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今年 7 月 9 日— 10 日在山东曲阜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 "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日前,《经济观察报》专访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孔子研究院前院长杨朝明。
杨朝明认为,在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明更应突破隔阂,在平等对话中取长补短。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恰是这样一个优质平台,它让各文明超越差异,共同探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为世界精神重建凝聚力量。
在谈到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时,他说,中国历史与现实已证明中国文化的价值,这也让越来越多青年与外国友人对其产生兴趣。如今我们需讲清中国的历史,以理解当下与未来,让中国文化传播世界,这或是中华民族给世界的伟大礼物。
以下为访谈: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孔子研究院前院长杨朝明(受访者本人供图)
经济观察报:杨教授您好,非常荣幸能和您就本届 " 尼山论坛 " 及儒家文化等话题,和您做一次采访并进行一些请教。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主题为 "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杨教授如何理解这个主题?
杨朝明: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 "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 为主题,深刻揭示了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与全球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 各美其美 " 是强调每个文明都有独特价值与绚丽色彩。世界上众多文明历经岁月沉淀,形成了各自的鲜明特质。如中华文化以其强大包容性,在历史长河中融合多元文化,发展至今;西方文明在理性思辨与科技创新方面独树一帜。这些文明成果皆是人类智慧结晶,都应得到尊重与珍视。只有摒弃傲慢与偏见,承认各文明的独特美,才能奠定文明交流的基础。
" 美美与共 " 则倡导文明间相互学习、借鉴与包容。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突出特性,为我们作出表率。在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明更应突破隔阂,在平等对话中取长补短。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恰是这样一个优质平台,它让各文明超越差异,共同探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为世界精神重建凝聚力量。
" 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 将主题与时代需求紧密相连。全球现代化并非单一文明的扩张,而是多元文明共同推动的进程。各文明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文明优秀成果,才能实现协同发展,共同构建更美好的世界。这一主题不仅呼应了当今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大趋势,更为全球现代化指明了文明层面的方向与路径,意义深远。
经济观察报:"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出自著名经济学家费孝通的名言。这句话在当今中国社会文化中已经深入人心。随着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举办,这句名言的提出,距现在已经有 35 年的时间。在这些年里,"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在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中发生了哪些全新意义和变化?又有哪些内容是未曾改变的?
杨朝明:"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出自费孝通先生之口,35 年过去,这一理念在新时代的中国文化语境中,既衍生出全新的内涵,也坚守着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内核。
从全新意义与变化来看,随着中国国力提升与全球化深入," 各美其美 " 从对本土文化的珍视,升级为主动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深挖西周 " 人心 " 与 " 道心 " 的哲学思考,将遵循天理、效法天道的智慧融入现代社会治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以孔子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更是向世界展示 " 止于至善 "" 天地位 "" 万物育 " 的价值追求,积极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实现从 " 文化自知 "" 文化自觉 " 到 " 文化自信 " 的跨越。" 美美与共 " 也不再局限于文化共存,而是拓展为文明互鉴与深度合作。中国通过 " 一带一路 " 倡议,与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让不同文明在碰撞中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文化对世界和谐的贡献。
在延续的内容方面,对多元文化尊重包容的核心始终未变。正如费孝通先生所处时代倡导尊重各民族文化特色,如今中国依旧秉持开放心态,鼓励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绽放光彩。同时,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文化在维系社会和谐稳定上的重要作用延续至今。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以孔子思想为中心,使中华民族和睦共处,在新时代,儒家文化中的 " 和为贵 "" 仁 " 等理念,依然是促进社会和谐、化解矛盾的重要精神资源。此外,中国人兼具世界眼光与中国意识的文化品格始终坚守,既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交流,又重视挖掘儒家文化对当今文化建设的作用,彰显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
在三十五年的时间里,"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持续为中国文化发展与世界文明交流注入活力。
经济观察报:您在之前的演讲中曾说过一句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您说 " 能看见多远的过去,才能看见多远的未来。"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根基,您认为当今的青年应该在具体哪些点上学习儒学及传统文化?
杨朝明:钱穆先生指出文化蕴含于历史中,欲看清中华文化发展,需理解其漫长历程与高水准。我们曾低估孔子以前的上古文明,而中国文化之根正深植于此前数千年,孔子 "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 等理念即体现此渊源。正因根基深厚,中国文明方能繁茂。如此理解孔子儒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明白 " 半部论语治天下 " 等说法的内涵。中国历史与现实已证明中国文化的价值,这也让越来越多青年与外国友人对其产生兴趣。如今我们需讲清中国的历史,以理解当下与未来,让中国文化传播世界,这或是中华民族给世界的伟大礼物。
经济观察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和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源头、过去感兴趣,如何激发全社会对儒学的广泛兴趣?
杨朝明:当今的青年朋友学习儒学及传统文化,首先应该从儒学的 " 仁 "" 礼 " 核心思想入手。" 仁 " 倡导爱人、克己复礼,能引导青年塑造善良正直、包容他人的品格,在人际交往中践行真诚友善;" 礼 " 强调规范与秩序,帮助青年在社会生活中遵循道德准则,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学习儒家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的价值追求,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树立远大理想,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此外,还需了解孔子 "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所体现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精神,重视中国上古文明的深厚积淀,深入探究孔孟老庄思想的根源,以更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激发全社会对儒学的广泛兴趣,可以从文化传播和教育普及两方面发力。在文化传播上,利用新媒体平台,以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图文等形式,讲述儒学经典故事、阐释儒学思想内涵,让晦涩的典籍变得通俗易懂。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儒学主题的讲座、展览、诵读比赛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教育普及方面,将儒学内容融入中小学及高校课程,从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培养专业人才进行深入研究与推广。
经济观察报:儒学传统在科技现代化的今天,又在哪些层面能和当今应用结合在一起呢?
杨朝明:其一,在企业管理中,儒家的 " 义利观 " 可指导企业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避免盲目逐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二,在社会治理上," 和为贵 " 的思想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促进多元主体的沟通与合作,化解矛盾冲突;其三,在个人发展层面,儒学强调的 " 自省 "" 慎独 ",能帮助人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醒,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经济观察报:我们正站在历史的 " 今天 "。而 " 今天 "" 未来 ",能如何发挥今人的责任感,去保护、唤醒传统呢?
杨朝明:中国的文化传统就等于中华民族的命脉。对于中国文化的珍视基于对它的了解,讲清楚才能做扎实。
要发挥今人的责任感去保护、唤醒传统,可从教育、人才、创新三方面着手。
教育层面,应将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起,就增加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像开设书法、国画、传统音乐、古典文学赏析等特色课程,让青少年从小接触、了解传统文化。同时,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历史遗迹等文化场所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使他们直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认同感与自豪感 。
人才方面,加大对传统文化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如考古学、文物修复与保护、非遗学科等专业,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实践机会,培育专业素养过硬的人才队伍。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培养文化志愿者,通过培训使其具备一定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协助开展文化活动,传播传统文化 。
而创新则是唤醒传统的重要动力。在文化产品创作上,结合现代科技与流行元素,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如制作精良的传统文化题材动漫、游戏,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让古老文化以新颖形式走进大众生活。在文化传播渠道上,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广泛传播传统文化知识与魅力,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
经济观察报:文明互认、互鉴,在当今的国际交流中越来越重要。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是如何用传统文化中的 " 信 " 与 " 学 ",来凝聚世界上不同文明与文化呢?
杨朝明:中国以传统文化中的 " 信 " 与 " 学 " 为纽带,在国际交流中积极凝聚不同文明。在 " 信 " 方面,通过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来展现文明风尚,以诚信为准则开展国际合作,无论是 " 一带一路 " 建设中对基础设施承诺的兑现,还是在国际抗疫合作中及时分享抗疫经验、捐赠医疗物资,都体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与诚信品格,让世界看到中国践行承诺的决心。
从 " 学 " 的角度,中国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核,将 " 和而不同 "" 天下大同 " 等理念融入国际交往,彰显中华民族包容、和平的精神特质。同时,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从良渚古城遗址展现的 5000 年文明,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推动,用丰富史实讲清楚中华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与较高水准;深入阐释 " 天人合一 "" 民惟邦本 " 等哲学思想,揭示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和睦的文化根源,增进世界对中华文明的理解。
在文化传播上,推动经典对外传播由单边自译转向中外共译,如《论语》《孔子家语》《孟子》《道德经》等典籍,邀请海外汉学家与国内学者共同翻译、研讨,既保留文化精髓,又符合目标受众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搭建起文明互鉴的桥梁,促进不同文明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共同发展 。
经济观察报:儒家提倡为万世开太平,这种责任感和 " 太平 " 在今天也越来越重要。有哪些是儒学鼓励和教导现代人去做的?您可以讲一讲儒学在当今的重要性。
杨朝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人格意义上的平等,如 "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 等等,但同时强调责任与担当,如 " 君子之德风 "" 为政以德 " 等。《论语》的最后还说 "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使命感、责任感。
在个人修养层面,儒学倡导 " 正心诚意 "" 格物明理 "。这教导现代人注重自我道德修养,摒弃浮躁与功利,通过学习和反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明德向善。
在社会治理角度,儒学强调 " 政者,正也 ",为政者需以身作则,引导社会风气向善。这启示现代管理者要秉持公正廉洁,发挥引领作用。
儒学在当今世界也意义非凡。中国不仅是地域概念,更是文明归属,儒学中 " 荣誉与责任 " 的思想不仅是民族之学、国家之教,还能贡献给世界,滋润和构筑新的世界精神,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经济观察报:儒学倡导的 " 学以致用 "" 和谐 ",在当今的全新意义是什么?
杨朝明:儒学倡导的 " 学以致用 " 与 " 和谐 " 思想,在当代社会被赋予新内涵,成为应对现代性问题的重要智慧资源。
" 学以致用 " 从传统的经典义理转化为治国安邦能力,拓展为 " 知识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动态耦合 "。如今 " 学 " 涵盖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前沿理论探索," 用 " 体现为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问题创新解决。像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就是生动诠释。同时它蕴含 " 终身学习 " 理念,助力个体在学习实践结合中适应社会变化。
" 和谐 " 思想也实现突破。传统侧重人伦秩序,当代演变为 " 多元主体共生共荣 " 的系统思维。在人际层面," 和而不同 " 化解文化、代际冲突,支撑全球多元文化对话;人与自然关系上," 天人合一 " 升华为生态伦理,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社会治理中," 和谐 " 平衡效率与公平,推动共同富裕,避免资源分配失衡。
在工具理性膨胀、价值多元冲突的当下," 学以致用 " 为技术伦理设限,要求科技发展以人类福祉为导向;" 和谐 " 为社会矛盾提供缓冲,从国际合作到社区治理,都有其现代转化。二者交融,既非复古,也非否定现代性,而是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