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隆汇 05-16
从政策红利与亮眼业绩,透视中国再保险(1508.HK)的增长逻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2025 年 5 月 7 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 0.5 个百分点并同步下调政策利率,释放长期流动性约 1 万亿元(币种为人民币,如无特别说明以下同),标志着货币政策进一步向 " 适度宽松 " 倾斜。

这一政策组合拳不仅为实体经济注入动能,更通过利率传导机制重塑金融市场格局。对再保险行业而言,低利率环境加速了风险定价体系的重构,倒逼行业深化风险管理能力与产品创新效率,具备全周期风险分散能力和资产负债管理优势的头部企业将迎来结构性机遇。

聚焦到公司层面,作为国内再保险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再保险(简称 " 中国再保 ")在此轮政策周期中展现出显著的领跑态势。其亚洲第一、全球第八的业务规模优势,叠加在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中的核心参与地位,使其能够充分承接政策释放的增量需求。当市场加速重构风险分散机制,这种集规模效应、技术壁垒与政策先发优势于一体的行业地位,正成为中国再保把握政策红利的核心动能。

恰逢近期其发布了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接下来不妨结合这份成绩单,来看看中国再保在政策红利推动下的成长逻辑和投资亮点。

一、政策红利助力险企资产负债两端修复

从流动性释放、经济复苏传导至资本市场联动,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正在重塑再保险行业的价值创造逻辑。而中国再保凭借其一季度优越的表现,也正在向市场表明其发展有望与央行此次降准降息政策形成深度共振。

根据中国再保相关公告可以看出,按旧准则口径,中国再保一季度合并承保业绩净利润同比激增 155.3% 至 35.08 亿元。其中,中再产险净利润同比增长 21.3% 达到 6.26 亿元、中再寿险净利润同比增长 537.2% 至 11.47 亿元、中国大地保险净利润扭亏为盈增长至 6.14 亿元,这一超预期增长既印证了既有战略的有效性,更揭示了政策红利释放的潜在空间。

央行此次降准降息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再保的资产负债表修复提供了更广阔的运作空间。

首先,降准释放的 1 万亿元长期资金,不仅直接提升了市场流动性充裕度,更向市场传递了适度宽松信号,为险资为代表的长期资金入市带来了信心。

保险资金作为金融市场中具备长期属性与稳定优势的核心资本,其资产配置策略始终围绕风险收益的动态平衡展开,尤其注重在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构建适配性框架。当前市场环境的流动性增强为险资提供了更灵活的操作空间,与再保险公司资产端的配置策略形成协同效应。

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年末,中国再保管理资产余额为 8271.11 亿元,如此庞大体量的资金,在流动性宽松环境下,战术操作可以更灵活。

其次,本次价格型政策的核心是降低 0.1 个百分点的政策利率,即把公开市场七天逆回购利率从 1.5% 降低至 1.4%,旨在引导融资成本降低。

政策利率下降会引起市场利率同步下行,有效降低了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压力。从企业视角看,财务成本压力的缓解有助于释放更多流动性用于产能扩张、创新研发投入及市场渠道开拓,进而强化经济体系的内生增长动能;在居民端,偿债负担的减轻不仅可能激活家庭部门的消费潜力,还将通过释放终端需求推动消费市场回暖,有利于居民将更多可支配收入分配到保险等非必需消费。

在利率下行周期中,保险行业迎来结构性发展机遇。

负债端成本压力的持续缓解为险企创造了有利经营环境,传统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调降有助于提升产品价格优势,推动直保公司业务扩张。在此背景下,险企风险分散需求也同步增加,险企往往通过比例再保险降低资本占用,提升承保能力,形成了正向循环。

资产端,险企可通过拉长固收久期捕捉利率下行带来的资本利得,同时依托权益资产打开收益上限,从而进一步提升综合收益率。

此外,央行还提出增加 3000 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由目前的 5000 亿元增加至 8000 亿元,明确了政策对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科技领域的支持方向,有利于催生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高风险高成长领域以及网络安全保险、数据安全险等新兴分保需求。

这与中国再保在新兴业务领域的发展方向契合,有望为其带来更多新增长点。

二、借势政策东风,构筑护城河

作为国内再保险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再保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既得益于对政策红利的精准捕捉,也离不开战略层面的前瞻布局。在笔者看来,中国再保在政策红利下的核心竞争力构建,深植于其 " 风险管理 + 科技赋能 + 国际化布局 " 的三维战略体系。

其一,从风险定价能力看,中国再保依托自主研发的中再巨灾模型体系,在 2024 年深度参与全国 21 个省市巨灾保险项目试点,并在近八成项目中担任首席再保人。

其首创的 " 零免赔 " 百万医疗险和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保险产品,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在资产端,集团通过 " 固收打底 + 权益增厚 " 的哑铃型配置策略,2024 年实现总投资收益率 4.83%,同比提升 2.06 个百分点,当前 1.62% 的国债收益率环境反而凸显其储备的高票息资产优势。

其二,科技赋能成为提质增效的关键变量。

早在 2018 年,中国再保就已经敏锐感知到数字化趋势,并制定了 " 数字中再 1.0" 战略,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并于 2021 年底进一步升级为 " 数字中再 2.0",加快推动业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更好助力业务创新、提升运营效率、赋能行业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再保围绕 " 打造世界一流综合性再保险集团 " 愿景目标,绘就面向 2035 年数字化转型蓝图,致力于打造成具有数字科技基因的创新型世界一流综合性再保险集团。

其先后在健康保险领域推出的 " 天玑 " 智能保险云平台,在巨灾风险管理领域独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针对我国的地震、台风和洪涝模型以及自主开发国际巨灾组合风险管理平台(CREST)等,成为中国再保数字化转型、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

这种数字化能力在低利率环境中尤为重要,当传统利差模式承压时,基于风险减量服务有望成为推动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三,国际化布局的战略纵深正在显现乘数效应。

截至 2024 年底,中国再保国际业务占比近 20%,海外资产占比近 25%,在 11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境外机构,业务覆盖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合作伙伴超过 1000 家。这种全球化风险分散能力在当前地缘政治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尤为关键,使其能够有效对冲区域性风险冲击。

三、结语

短期内,在政策红利与市场扩容的双重驱动下,行业贝塔效应加速释放。

降准降息带来的流动性宽松环境显著优化了险企的资本成本与资产配置效率,叠加经济复苏下直保业务分保需求的提升,头部企业凭借规模效应与风险定价优势迅速承接增量市场,业绩与估值弹性凸显。中国再保可以通过 " 低成本融资 + 高收益资产 " 的组合策略,进一步释放投资端动能。

中长期视角下,行业的价值成长逻辑将深植于技术、全球化布局、绿色金融这三大核心壁垒。在巩固自身在巨灾保险、新兴科技险等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中国再保能够有效对冲区域风险并捕捉新兴市场机遇并为其开辟可持续增长赛道。

这种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能力,正是头部机构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中国再保险 降息 利率 金融市场 成绩单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