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摄影师子瑞兄用 AI 把旧照投射进虚拟影院,银幕无声却满载思念,今天跟随他一起迈入这座虚拟放映厅,看一场只为思念而放的电影。
这组作品的创作灵感是什么?
我从小是由奶奶一手带大的,对她有着无比深厚的情感。当我长大成人,奶奶却已变得像个 " 孩子 " 一样,需要我的呵护,而那张为她列下的愿望清单上,依旧留着太多未实现的心愿,其中最遗憾的,便是带她走进影院看一场电影。
奶奶辞世的那一刻,我没有流泪。对我而言,真正值得珍藏的,不是死亡瞬间的哀恸,而是她陪我走过的漫长岁月。
于是,我将对奶奶的爱与过去的回忆制作成《人生放映机》,借由光影,我为她补上那场迟到的观影——让银幕替我守护思念,也让岁月在持续放映中,悄然延长我们的相伴。
在创作过程中,您是如何运用 AI 生图技术的?
我先把这些年为奶奶拍下的照片逐一挑选出来,又在家里翻出十几年前的老照片。一类是我镜头里的她,另一类是我们共同出镜、已微微泛黄的旧照——这两类影像共同拼合出我们相处的完整记忆。
为了让这些记忆像电影一样被放映,我用 AI 工具生成了一座空旷而柔和的电影院:深色座椅、微亮走道灯,银幕正对观众。随后,将真实照片嵌入银幕,虚实融合,一场只属于我们的 " 首映式 " 雏形初现。
场景有了,银幕内容也有了,如何把奶奶自然地置于影院里成了最大难题。
最初,我用 AI 生成奶奶的正面肖像,但结果却偏离预期——生成的面容既不符合她的真实样貌,又因过度精细的渲染而破坏了记忆里那种柔和朦胧的质感。
最终,我改用更含蓄的方式:只生成一个模糊却温柔的背影。她坐在座椅中面向银幕——那种似远似近的感觉,才更像记忆本身。
完成合成后,我将整组画面统一为黑白色调。一来致敬旧时光的质感,二来也让影像更专注于情感,而非色彩。黑白的光影像一条时间暗河,把我对奶奶的思念悄悄流进每一帧画面。
就这样,《人生放映机》诞生了:虚构的影院与真实的瞬间交织,让我得以在光影里,陪奶奶看一场永不散场的电影。
您是如何考量并排布每张图片的顺序?
整组作品大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开篇定格襁褓中的我被奶奶环抱的瞬间,随后镜头滑入那些她悉心照料我成长的日常片段,最终停留在医院,我探望病榻上她的画面。
而在结尾的影院画面里,银幕一片空白,宣告电影已散场、故事难再续,只剩漫无边际的思念。
首尾两张都只有奶奶这一位 " 观众 ",我的缺席既象征着来不及弥补的错过,也暗示了 " 在场 " 与 " 离席 " 随时光交错的残酷:或许她在,而我未到;又或我在,而她已离去。
这样的缺席提醒我们,身处岁月长河的每一个渺小身影都会消逝,而正是这份易逝,让记忆与亲情显得格外珍贵
这次作品风格有明显变化,是在尝试新的方向吗?
我从不把自己束缚在单一的视觉语言里。对我而言,创作更像在一片辽阔旷野中奔跑——只要心里仍有热度,就想探一探更远的地平线。所以每一次举起相机,我都任生活提供灵感、让直觉带路:没有既定框架,也不复制套路。
至于 AI,它是工具,不是答案。摄影的本质是人,是情感,只要心是热的,任何工具都能成为表达的一部分。
感谢子瑞兄的分享,他用 AI 技术追溯爱与记忆,让技术成为情感的延长线,让人们看见影像的另一种可能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