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
作者 | Chong Lei,CFA
我们手里的存款、养老钱,可能要跟着银行去 " 冒险 " 了。
最近,银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兴业银行获批筹建兴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也就是 AIC。
这可不是普通的动作,而是全国第六家、首家股份行出身的 " 银行系风投 " 正式入场。更关键的信号是招行、中信等银行也在跟进,一场属于银行业的 " 投资画风突变 ",正在悄悄上演。
为什么兴业筹建 AIC 影响如此重大?事实上,AIC 虽然不是新鲜事,但过去的情况,大多是企业还不上债了,银行只能无奈地把债转成股权 " 被动接盘 ",说白了是给困难企业 " 雪中送炭 ",顺便控制贷款风险。
但这次不一样!有关部门在鼓励银行搞 AIC 同时,释出了要 " 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 等信号。这意味着,银行不是要被动接盘,而是要更主动地杀进风险投资圈——投大学生创业、投刚起步的科创公司,甚至可能押注那些 " 九死一生 " 的硬科技项目。
有人说这是好事,银行资金活水涌入,能救活一堆卡脖子领域的初创公司,说不定哪天就诞生第二个 Deepseek;但也有人捏把汗,银行手里攥着咱们的 " 养老钱 "" 买房钱 ",虽然 AIC 不是直接拿存款设立,但要是投错了项目,风险始终由银行承担,而后续会不会影响到普通人的存款,谁又说得清呢?
兴业银行获批 AIC,算是彻底撕开了银行系资本 " 从保守到激进 "的口子。
说到底,当习惯稳赚的银行开始玩起 " 风险投资 ",中国经济的下一站,是奔向科创春天,还是另一番景象?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金角财经,我们将为你剖析更多社会热点,拆解经济事件背后的逻辑。
有利可图的背后
银行设立 AIC 趋势背后,是有关部门正努力引导资金参与科创公司。
2025 年全国 " 两会 " 期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 " 部长通道 " 上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中国的融资结构长期以间接融资为主,需要引导银行保险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这几个 " 投 " 字,像一把钥匙,悄然拧开商业银行股权投资的新闸门。
随后,政策接踵而至,《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通知》明确三大突破:地域从 18 个试点城市扩展至全省,机构允许更多商业银行设立 AIC,资金端首次打开险资通道。
到了 5 月 7 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李云泽更是宣布 " 今天就批复一家全国性银行设立 AIC",话音未落,市场已嗅到变革的气息。而这场暗战的首发赢家,确实在当天便水落石出——兴业银行拿到首张全国性股份行 AIC 筹建批文,传闻注册资本 100 亿元的 " 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 正式起航。
作为首家获批的全国性股份行,兴业银行的布局被视为行业转折点。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指出,头部股份制银行资本实力雄厚,且有强烈的综合化经营需求,通过设立 AIC 可整合集团资源,提供 " 投贷联动 " 等综合金融服务,更好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允许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设立 AIC,体现了监管层支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明确导向。他建议未来可探索允许管理规范、科技客户资源丰富的中小银行设立投资子公司,构建 " 债权 + 股权 " 的立体融资服务体系。
紧随其后的 " 跟风者 " 同样引人瞩目。5 月 8 日晚间,招商银行(拟注资 150 亿元)、中信银行(拟注资 100 亿元)同步公告设立 AIC,短短 48 小时内,三家股份行巨头完成战略卡位。
而这场 " 牌照争夺战 " 背后,是对万亿级科创投资市场的敏锐嗅觉,以及背后的有利可图。
翻开 AIC 的盈利账本,确实亮眼。
2024 年上半年,五大 AIC 净利润在母行旗下众多子公司中排名前列,普遍高于公众关注度更高的理财子公司、基金子公司;纵向对比,多家 AIC 设立不久便实现了盈利,并在 2021 年之后净利润登上新台阶。
以设立最早的建行旗下 AIC ——建信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为例,该公司于 2017 年 7 月开业,2018 年至 2020 年分别实现净利润 0.62 亿元、2.87 亿元、8.57 亿元,2021 年起净利润达到 36 亿元以上,2023 年突破 40 亿元,位列子公司之首。
不过,监管层的深意远不止于为银行业提供更多利润,而是赋予银行更重要的使命——当 " 投早投小 " 成为政策高频词,资本市场要破解科创企业 " 融资难、融资贵 " 的世界性难题。
从债转股到风投
2017 年,建行、农行、工行、中行、交行相继成立的中国首批 AIC。
这些 " 国家队选手 " 带着明确任务,要帮那些有潜力却暂时深陷债务泥潭的企业降杠杆、化解风险。简单来说,就是把企业还不上的债务,变成股权,让企业喘口气,也给银行的不良资产找条出路。
至于 AIC 的钱从哪儿来?说起来,就两条路:表内自营资金和表外募集资金。
表内资金就像银行自家的 " 私房钱 ",2018 年 7 月,央妈出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给银行腾出了更多资金,这也成了 AIC 表内资金的重要来源。表外资金呢,就像出去 " 众筹 ",AIC 可以发金融债,比如中银 AIC 在 2020 年 11 月发了 35 亿元五年期金融债;还能发私募资管产品,但目前这块规模还很小。
市场分析认为,AIC 成立初期搞债转股,其实是个 " 前菜 ",真正的 " 主菜 " 是引导银行资金去投优质股权项目。
为啥这么说?中国的金融市场一直是间接融资主导,钱大多攥在银行手里。但银行受各种规矩限制,过去很少涉足股权投资。可要是想把中国的股权投资市场做大做强,银行这股力量绝对不能少。就好比修高楼,银行是钢筋,没了它,楼建不起来。
但银行过去主要做存贷款业务,突然去搞直接融资,风险太大,所以就先从债转股这个相对稳妥的方式开始,待时机成熟时再开展股权直投。
到了 2020 年,债转股为主模式的突破口开始出现,上海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那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干得热火朝天,引入更多资金壮大直接融资市场是大势所趋。于是,五大 AIC 在上海试点开展 " 不以债转股为目的 " 的直接股权投资业务。
四年后,试点工作驶入快车道:2024 年 8 月 29 日,北京成为第二个试点城市;三周后的 9 月 24 日,试点范围扩大至包括上海、北京在内的 18 个城市,并对此前试点政策进行 " 松绑 " ——将 AIC 表内资金进行股权投资的金额占公司上季末资产的比例,由原来的 4% 提高到 10%;投资单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金额占该基金发行规模的比例,由原来的 20% 提高到 30%。
不过,多番措施尝试下,现实依然很骨感。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 年 AIC 投资活跃度倒是创了新高,投了 156 个项目,花了 576.04 亿元。可仔细一看,五家 AIC 还是把债转股当 " 主业 ",直接股权投资的钱连总投资的 1% 都不到。
于是,有关部门又想出了新招——鼓励股份制银行成立 AIC。
兴业银行带头撕开了口子,后面跟着一大帮股份制银行。为啥盯上股份制银行?
因为它们比国有行更灵活、更敢创新,大家希望它们能引导更多银行资金流向股权项目,特别是那些和国家发展息息相关,但短期内难赚钱的科技初创公司。
不过,这事儿就像在钢丝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摔得很惨。银行是金融行业的 " 老大哥 ",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存款。而股权项目,尤其是早期科创项目,失败率高得吓人。一旦投资失败,银行就得扛下损失,损失过大的话,会不会殃及存款安全呢?
风控困局
对于 AIC 风控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前面说的,目前多家银行踊跃踏上 AIC 这辆顺风车,是因为有利可图。但说白了,这背后其实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在舒适圈内,项目以央企、国企为主。
尤其是 2017 年时,钢铁、煤炭这些传统周期行业正处在低谷期,而 AIC 瞅准时机,重仓布局这些高杠杆企业。没过几年,行业迎来大反弹,企业利润蹭蹭往上涨,AIC 手里的债转股投资,自然跟着水涨船高,赚得盆满钵满。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玩家涌进 AIC 赛道,投资项目从央企国企的 " 安全牌 ",慢慢向其他直投领域拓展,一旦银行接手舒适圈以外的项目,亏损风险随时可能像涨潮时的礁石,突然冒出来。
怎么破解这个困局?答案就俩字——人才。
在投资圈,专业人才就像手里有祖传秘方的老中医,尤其是在早期科创企业投资这块,市场参考案例少,没有这些 " 老中医 " 把脉,很容易吃大亏。
有 AIC 科创股权投资的资深人士直言,他们有母行的渠道和客户资源,就像开了家黄金地段的商铺,但商铺能不能赚钱,关键还得看会不会挑货。
不过,人才虽然重要,但现在多数 AIC 员工就 200 人左右,要想践行 " 投早、投小 ",难度堪比让一个人打理 1000 家便利店。VC 领域里,1000 万元的项目就算大手笔了,1000 个项目加起来才 100 亿元,靠这么点人管,跟放羊没啥区别。
那增员扩编行不行?这事儿没那么简单。AIC 是子公司,编制大概率还得听母行的。要是新业务能带来真金白银,招人还好说;要是看不到利润增长,想申请编制和费用,比登天还难。
更要命的是,现在金融行业 " 限薪令 " 高悬,银行系 AIC 的薪酬待遇和激励机制,对高精尖投研人才来说,吸引力还不如大厂的一个普通岗位。这边是引导银行资金投资股权的美好蓝图,那边是人才流失的残酷现实,中间隔着的,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就算好不容易招到了人才,银行骨子里的谨慎基因,又成了新问题。员工们习惯了在舒适圈里按部就班,真要让他们把银行的钱投向充满不确定性的科技公司,不少人心里都犯嘀咕:万一亏了怎么办?
于是," 尽职免责" 的说法应运而生,意思是只要尽力了,亏损也能免责。但实际操作起来,这里面的门道依然复杂。
投 100 个项目,1 个大赚,99 个血亏,但最后总账算下来没亏,这算尽职吗?科创企业前期不分红,只要有现金流就不算坏账,可估值一跌,风控程序什么时候启动?员工考核标准又该怎么定?这些问题,到现在都没有标准答案。
兴业撕开银行系风投的新口子后,如何保障老百姓存款安全和助力下一个 Deepseek 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条路依然很漫长。
参考资料:
财新《兴业银行获批筹建 AIC 为股份行首家》
中国经营报《全国第六家 AIC 来了!兴业银行拿下首家股份行 AIC 牌照》
财新《银行 AIC 股权投资等待破茧》
出品人 :卢桦
主编 : 袁明武 责编 :角爷
版式 :伊妍
商务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