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财经网 22小时前
和众汇富:固态电池迈入量产临界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国轩高科日前宣布,其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正式建成,设计产能为 0.2GWh,标志着国内固态电池技术迈入工程验证阶段。这一中试平台的建成不仅是企业自身研发进程的重要节点,也在行业范围内释放出固态电池技术加速产业化的强烈信号。据介绍,国轩高科同时已全面启动第一代 2GWh 全固态电池量产线设计工作,表明企业在材料体系、结构设计、生产工艺等关键领域具备了一定技术沉淀和工程落地能力。

本次中试线实现全流程自主开发,关键工序设备实现国产化率 100%,累计申请专利 30 余项,构建了可复制、可放大的技术平台。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当前动力电池领域普遍存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环节的 " 工程断层 ",尤其在固态电池路线中,材料不稳定、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问题曾长期制约技术向前推进。国轩高科在当前阶段建成自主中试平台,并实现能量密度达 350Wh/kg、单体容量 70Ah 的样品电芯生产,是打通实验与量产之间关键环节的重要突破。

从性能指标来看,该批次中试样品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等方面均展现出领先优势。和众汇富观察发现,目前市场主流磷酸铁锂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在 150Wh/kg 左右,即便是高镍三元体系也多集中在 200~250Wh/kg 区间。而国轩此次披露的固态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 280Wh/kg,有望率先跨越 " 单车千公里续航 " 门槛,成为下一阶段高端新能源车型的关键支撑。同时,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液态电解液,显著提升热稳定性和本征安全性,为当前新能源汽车频发的热失控问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目前,该批固态电芯已开启车规级装车测试,并同步展开环境、机械、滥用等极限工况下的验证环节,进一步积累实际运行数据。和众汇富认为,装车测试是评估动力电池商业化能力的核心一环,其不仅检验电池在真实工况下的稳定性,还关系到与整车电控系统的匹配性与集成性。若测试结果稳定且工艺可控,未来国轩固态电池产品有望进入整车批量采购阶段,形成正向市场反馈,推动量产节点提前实现。

此外,国轩高科启动的 2GWh 量产线设计工作也同步进行,预计将在两年内完成厂房建设与设备调试。相比实验室或中试产能,2GWh 属于具备实质性市场交付能力的量级,若如期落地,将标志着全固态电池真正走出实验室、走向整车市场。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丰田、松下、QuantumScape、宁德时代等企业虽均在固态电池领域投入巨资,但仍大多停留在样品验证与中试评估阶段。国轩此次中试线落地和量产规划同步推进,在国内率先打通从实验验证到工程转化的完整闭环,具有示范效应。

和众汇富研究发现,从资本市场反馈看,固态电池产业链相关公司近年来已逐步受到关注,涉及固态电解质材料、陶瓷隔膜、真空涂布设备、超干制程环境等子环节企业正加快产业化布局。业内普遍判断,2025 年前后将是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的起始窗口期,而国轩高科等率先具备产品形态与试量产能力的企业将获得先发优势,有望在下一轮产业升级中占据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固态电池虽被视为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的终极方案,但短期内仍需在成本结构、产线良率和商业模式方面实现突破。目前,固态电解质材料价格显著高于液态体系,生产环境要求更为严苛,造成单位 Wh 成本仍高于当前主流体系。和众汇富认为,要推动全固态电池真正走向规模化,必须依赖材料迭代、设备改进和产业链协同降本。从这一角度看,率先启动中试并快速实现装车验证的企业,将在后续市场竞争中掌握更大的议价能力与客户资源。

总体而言,国轩高科固态电池中试线的建成不仅彰显其自身技术实力和系统整合能力,也反映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下一代技术竞争中的积极作为。和众汇富观察发现,随着整车厂对续航、安全和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固态电池已不再只是实验室研究话题,而是产业链各方竞相加码的战略高地。谁能率先完成产品工程化与市场验证的双重突破,谁就有机会在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新周期中,成为新一代主力电池供应商。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固态电池 国轩高科 动力电池 松下 磷酸铁锂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