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九维观察
进入 5 月份,两颗 " 信号弹 " 划破长空,在金融圈和科技圈激起不小的涟漪。
首先要说的是,5 月 13 日,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强调要发挥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生力军作用,以及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枢纽作用。同时指出要集中力量支持重大科技攻关,优先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另一个重磅消息来自能源战场。5 月初," 国之重器 ",世界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正式进入总装阶段。随着这一世界级科研设施项目的里程碑式进展,这场人类能源命脉密切相关的重大革命已在东方热土掀起磅礴浪潮 。
而在 BEST 这一重大科研项目的背后,一场关乎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 " 隐形革命 " 也在悄然推进。
在全球能源危机与气候挑战的双重重压下,可控核聚变被誉为 " 人造太阳 " 的终极能源解决方案,正从实验室构想加速迈向产业化黎明。
通过深入调查发现,BEST 项目建设所需的核心材料与零部件,比如超导材料、特种电源等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核心材料和零部件制造企业在成长历程中,创投力量也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新兴产业与创投生态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核心材料与零部件:支撑 BEST 装置的 " 筋骨血脉 "
超导材料,作为 BEST 装置的核心材料之一,其零电阻与完全抗磁性两大特性,构建起可控核聚变反应的物理基石。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教授潘熙锋介绍,Nb ₃ Sn 与 NbTi 超导线材,作为当前超导材料领域的 " 双雄 ",在 BEST 装置中各自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Nb ₃ Sn 在 10T~20T 的强磁场区间展现出卓越性能,为 BEST 装置的核心组件提供磁场支撑;NbTi 虽临界磁场较低,但其优异的加工性能与机械强度,使其在 10T 以下磁场应用中占据优势。二者相辅相成,如同装置的 " 筋骨血脉 ",支撑起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决定着能量输出的效率与质量。
据了解,合肥夸夫超导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 夸夫超导 ")作为国科新能创投生态圈的重要一员,是国际上少数几家可以批量生产供应 NbTi 和 Nb ₃ Sn 低温超导材料的企业之一,为 BEST 项目的建设贡献了积极力量。其供应的铌三锡、铌钛等超导线材,以稳定的性能为 BEST 装置的磁体系统筑牢根基,不仅提升了我国在超导材料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也为可控核聚变产业的安全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果说超导材料是 BEST 装置的 " 骨脉 ",那么特种电源则是驱动整个系统运转的关键支撑。在核聚变反应过程中,装置内的各类设备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与精准度的要求近乎苛刻。任何细微的电压波动,都可能导致等离子体约束失效,使反应功亏一篑。
国科新能创投生态圈另一个重要成员安徽金屹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简称 " 金屹能源 "),凭借在核聚变能源变换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深厚技术积淀,为 BEST 项目供应高品质特种电源。其自主研发的核聚变配套电源系统具备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的特点,能够为核聚变反应提供精确控制的脉冲功率和强磁场,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产业投资:从 " 概念狂欢 " 到 " 价值深耕 "
可控核聚变不仅是解决能源危机的 " 金钥匙 ",更将带动材料科学、等离子体物理、自动化控制等多领域的技术突破,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当前,可控核聚变投资正经历从短期主题炒作到长期价值投资的深刻转变。
中泰证券研报的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聚变投资已达 71 亿美元,预计 2031-2035 年将实现商业化突破。
中、美、日、韩、英等国家均将 2040 年建成聚变示范堆写入国家战略,其背后是对能源安全与科技制高点的激烈角逐。
公开资料显示,夸夫超导、金屹能源分别成立于 2021 年 10 月和 2020 年 3 月。在以 " 十年磨一剑 " 为常态的硬核科技领域,这两家企业尽管在司龄上算是 " 初生牛犊 ",却能在可控核聚变产业赛道上一路疾驰,快速成长为行业内的重要力量。
深入探究其成长轨迹不难发现,两家企业能够取得快速发展,除了自身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劲健的创新精神,创投力量的深度介入和支持同样不容小觑。
以国科新能创投为代表的多家创投机构,在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为其注入 " 金融活水 " 并提供其他相关的支持,成为企业跨越技术 " 深水区 "、突破产业化 " 瓶颈期 " 的重要推手。
这些力量通过精准对接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助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落地的良性共振。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创新企业及创投机构的实践告诉我们,可控核聚变投资正从概念热度逐渐沉淀为推动能源革命与产业升级的硬核动能。
创投范式:从 " 财务投资 " 到 " 价值共创 "
当下,创业投资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资本游戏,现已成为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关键纽带。在国家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大背景下,创投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 创投 17 条 " 强调对早期、小型以及硬科技企业的投资支持,这与当下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创投机构需要摒弃过往 " 短平快 " 的投资思维,秉持长期主义,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企业的 " 陪跑者 "。
硬科技领域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传统的融资渠道往往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
而创投机构凭借其灵活的投资机制和对创新的包容态度,成了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不仅能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也能凭借专业经验,为企业在战略规划等方面提供支持,帮助企业跨越 " 死亡谷 ",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
就像在可控核聚变产业中,或许距离商业化盈利还有一段征程,但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与变革性力量,值得创投机构坚定地投入资源、陪伴企业成长。
此次七部门发布的 " 科技金融 15 条 ",意味着在国家战略引导下,创投行业将更加聚焦于硬科技领域,尤其是像可控核聚变这类决定国家能源安全与科技竞争力的前沿产业。
知名投资人、国科新能创投创始合伙人方建华向作者表示,从长远来看,在新质生产力崛起的浪潮中,创投机构肩负着更为关键的使命,需以更加敏锐的洞察力,精准捕捉硬科技领域中蕴含新质生产力的 " 种子选手 ",同时还需在资金、资源、生态等方面构建多维赋能体系。
关于七部门发布的 " 科技金融 15 条 ",方建华认为,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创投资本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支撑和力量。" 科技金融 15 条 " 围绕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等 7 个方面,推出 15 项科技金融政策举措,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和优质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体系,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 可以说,该文件的出台正当其时,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通过创业投资的‘精准滴灌’、资本市场的‘孵化赋能’与货币信贷的‘普惠支持’,不仅能让硬科技企业获得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持续资金滋养,更能深入引导金融资源向颠覆性技术、前沿领域集聚,加速形成 ‘创新 — 融资 — 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方建华如是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