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森屿
开分 8.1,涨至 8.3,《无尽的尽头》默默在长剧焦虑、短剧繁荣的话题趋势中用力捍卫住了长剧的荣光。
还是一部司法行业剧。
观众情绪的放大不依赖强烈的剧情反转,恶人被惩治的过程跳不过那重重阻碍,《无尽的尽头》选择采用最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谈一谈现实。当一部剧集敢于几乎以一种「白描」的形式展开故事的讲述,不容小觑的,就是故事本身的密度与质量。
从 ESG 评价体系来看,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用未成年人来讲社会责任(Social),用司法保护来讲治理(Governance)。《无尽的尽头》是不折不扣的 ESG 榜样剧集,洗掉所谓爆或不爆的浮华,深入人心才是真。
豆瓣 8.3 分很好,但《无尽的尽头》的价值一定不限于这个标签。
听得懂吗?(此处模仿林之桃语气)
未成年人,与少年犯
一直以来,未成年人保护是个公众熟悉的社会议题,却不是国产剧观众熟悉的剧集主题。当议题的社会性远高于娱乐性,影视化的过程需要精确摸寻到观众「未知」的那部分。
幼童被出租给盗窃犯,在滚烫的油锅里捡肥皂训练偷窃的手法;少女被骗去舞蹈学校,在芭蕾的掩盖下受到老师的性侵而不敢言;龙凤胎被亲生父亲带去划船,而后被扔入河中带着父亲的「期待」走向溺亡。这些被演绎出来的未成年人受害片段,都曾以不同变体在微博热搜与法制栏目间穿梭。
已知未成年人保护很重要,已知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引导,已知少年恶魔不能在未成年人保护的框架下而逃脱罪责,已知未成年人受侵害的社会事件都是触目惊心的悲剧。
在如此多的已知之下,《无尽的尽头》从司法角度切入,以未检部门从试点到健全的过程为主线串联起各个案件,从而塑造了一个故事中的故事,一个已知中的未知。
当犯罪案件涉及未成年人时,法庭中的力量如何博弈?从司法的角度形成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实践过程中会遭遇哪些阻碍?对于《无尽的尽头》来说,悲剧的再现不是目的,更是在悲情之外,看到社会与法律的合力如何构建起未成年人保护的护城河。
而谈到司法,就不能只看到未成年人受侵犯。豆瓣 8.3 分,来自于对未成年人身份在司法中的全景描述。
既关注未成年人,也关注少年犯,《无尽的尽头》将未成年人犯罪的议题一视同仁地摆在了桌上。
三个少年将一个少年逼上烂尾楼,殴打、凌辱、无所不用其极。不堪受辱的少年在不断地刺激下纵身一跃,从而一条生命陨落、一个家庭破碎。第一集对于所有观众来说都是个考验。「校园暴力」的话题并不陌生,哪怕是透过屏幕演绎出来现实程度的十分之一,也会让观众感到窒息。
「未成年人」的稚嫩,往往在社会中会被定义为「弱者」,弱者与受害者的身份合一,无论从理还是从情的角度都符合大众认知。而如果弱者与「加害者」的身份合一,事情就会变得棘手。
《无尽的尽头》打响的高口碑的关键一枪,是正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恶意。实施校园霸凌且死不悔改的黄家旺、拍摄女同学隐私照甚至想要实施强奸的田俊,被错误的仇恨蒙蔽了双眼而实施报复的宁楷桐,投射的都是社会事件中的那个「少年犯」。
「少年犯」需要正面自己的过错,需要接受法律的制裁。能够被纠正的,是理想化的结果;而不能被纠正的,也不能被逃避。
当然,或多或少的笔墨,都交代了这些少年犯背后的「因」。也许是家庭因素、也许是学校失察,未成年人向他人的加害,何尝不是未成年人保护缺位的「果」?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善,也为了孩子的恶。
命运,与命运共同体
为什么不是死刑?
当绝望的母亲将检察官林之桃(任素汐 饰)视为「杀人凶手」的时候,《无尽的尽头》就立住了起点。擅长处理重大案件的林之桃,从该案件过后调任至试点的未检部门,与曾是未成年犯罪监管的狱警白恩宇(高伟光 饰)搭档,联手处理各个未成年人案件。
仿佛天平的两端,一端重法,一端重情。一个起初只会通过一遍遍向受害人家属解释法律条款而解释量刑的结果,一个则是通过各种感性但并不规范的手段来获得证据。
作为搭档磨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两个人与未检的责任相互磨合的过程。孩子在前,还是司法在前?试图回应这个命题,何尝不是在探索无尽的尽头。
好在,检察官本身,也曾是个孩子。
《无尽的尽头》在林之桃和白恩宇身上安放的故事,并不仅在于凸显主角人设的厚度,而意在传达出——
孩子与成人,是不可切分的命运共同体。
林之桃同样是幼年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所以她看到了陆声的困境。不能够承担起监护责任的监护人,只会伤害家庭,将孩子送入深渊。哪怕如陆声这样有心向好,依然会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之下重蹈覆辙。
父母有权利选择要不要孩子,可孩子没有权利选择父母。所以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林之桃也用据理力争唤醒沉睡的法条,尽全力为陆声陆鸣兄弟争取剥夺亲生父母监护人资格。
这是林之桃对幼年时的自己的救赎。
白恩宇则是从小就经历过未成年人暴力互殴事件,「云海七侠」之一的成员在群架中失去生命。少年时的痛定思痛构成了白恩宇在面对未成年人犯罪时一心引起走向正路的使命感。在白祖昊参与的未成年人飞车党事件中,剩余的「云海七侠」齐聚向孩子们现身说法,残疾的腿、头顶的疤、失去的朋友至亲,是感化的武器。
两个人的命运,都在好的结果中得到了来自成年的自己的抚慰。在未成年人保护中,「时间」作用于未成年人的成长,也作用于未成年人的塑形。孩子终究会成长为大人,大人总会有直面自己童年的时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向孩子伸出援手会输送给这个世界更好的大人,让更多的大人感同身受,会给到孩子们更多来自大树的庇佑。
因此,法庭上的戏份才那么权威。
每一次宣读量刑建议的掷地有声,都是检察官们在践行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承诺。在法庭上每一分的无奈和争取,也是在未成年人保护的无尽道路上刻画一点点的进步。
不公平就抗。
ESG 榜样剧集
豆瓣评分,从口碑的角度证明《无尽的尽头》讲了一个好故事。
单元案件的条理清晰,节奏合理;多条故事线的交叉融合具备看点,法庭上的矛盾对拉满戏剧冲突;演员演技成熟自然,职业身份落地不悬浮。从剧集品质的角度来说,《无尽的尽头》都可称之为上乘之作。
在好故事之上的,会是什么呢?
1 号一直在强调,ESG 可以为当下的剧集市场提供新思路新视角。于创作、于评价、于传播,ESG 榜样剧集都能够保证一定的水准,跨越单一评价准则,在综合评价体系中能够获得市场认可。
ESG 剧集:
遵循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规律,在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ocial)、治理(Governance)三个方面进行价值重构,实现剧集创作全链路可持续升级,最终兼具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剧集作品。
《无尽的尽头》在好故事之上,是用对准未成年人保护的镜头,呈现未成年人在现实社会中面临的种种困境;用对准未检部门工作的镜头,呈现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的艰难与不易。
影视作品的呈现,意味着明确的呼吁。
未成年人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照,需要三者共同打造能够让其健康、安全成长的环境。未检工作要做到完善全面甚至是滴水不漏,一次不规范的取证、不够扎实的证据链条都会导致最后的结果陷入沉默。
《无尽的尽头》越是令人心痛与窒息,所激发的社会讨论越活跃,与 ESG 的呼应程度就越高,所蕴含的现实意义就越深远。
除此之外,ESG 剧集并不单纯强调「意义」。意义得不到传播,意义便没有意义。ESG 剧集同样关注内容作品商业价值维度上的回报,首要的一定是作品本身的传播度。《无尽的尽头》可被视为 ESG 榜样作品也是因为其拥有了很高的市场关注,并不是因其本身主旋律才被视为有价值。
发声,也要声名远扬才行。
从《无尽的尽头》也可以知道,一部立意深远的 ESG 榜样剧集,不会是用碎片化的片段去迎合观众的情绪。在观众心中、在市场发展的浪潮中「留痕」是所有剧集创作者们的初心,The End 之后总要留下些什么,这靠简单的情绪刺激无法做到。
跳出盒子之外看看。当剧集评价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娱乐性指标,整个行业的目光将投向更广阔的社会议题,推动剧集题材的创新与多元化,丰富行业的内容储备;当更具前瞻性的标准建立,优质剧集凭借自身的正能量与示范效应,也会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向剧集市场汇聚,促进整个产业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
推陈出新才无尽,剧集市场需要越来越多《无尽的尽头》。
《主编浅度》视频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