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首家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曾经顺风顺水。
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民生银行是国内成长性最强的银行。直到 2016 年,民生银行也是数一数二的股份行。彼时,其资产规模在招行之上,股份行中仅次于兴业银行,并位居全国前十大银行之列。
但曾经的股份行龙头,竟然在全民储蓄浪潮下,意外出现了存款规模下降。2024 年,民生银行吸收存款总额 4.25 万亿,同比下降 0.8%,是 A 股唯二两家存款规模下降的银行。
透过民生银行存款规模的下降,既可以看到全民储蓄时代下,存款结构的分化,也能看到在当前经营环境下,不同银行的经营选择。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对公存款遇到瓶颈。手工补息被叫停后,2024 年上市银行企业存款停止增长。民生银行因为零售端揽储能力不强,更依赖企业存款,受到的影响更大。
2、资产端限制了存款增长。因为不良贷款压力较大,民生银行审慎扩张。2024 年,民生银行生息资产同比 1.8%,是 A 股中生息资产增长最慢的银行。缺少新生息资产为存款创造收益,多少影响了民生银行吸储。
3、被问题股东拖了后腿。历史上,泛海系、东方系、新希望系等主要股东内耗严重,使民生银行管理存在短板。比如,民生银行没有规范和股东的关联交易。这也成了民生银行最大坏账的来源之一。
/ 01 /
全民储蓄浪潮到来,但有银行存款规模下降了
经济调整引发了全民储蓄浪潮,银行存款规模也水涨船高,2024 年人民币存款增加 17.99 万亿元。
但在存款规模增加的大背景下,有两家上市银行的存款规模下降了。
2024 年,民生银行吸收存款总额 4.25 万亿,同比下降 0.8%。光大银行存款总额 3.96 万亿,同比下降 1.6%。
对于存款规模下降的原因,民生银行副行长石杰在业绩会上解释,一是民生银行主动发力调结构,逐笔压降高价业务,在调整过程中出现阶段性规模波动。
二是,2024 年四五月以来,民生银行积极响应监管的存款自律要求,对新增业务全面回归自律,对存量超自律业务基本出清。
这里的 " 存款自律要求 " 指 " 手工补息 " 整改。
" 手工补息 " 原本是银行对业务操作失误进行的勘误,但随着揽储压力加大,手工补息成了行业利率补贴的工具,一些企业获得的存款利率甚至比贷款利率还高。
2024 年 4 月,监管叫停手工补息,随之银行对公存款规模增长遇到瓶颈。2024 年上市银行企业存款规模停止增长,基本和 2023 年持平。
值得一提的是,对公存款增长遇到瓶颈后,行业同业负债激增,2024 年上市银行同业负债规模同比大增 12.2%。
对这个现象央行下属《金融时报》有过报道,手工补息规范后,部分资金通过存入财务公司等非银机构,以同业资金方式,绕道进入银行体系获取高息,抬高银行负债成本。
回到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遇到瓶颈虽然是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但两者遇到的困难更大。
拆分结构来看,两家银行企业存款占比明显高于行业。2024 年,民生银行企业存款占存款总额比重的 69.3%,光大银行企业存款占比 55.1%,上市银行平均企业存款占比只有 45.8%。
但如果仅仅把存款模下降的原因归结为手工补息导致对公存款疲软也不客观。
毕竟因为缺少政府信用背书,股份制银行在零售端揽储困难是通病,或多或少都更依赖企业存款,更何况企业存款占比更高的浙商银行也实现了存款增长。
民生银行存款规模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资产端遇到了瓶颈。
/ 02 /
资产端给存款规模加了盖
银行做的是息差的生意,负债端吸收存款后,还要靠资产端放出去赚钱。所以存款规模高增长的银行,需要生息资产来支撑。
例如,以零售业务为特色的宁波银行充分享受到了全民储蓄的红利,2024 年存款规模同比增长 17.2%。但支撑宁波银行吸储的基础是,生息资产同比增长 18.1%,资产端能够匹配上存款规模的增长。
民生银行存款增长受到资产端的制约。2024 年,民生银行生息资产同比 1.8%,与行业平均水平差距较大(7.2%),也是 A 股上市银行中生息资产增长最慢的银行。
生息资产增长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生银行多少遇到了 " 资产荒 " 问题。
这里的资产荒并不是说客户贷款需求少,而是风控过关的优质客户相对少。
2024 年,民生银行贷款不良率达到 1.47%,不仅和头部股份行招行(0.95%)、兴业(1.07%)差距较大,也比上市银行平均水平高出不少(1.24%)。
同时,2024 年民生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总贷款比重 2.7%,同样比上市银行平均水平高出不少(1.71%)。说明,和行业比起来,民生银行未来依然有较大的不良压力。
民生银行不良压力高于行业和过去的经营策略相关。
2006 年,时任董事长董文标为民生银行确立了小微金融的差异化发展之路,其与城市商业合作社等小微金融合作,将小微金融做到了行业头部,被称为 " 小微之王 ",
体现在资产结构上,其企业信贷长期以来多集中在中小企业较多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上,近十年占比大多在 20%、12% 左右。
小微与宏观经济的绑定更深,当经济处于高增长期时,小微企业更能享受行业贝塔,民生银行也在本世纪头一个十年中,成为成长性最强的银行。
但问题是,当环境变化后,小微企业经营压力更重,资产质量很难保证,给民生银行带来了坏账包袱。
本身就在逆周期受到小微资产质量的拖累,民生银行还精准踩上了房地产的雷。
民生银行偏好的对公领域还有房地产,2019 年高峰期时占比达到 25%。不过后面受监管、市场影响,地产不良率飙升,2021 年 -2024 年,民生银行地产不良率从 2.66% 上升到 5.01%。
在不良压力得到有效控制前,民生银行的资产规模也不敢大幅扩张。正如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在 2022 年所言,虽然在过去两年营收承压,但也避免了不少风险。
除了经营策略不符合时代变迁外,问题股东也很大程度上掣肘了民生银行发展。
/ 03 /
被问题股东拖了后腿
民生银行是国内首家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作为中国银行业改革试验田而发起设立的。
在这个背景下,民生银行创立之初为了防止某位民营股东一家独大,股权设置极其分散,初始最大单一股东持股比例只有 6.54%。
这种股权结构最初设计时是为了多个股东相互制衡,不会有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的情形。但发展到后期,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反而引发了内部管理不稳。
过去民生银行包括泛海系、东方系、新希望系、史玉柱系等主要股东换来换去,各有各的利益诉求,且并非只想做财务投资者,大都想在最大程度上参与银行的治理,因此在董事席位上明争暗斗。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还曾被泛海集团董事长卢志强顶替了副董事长位置。
这种股东内耗,没有使公司构建起优良的公司治理文化,最明显的是,民生银行没有规范和股东的关联交易。与股东的关联交易也成了民生银行最大坏账的来源之一。
其中,与泛海集团的关联交易最为典型。高峰期民生银行近 80% 的关联借款是与泛海完成。随着泛海集团的没落,坏账逐渐增多。仅最近两年,民生银行两次向泛海系的起诉金额就超过百亿。
除了关联交易,连续的股东内耗也使公司发展出现短视,其历史上过于追求规模扩张,而弱化了风险管理。
如民生银行曾启动事业部制改革,针对当时规模较大的行业设立事业部来独立核算,增强获客能力。但激励机制使事业部更重视规模,在防范风险上缺乏动力,最终影响了资产质量。
不过好在,困扰民生银行的股东问题有所改善。
自 2019 年由安邦演变而来的大家保险成为第一大股东以来,最大股东位置已经多年没有变化。问题股东也基本出清,暴雷的泛海集团已经出局,陷入困境的东方集团持股也已经很少且被质押,很难再对民生银行股权发起冲击。
股东问题逐渐改善后,民生银行也来到了新阶段。2020 年来自中银香港的高迎欣担任董事长至今,高管很多来自国有大行中高层,经营稳定性可能更强。
民生银行业务也有了好转迹象,此前,民生银行营收已连续 4 年下降。但今年一季度,民生银行营收同比增长 7%。至于业绩好转趋势能否延续,仍待时间验证。
免责声明 : 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