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 06-26
小米AI眼镜来了:轻量化、多场景、1999元,是下一代随身终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来源:创业圈 作者:朱成呈

文 | 朱成呈

6 月 26 日晚,小米正式发布其首款 AI 眼镜产品,定价 1999 元起。

作为一款重量仅 40 克、可全天佩戴的智能设备,它不仅集成多模态交互:轻触镜框即可拍摄第一视角视频、语音唤醒 " 小爱同学 " 完成翻译或扫码支付,还首提出 " 下一时代随身 AI 入口 " 理念,力图解决智能眼镜长期以来 " 概念先行、场景缺失 " 的痛点,将 AI 能力深度嵌入日常生活场景。

创业圈记者摄

民生证券研报认为,智能眼镜是最具智能化改造潜力的 AI 大模型载体之一。AI 大模型能力的逐步提升,推动人机交互方式变革,为新型 AI 终端载体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小米 AI 眼镜带动 " 场景革命 "

从雷军在发布会上公开的信息来看,小米并未强调炫酷的 AR 视觉技术或沉浸式影像能力,而是聚焦在用户日常中频繁且实用的行为路径上:看、说、听、记录。

比如,在 " 第一视角 " 视频记录场景中,小米眼镜内置 1200 万像素相机,支持语音控制拍摄、图像防抖,满足用户在亲子互动、旅行探店、运动记录等生活场景中解放双手、即时记录的需求;在 " 随身助手 " 场景中,通过小爱同学指令,即可完成翻译、识物、天气查询、扫码支付等操作,意图将 AI 从手机屏幕 " 迁移 " 到更贴近感官的 " 镜架 "。

创业圈记者摄

Wellsenn XR 创始人兼首席分析师何万城在接受创业圈记者采访时表示,小米这次在产品定义上精准选取了几个具代表性的使用场景,不仅有助于消费者快速理解 AI 眼镜的实际用途,也为国内开发者和品牌厂商提供了较为明确的落地思路。

" 凭借小米的品牌影响力,可以在用户教育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作为头部厂商的正式入局,也对整个产业链释放了积极信号,具有明显的提振效应。" 何万城指出。

此外,小米引入电致变色功能,实现 " 四档变色 " 调节,可满足用户从室外强光到室内环境的快速适配需求。

" 电致变色可实现镜片颜色快速切换,能让 AI 眼镜适应不同光线环境,提升使用便利性和佩戴体验。" 产业经济分析师、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向创业圈记者指出。

何万城则进一步表示,这项技术的引入,优化了室内外使用的无缝切换体验,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日常行为习惯。" 在中国文化中,戴墨镜进入室内被视为不礼貌,而电致变色能实现快速由深色转为透明镜片,使用户在开车进出隧道、外出旅游、日常通勤等场景下都能自如应对,也提升了安全性和实用性。"

何万城同时指出,随着彩色电致变色版等设计的加入,AI 眼镜在功能之外,也获得了更多时尚属性。" 对于女性用户或更注重外观表达的群体来说,这种多样化配置不仅增强了产品吸引力,也推动了整个产业链在外观、工艺和材料上的进化。未来,更多厂商有望跟进这一配置。"

AI 眼镜普及仍面临多重挑战

尽管小米已在场景端形成突破,但 AI 眼镜要真正成为下一代智能终端,仍面临用户认知、隐私接受度、生态兼容性等多重挑战。

头豹研究院分析师戴千惠在接受创业圈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中国的 AI 眼镜渗透率尚不足 1%,发展步伐相较欧美略显滞后。即使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商业街道,仍难以找到一个佩戴 AI 眼镜的人,这是因为价格、隐私和用户习惯等问题仍是其普及的障碍。

戴千惠指出,价格和功能是最现实也是最基础的挑战。目前主流 AI 眼镜的售价普遍在千元之上,例如国内 AI 眼镜销量靠前的品牌雷鸟的 X3 Pro 概念 AI 眼镜,具备 AI 答复、实时翻译等功能,售价要高达八九千元。

根据头豹研究院研究发现,这一价格段决定了 AI 眼镜在大多数用户心中仍属于 " 尝鲜型 " 消费,远未进入 " 刚需型 " 日常品类。若能通过国产化与规模化实现成本结构优化,并推出千元以内的平价产品,拉平 " 智能穿戴设备 " 和日常穿戴用品(眼镜)之间的价格差,将显著提升大众市场的接受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小米 AI 眼镜标准版定价 1999 元,高于市场预期。

对此,何万城表示,1999 元的定价相比大众期待确实略高,但考虑到其搭载的是目前业内最成熟的 AI 芯片解决方案,这个价格其实已经比较克制。如果小米在首发产品上过度压低售价,反而会挤压后续系列产品的价格空间,不利于形成可持续的产品体系和市场节奏。

何万城还补充道,未来在政策补贴、促销活动等因素推动下,该产品价格或有进一步下探空间," 不排除后续在国补或电商补贴后,售价降至 1500 元甚至 1600 元的可能。"

当年智能手环普及的临界点,正是价格击穿与功能落地的协同爆发。今天的 AI 眼镜似乎也站在了相似的节点。

从技术上看,AI 大模型、芯片、镜头、麦克风、骨传导等部件已逐步商品化,支持 AI 眼镜实现高效语音识别、图像捕捉、翻译导航等功能;从市场看,小米、雷鸟、Meta 等玩家先后试水,为这一新兴赛道打下用户基础与产品共识。

下一步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内容生态上构建出 " 每天戴 " 的理由,而不是 " 偶尔秀 " 的噱头。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小米 翻译 智能眼镜 扫码支付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