,军士长们会把新兵逼到极限。他们的座右铭很简单:" 多流汗少流血 "。
新兵们面临着为期 16 周的基础训练,这是当时任何军队中最为有效的训练之一。训练内容包括队列训练、武器使用、野外生存技能、地图阅读、距离估算等,同时训练中包括大量的体能训练,如跑步、爬山、负重行军等。训练的目的是将未经训练的新兵转变为服从命令的士兵。然而,训练不仅仅是服从命令,还包括培养士兵的主动性和独立作战能力。训练计划非常紧凑,每天从早上 5 点开始,早餐后,士兵们会进行队列训练和武器操作训练。下午的训练则包括体能训练和射击练习。
基础训练的合理性一次又一次地得到证实,即使在战争后期,德国士兵的坚韧和耐力也得到了与他们作战的所有人的认可。一名士兵写道:" 在后来的行动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意识到这种训练对我们有多么宝贵。‘多流汗少流血’,这个真理在后来经常得到证实。但我们当时还不知道,所以我们对一切和每个人又咒骂又抱怨。"
结尾
德国军事体能训练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变革与创新的史诗。从普鲁士时期的体操运动,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严格训练制度,再到现代军事训练的多元化发展,德国军事体能训练始终致力于培养士兵的全面能力,包括体能、战斗精神、纪律性和团队协作。这一历程不仅塑造了德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更为全球军事训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下期文章我们将目光聚焦冷战与现代,继续梳理德国军事体能的发展脉络。
1
参考文献
[ 1 ]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Germany [ M ] . London: Routledge, 2002.
[ 2 ] Dencker B E. Popular gymnastics and the military spirit in Germany, 1848 – 1871 [ J ] . Central European History, 2001, 34 ( 4 ) : 503-530.
[ 3 ] ANGERSTEIN E, MASSMANN H F, VOIGT F. *Die Turnkunst und die Wehrverfassung im Vaterlande: Eine Denkschrift des Berliner Turnrathes* [ M ] . 3rd ed. Berlin: [ s.n. ] , 1860.
[ 4 ] Scharenberg S, M ö ser K, Nippert K. Physical Fitness, the Military and the University: The Case of Wilhelm Paulcke, 1880s – 1930s [ J ]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2016, 33 ( 14 ) : 1626-1639.
[ 5 ] Gulick L H. Physical Fitness in the Fighting Armies [ J ] .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1918, 23 ( 6 ) : 341-354.
[ 6 ] Krieck E. 4."The Education of a Nation from Blood and Soil." [ J ] .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view, 1933, 3: 309-313.
[ 7 ] Wunderlich F. Education in Nazi Germany [ J ] . Social Research, 1937: 347-360.
[ 8 ] Hitler ’ s Armies: A history of the German War Machine 1939 – 45 [ M ] .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1.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23 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