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院招聘专任教师,要求有翻译学(人工智能)知识背景,有跨学科背景优先。今年初,上海外国语大学发布的一则招聘启事曾在圈内引发关注。对此,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英语学院原院长王欣回应,这是步入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外语学科的顺势之举。
作为上外的王牌学院,英语学院设有英语与翻译两大本科专业。但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文学科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再叠加国内多所高校公示停招、撤销英语专业等消息,包括英语专业在内的外语类专业该往何处去、该如何转型发展,也一度成为高教界热议的话题。
" 步入数智时代,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平衡好技术与人文的关系。" 按照王欣的说法,英语学院正在努力蹚出一条新路:一方面要坚守外语学科的人文属性,培养学生卓越的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同时也积极拥抱新技术赋能学科,通过学科交叉做到 " 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 "。简言之,发展 " 新文科 ",培育拔尖外语人才,也需要一场范式革新。
主动拥抱技术,不断开拓新学科领域
最近一年来,放眼国内综合性院校,外语专业加速 " 破圈 " 的消息频频传出。在上海,复旦大学围绕外语类专业,一口气推出 " 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翻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俄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德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 个双学士学位项目,进一步打通文理学科的边界。
这类改革动作,都可视作外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但上外也有自己的 " 体质 ":其一,这是一所以外语类教学和研究见长的高校,底蕴深厚、学科特点显著;其二,和综合性院校相比,上外缺乏在理工科方面的学科支撑。当前,英语学院如何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 " 破圈 " 之路,同时为其他外语学科专业转型探新路,这成为学院师生必须直面的一道思考题。
" 语言是 AI 技术的底层逻辑,语言研究、语言科学可以为 AI 技术赋能,同时 AI 也能为语言教育赋能,助力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王欣告诉记者,直面汹涌的技术大潮,上外英语学院其实是全校最早尝试数字化转型的学院之一。
早在 2018 年秋季学期,上外英语学院就为本科学生开设了 " 翻译与技术 " 专业选修课程,由青年骨干、副教授赵璧主讲。此外,英语学院近年来还陆续开设了翻译技术、翻译项目管理、AI+ 写作、语料库语言学等课程,在 AI 赋能方面不断加码。
不仅如此,在学校的支持下,学院还在第三课堂翻译大赛中创新性地引入人工智能翻译平台,更好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同时探索翻译比赛评价的多元标准。在产教融合方面,英语学院也不时邀请人工智能企业的行业导师走进课堂,和翻译教师同堂授课,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到教学中。
" 主动拥抱技术革命,通过学科交叉开拓新的学科领域。"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曾在多个场合谈到,这将是语言类高校未来的新发展方向。
定制培养方案,促进人才供需适配
"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外语教育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但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外语教育有很多方面值得反思。" 王欣坦率谈到,过去有太多高校的英语专业重 " 语言 " 轻 " 专业 ",这直接导致了 " 小才拥挤、大才难觅 ",人才培养 " 有高原无高峰 " 等尴尬状况。
如何通过学科交叉,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范式?如何提升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在上外英语学院,更多的改革举措渐次落地。
" 在这一轮学科改革中,学院进一步拓宽英语专业在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的应用。" 自 2021 年起,上外英语学院在英语专业下设英语—国际政治双学位项目,翻译专业下设翻译 + 工商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今年 6 月将迎来首届毕业生。
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亟需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能力、深度文学研读能力和高层级写作能力。去年,英语学院开设了 " 卓越拔尖人才班 ",制定了单独的培养计划,其中就强调,以高起点原典阅读课程和国际课程为核心,培养英语专业拔尖人才。同年,学院还开设了 " 英美文化与跨文化沟通 " 微专业,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招生,培养融通中外文化的卓越跨文化人才。
同时,上外英语学院还加大引才力度,通过引进具有文理交叉背景的师资,开出前沿性的交叉课程,培养更多具有高技术素养的外语人才。对此,英语学院教授张继东感触很深。张继东本科学习英语教育,研究生期间专业方向是科技外语,即用科技的方法解决语言特征问题。近年来,他招收的研究生中,文理交叉背景的学生占比显著。从就业情况来看,这批学生更受科技型企业的欢迎。例如,2024 届毕业生许堉钿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从上外英语学院毕业后,加入科大讯飞从事语音合成工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