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5 月 8 日讯(记者 唐植潇) 在智能硬件产品持续演进的背景下,多家智能消费企业正推进 AI 能力集成,并探索更多终端应用场景。产品形态从耳机、投影向智能眼镜、车载显示等方向延伸,企业增长策略也在加快调整。
在昨日(5 月 7 日)举行的 2024 年度科创板智能消费行业集体业绩说明会上,恒玄科技、极米科技、奥来德、方邦股份等八家公司集中回应了投资者所关注的问题。《科创板日报》记者通过上证路演中心线上参会,围绕 AI 终端化进展、海外市场拓展与供应链国产替代等问题进行提问。
从多家公司表态来看,AI 终端、汽车场景,以及材料国产化进程,正构成现阶段行业发展的主要支点,相关业务节奏与落地路径成为本次交流重点。
AI 终端、车载场景成企业布局重点
随着 AI 大模型的落地推进,消费电子行业正逐步迈向 "AI 终端 " 时代。音频、显示、穿戴等传统硬件产品,正借助 AI 语音交互、内容理解与多模态能力,增加使用场景与用户体验,打开新一轮产品创新窗口。
在这一转型趋势中,芯片平台厂商恒玄科技展现出突出的增长势头与生态穿透力。2024 年,恒玄科技实现营业收入 14.39 亿元,同比增长 48.46%;净利润 1.42 亿元,同比增长 180.85%。其芯片广泛应用于 TWS 耳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家居设备等低功耗智能终端,并已导入小米、OPPO、vivo、漫步者、Cleer 等品牌,处于行业核心供应链地位。
面对 AI 终端的发展趋势,恒玄科技在业绩会中多次提及 " 算法与感知的协同演进 "。
恒玄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张乐天表示,"AI 语音交互对芯片平台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高能效比的算力支持,更需要深度参与到设备的智能感知、语义理解和本地推理中。公司芯片已导入多家客户的智能眼镜项目,未来也将围绕 AI 语音助手场景增强算力与算法协同设计。"
张乐天表示,AI 终端时代,芯片平台厂商的角色正从 " 控制器 " 向 " 智能助理大脑 " 演进,公司将加快智能语音、传感融合、神经网络模型的集成能力建设,助力客户产品智能化升级。
除智能穿戴与音频设备外,显示终端也在积极拥抱 AI 化趋势。
极米科技在业绩会上表示,未来投影设备将不再只是单一影音输出工具,而是具备语音交互、内容理解与智能推荐能力的 " 空间智能交互中心 "
极米科技总经理肖适表示,"AI 大模型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分析,为投影设备提供更智能的内容推荐、语音交互、图像识别等功能,以提升用户体验。"
AI 终端之外,车载场景也成为科创板消费企业竞逐的新增长曲线。
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极米科技已获得 8 个车载业务定点订单,大部分项目预计将在年内陆续进入量产交付阶段。尽管未披露具体收入体量,据极米科技管理层在业绩会上透露,该公司已搭建起车载专门团队,并加快向整车厂供应链的导入节奏。
燕麦科技独立董事邹海燕也表示," 新拓车载 / 半导体客户在 2024 年度已贡献一定的营业收入份额。"
奥来德董事会秘书郑宇则认为,车载 OLED 显示的多屏化和大屏化发展趋势十分显著。随着 OLED 生产工艺的成熟和规模化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车载 OLED 显示屏的制造成本有望逐步降低。
郑宇补充道:" 这将有力地推动 OLED 显示屏在汽车市场的应用拓展,使其不再局限于高端车型,而是逐渐向中低端车型渗透,有望成为未来汽车人机交互界面的主流配置。"
世华科技董事长、总经理顾正青在业绩会上称,该公司主要从事功能性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主要包括功能性电子材料和高性能光学材料,应用于 AI 智能终端、显示面板、智能汽车、集成电路等领域。
企业加速布局出海与自主可控
在产业链全球化与 AI 智能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出海与本地化适配正成为科创板消费企业的新命题。
从 AI 语音芯片到精密制造设备,企业纷纷加快海外产能布局与多语种协同开发,以应对国际客户对本地化交互体验和供应链稳定性的双重需求。
恒玄科技在同步提升产品的海外适配能力。
恒玄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张乐天认为,AI 语音功能的本地化适配正成为客户关注重点,公司将围绕多语种语义理解与本地推理需求,增强与国际语音平台的协同开发能力。" 不同国家用户的语言交互习惯存在差异,我们正持续优化芯片的语义解析能力,以更好地支持海外客户对终端 AI 体验的要求。"
为了适应苹果公司对于分散产能的需求,燕麦科技刘燕则表示,其越南工厂具备精密零件加工能力,正提升治具和设备组装调试能力。成本控制上,利用当地人力、产业配套优势,降人力、物流等成本,匹配总部标准保障产品品质,为后续泰国建厂提供实操经验,更好地推进产能建设和成本控制。
刘燕补充称,该公司将以新加坡为研发及投资并购平台,越南、泰国工厂为支撑,聚焦前沿技术项目,强化全球供应链协同效应,服务海外客户。" 未来,公司配合下游客户产业链布局需要的同时,将合理控制海外布局规模,核心研发仍在国内进行。"
在国产化进程方面,多家公司聚焦材料与核心部件的自研进展。
方邦股份董事会秘书王作凯在回应中表示,可剥离铜箔项目由下游客户专项委托开发,意在 " 配合其原材料国产化节奏进行量产 "。他补充称,该产品已通过客户验收,并获得多家头部载板与终端厂商认证,当前订单与销售收入 " 持续起量 "。
奥来德方面表示,OLED 显示面板市场爆发,中国手机厂商使用国产面板的比例大幅增长,但国内 OLED 产业链的上游核心材料及设备的国产化率相对较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奥来德董事会秘书郑宇表示," 我们核心材料业务已连续五年稳步增长,预计 2025 年将在更多主力面板产线实现放量。"
珠海冠宇董事会秘书刘宗坤亦回应称,该公司正围绕锂离子、钠离子与固态电池等关键材料方向持续推进研发。
刘宗坤表示," 公司已开发出首代钠离子启停电芯产品,并在固态电池方向形成具备 " 良好安全性能及循环寿命 " 的样品储备,用于丰富汽车启停电池产品矩阵,并逐步推进相关技术的市场验证。"
燕麦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燕则表示," 公司的 IMU 测试设备第一代 Demo 机开发完成,处于市场推广阶段,预计对公司业务发展有积极影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