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 年,西北第一家机制面粉厂 " 西安华峰面粉公司 " 正式成立。15 年后,天津也成立了一家主营粮食出口的 " 华北对外贸易公司 "。
谁能料到,两家看似毫无交集的公司,如今却在陕西正面交锋。
前者是目前西北规模最大粮油产业链区域龙头 "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 "(期间曾用名群众面粉厂);后者则崛起为世界第五大粮商——高居世界 500 强第 106 位的 " 中粮集团 "。
关联事件在于:4 月中旬,中粮旗下西北第一个面粉厂在渭南经开正式投产,总投资 12.6 亿元,年加工小麦达 90 万吨。随后,其首批 105 吨面粉产品发往西安、宝鸡等地。
01
来者何人:出手即 " 陕西最大 "
不得不说,主粮赛道是个少有关注的领域。即便是中粮集团,大众认知也更多停留在蒙牛乳业(02319)、大悦城(000031)、酒鬼酒(000799)等 "C 端品牌 " 及中粮糖业(600737)、中粮资本(002423)等上市公司之上。
草蛇灰线。回顾其发展史,却绕不开 " 米面粮油 "。
上世纪 50 年代,为承接我国对苏农产品出口任务,华北外贸将旗下多家粮食、油脂专业公司迁至北京,后重组为中国粮谷油脂出口公司,以换取外汇储备与战略物资,著名的 " 白菜萝卜换汽车 " 便出自于此。
1988 年前后,中粮迎来市场化转型关键节点。在与其 49 家地方粮油食品分公司脱钩的同时,中粮也提出 " 实业基础、贸易导向 " 的发展战略。随后买壳控股了中粮国际、鹏利国际 2 家港股公司,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内地实业布局,典型如 1992 年设立的鹏泰面粉厂。
作为中粮旗下第一家合资面粉加工厂,鹏泰面粉厂由正大集团与鹏利国际出资 7880 万美元建设。在当年凭借 22.5 万吨年产能,4 亿元资产规模,登顶亚洲最大面粉生产基地之一。
2000 年以后,受 " 外贸体制改革 + 国资混改 + 中国入世 " 的影响,中粮开启全球展业。与之而来的,亦有其市场化、专业化转型加速,将旗下全部业务拆分成 17 家专业化子公司,中粮粮谷便由此而来。
目前,中粮粮谷小麦总产能超 1448 万吨,高居全球第 2,并围绕着我国小麦主产区与北方面粉主销区进行重点分布,仅黄淮一线就有不下 10 家中粮面粉厂,总投资超 109.29 亿元。
继续向下击穿至这次中粮陕西的基础信息。
这座 " 集团西北第一面粉厂 " 背后,亦有中粮 "10 年磨一剑 " 的充分筹备。早在 2016 年,中粮一众高管就多次奔赴渭南、宝鸡等地考察,历时五年才最终选址渭南,并于上月中旬顺利投产。
值得一提的是,12.6 亿元的总投资、90 万吨的小麦年产能,大概率将刷新省内历史,登顶 " 陕西最大面粉厂 "。完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超 24 亿元,年税收超 600 万元。此外,中粮还将补充年产 10 万吨面条、面包的二期项目,旨在进一步延伸面粉产业链。
实际上," 中粮系 " 落子陕西由来已久,自 1995 年中粮可口可乐落地凤城二路以来,一直加注陕西,包括曲江大悦城、中粮千禧国际等。
02
旧式格局:爱菊陕富西瑞 " 多头竞争 "
视野转向西安华峰。
笔者在查阅部分档案时发现:"1936 年前后,该面粉厂正式投产,小时产能超 145 袋。(44 斤 / 袋)。" 后于 1955 年完成公有制改造,1966 年更名 " 西安市群众面粉厂 "。这一时期,其产能稳定在 450 袋 / 小时,年产约 8.67 万吨。
70 至 80 年代,无疑是爱菊前身群众面粉厂发展的黄金期。几次的产线升级、联营扩产,也让其产能在 1989 年升至 4.8 万吨,营收 2400 万元,利润 470 万元。
但 90 年代情况却大有不同,同业竞争、价格战一度成为市场常态。仅 1997 年,西安就涌现 400 余家面粉厂,一度让全市袋装面粉平均毛利下滑 57.14%。这其中的 1997 至 1999 年,已更名为 " 西安爱菊 " 的群众面粉厂,则因坚持原有的价格体系,使面粉年销量从 300 万袋锐减至 100 万袋。
在此背景下,西安爱菊决心 " 国进民退 ",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并下沉社区渠道,新建直销网络。这套打法最终让爱菊在 2004 年挺了过来,销量回升近 50%,直销粮店达 300 多家。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为这期间另两家本土面粉厂逐渐崭露头角。
其一是来自富平的陕富面业。从源头来看,这是一家由民营制粉小作坊发展而来的本土龙头,早期凭借着与属地粮站合作的原料、厂房、仓储优势,杀了出来。后因创始人邢仲芳的规范化管理与产能扩张节奏,使其小麦加工能力从 1992 年的 2.19 万吨,攀升至 1998 年额 7.3 万吨。2000 年,更名 " 陕富面业 " 后,全年产值突破 7200 万元,利润达 230 万元。
其二是国资身份的陕西西瑞。1991 年,省粮食局率先投建了省粮食储备库项目,1995 年又引入日处理小麦 250 吨的加工产线,两相结合有了陕西省专用面粉厂,后于 2001 年改制为 " 陕西西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自此,陕西面粉产业进入多头竞争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2008 年,时任西安爱菊总经理贾合义还顺势完成了工厂 MBO 改制。(详见《冰峰 IPO:10 倍热度与 15 年前的 MBO》)此后,公司发展更为迅速,逐渐打造出 " 西安、北哈州、阿拉山口 " 的跨国粮油产业链布局。数据显示,2009-2017 年,西安爱菊利税总额 CAGR 达 12%。
其他两家面粉厂同样出省扩张,如陕富面业收购安徽蒙城面业、陕西西瑞布局新疆天山面粉集团等。
公开数据显示,2000 年以来,西安爱菊、陕富面业、陕西西瑞面粉年产能至少增长了 2.65 倍、3.28 倍与 13 倍。从资产规模来看,西安爱菊、陕西西瑞同样增超 3.5 亿元及 9.66 亿元。
03
渭南革新:抢夺最大 " 食品赛道 "
回到中粮此番落子。
作为 " 关中粮仓 ",渭南小麦产量至少已连续 12 年领跑全省,且从绝对值来看,其正在拉大与第二名咸阳之间的差距,双方差值连续 4 年来到 30 万吨之多,产地加工意味着可以节省大量运输成本。
视角放大至全省," 碳水之都 " 的面粉市场,同样是吸引中粮的关键因素。
首先看向产量数据。截至 2023 年,陕西小麦总产量已连续 14 年逼近大米的 4 到 5 倍,属于省内第二大主粮品类,仅次于占比过半的玉米。这还是因玉米适种范围更广,可涵盖关中、陕南两大省内粮食主产区所致。
其次是自给率表现。陕西常年维持在 80% 左右。其中玉米的调出需求最为突出,大米、小麦都有一定的调进需求。这也从侧面说明,哪怕陕西小麦年产能超 400 万吨,但还是不足以满足 3900 余万 " 老陕 " 的胃口,市场存在一定供应缺口。
再加上陕西多元化的面食消费场景,超 5.38 万家面馆、4 万家肉夹馍门店与 8000 余家泡馍门店,这几乎是陕西各类中式正餐、火锅、烧烤门店总和的 3 到 4 倍,足以说明小麦在陕西人的饮食地位。
此外,渭南的政策导向也不容忽视。
早在 2017 年,当地就提出五大重点产业规划,其中一条直指食品工业。从彼时规划来看,核心是要依托当地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打造高端食品产业集群。后续还陆续发布食品工业 "515" 工程、"353" 产业集群等目标,要求至十四五末,渭南食品工业产值力争破千亿,同时还将打造粮食加工、乳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等产业集聚的市场格局。
在原材料、市场与政策等多重利导下,近年越来越多的食品行业巨头、明星企业选择加注渭南。据不完全统计,2017 年至今,渭南至少披露了 13 笔食品投资,总金额超 112.5 亿元,且基本覆盖了从米面粮油,到肉禽蛋奶,再到深加工、预制菜的全品类布局。(详见《回报家乡:" 首富儿媳 "11 亿陕西养猪》《10 亿:渭南 " 搞定 " 菜籽油》《旬邑养鸡大获成功:" 黄马甲 "6 亿再入蒲城》等)
不仅如此,在渭南食品工业供给侧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当地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也正逐步迈向质变的关键节点。2017 年至 2022 年,当地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的规上企业总产值已从 213.68 亿元攀升至 257.81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 3.18%,高出全市工业生产总值增速 2.5 个百分点。
产粮大城引得巨头进场,或许是一个新的开始。
来源 / 金融棒棒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