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汽车 05-16
陷“两头不靠”困境,福特德国工厂罢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5 月 14 日,福特汽车德国科隆工厂数百名工人高举 " 反对裁员,保卫工作岗位 " 的标语走向街头。这场罢工事件的导火索是福特最新公布的欧洲业务重组计划——为应对电动化转型压力,公司将在未来三年裁减欧洲区约 1.2 万个岗位,其中德国工厂预计缩减 3800 人。这场劳资冲突不仅折射出传统车企转型的艰难抉择,更揭示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构下的深层矛盾。

从表面看,福特裁员是成本压力的直接体现。为维持现金流,福特不得不削减燃油车产线。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格局的剧变:2024 年中国品牌在欧洲新能源车市场的份额飙升,中国车企凭借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挤压了传统车企的生存空间。咨 J.D. Power 报告指出,欧洲市场售价 3 万欧元以下的电动车型中,中国品牌占比超过 60%,而福特同价位产品因电池成本过高难以盈利。

德国金属工业工会(IG Metall)在声明中强调,福特应通过政府补贴和技术升级保留岗位,而非简单裁员。但管理层认为,现有员工中仅 23% 接受过高压电气系统培训,人员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这种矛盾在传统汽车制造重镇尤为尖锐:科隆工厂所在的北威州汽车从业者达 23 万人,其中超过 70% 从事燃油车相关工种。当地经济研究所预测,若电动化转型按当前速度推进,到 2030 年该州至少需要再培训 8 万名汽车工人。

罢工事件也反映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地缘政治特性。欧盟近期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的反补贴调查本意是为本土企业争取缓冲期,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为规避关税风险,比亚迪宣布在匈牙利建设欧洲首座整车工厂,零跑汽车与斯特兰蒂斯集团深化技术合作,这种 " 本地化生产 + 技术输出 " 的模式正在削弱贸易壁垒的作用。反观福特,其在美国本土享受《通胀削减法案》税收优惠的同时,却难以在欧洲复刻成功经验。分析师指出,传统跨国车企正陷入 " 两头不靠 " 的困境:既无法像中国车企那样实现全产业链成本控制,又难以像特斯拉那样通过垂直整合提升效率。

从行业视角观察,福特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大众集团已宣布关闭德国沃尔夫斯堡工厂两条燃油车生产线,标致雪铁龙计划将西班牙工厂电动化改造成本转嫁给供应商。这些举措都在引发连锁反应:5 月初,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彼欧集团因订单减少裁员;博世集团推迟了在斯图加特的新电池工厂建设。可以预见,随着电动化进程加速,劳资矛盾、供应链重构、地缘竞争等挑战将愈发凸显。如何在转型效率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决定传统车企生死存亡的关键命题。

(图片来源网络)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福特 德国 裁员 燃油车 中国品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