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剪片子、做调色的时候,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 LUT 名字:Kodak 2383、VisionColor 2383、或者一些叫做 "Film Print Emulation" 的预设。
刚开始狗崽们也曾经很好奇,这到底是个啥?和普通的胶片有什么不一样?
后来才知道,这个 LUT 模仿的不是我们平时拿来拍照的胶片,而是一卷 " 电影专用 " 的输出胶片——它的名字叫 Kodak Vision Color Print Film 2383,是一种真正用在电影放映流程里的专业胶片。
你可以简单理解成:我们平时说的那些拍照胶卷,比如 Kodak Gold、Portra,那是 " 记录画面 " 的胶片;而 2383 是 " 输出成品 " 的胶片,是电影最后拷贝出来放给观众看的那一卷。
所以,它不是一个滤镜的名字,而是真正存在的一种电影胶片,只是我们今天用的 LUT,是在模拟它的色彩风格而已。
迈克尔 · 乔丹 (Michael B. Jordan) 在导演瑞恩 · 库格勒的《罪人》中剧照,采用柯达 65mm 胶片。
Kodak 2383 是干嘛用的?它是电影工业的 " 最后一道工序 "。
要搞清楚 2383 的作用,得先简单说一下传统胶片电影的制作流程:
在过去,还没有数码电影的时候,电影是全程用胶片拍的,拍的时候用的是 " 负片 "(比如 Kodak Vision3 5219、5207 这些),画面拍好后要经过冲洗、剪辑、调色、混音这些步骤。
等电影剪辑调色都搞定之后,就要做一个 " 放映版 ",也就是可以直接放进电影院胶片放映机里的那一卷胶片。
这一步,就是把做好的电影内容输出到 Kodak 2383 胶片上,然后拷贝出多个版本送到各个影院。
也就是说,2383 是 " 最终呈现给观众看的颜色 ",是电影工业中最标准、最重要的一个输出媒介。
在数字时代,虽然电影的后期制作大多转为数字中间片(Digital Intermediate,简称 DI),但 2383 依然扮演着关键角色。数字母版会通过高精度的激光或电子束,被 " 刻录 " 回 2383 胶片,这一过程被称为 " 胶片输出 "(Film-out),其目的可能是为了制作高质量的放映拷贝,或是为了长久保存电影的物理介质。所以,2383 胶片如同一个精准的翻译者,将导演和摄影师的意图、调色师的匠心,以及特效师的奇思妙想,忠实地、甚至带有其独特韵味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它的核心在于其对色彩、对比度和颗粒的最终 " 演绎 ",而非原始的 " 记录 "。
而这个颜色,其实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对 " 电影画面 " 的认知。
很多人做视频后期的时候,都会加一个叫 Kodak 2383 的 LUT。那这 LUT 有啥特别的呢?为啥那么多人用?
说白了,就是加了它之后,画面看起来特别像电影。那种温柔舒服的感觉,色彩不炸,但层次很足,整体色调也很耐看。一看就觉得:哎,这画面有点像电影院里看到的那种调子。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讲讲它的特点:
肤色好看,不突兀
不管是什么肤色,加了 2383 的 LUT 后,脸色通常都不会太白或者太红,会有种自然的血色,看起来健康、真实,也显得人更有 " 故事感 "。
高光柔和,不刺眼
比如阳光打在脸上,或者有灯光的时候,不会直接一块死白,而是有一点柔柔的过渡,亮但不炸,看起来更顺眼。
暗部干净,有细节
黑的地方不糊,也不会一片死黑,有细节的暗部让画面更有层次感,也让观众能看得清楚,感觉画面更厚实。
整体色调温暖但不油腻
是偏暖没错,但不会像某些 " 复古滤镜 " 那样黄一片或者红一片,它是偏黄棕色系的,但给人的感觉更自然,有点像电影画面里傍晚的阳光,舒服又有点情绪。
看着有质感
有些 LUT 加上去会让画面变得很做作,但 2383 不会,它是电影行业用了几十年的色彩标准,出来的感觉就像真的电影胶片,画面不会过于清晰锐利,反而更柔和耐看。
柯达对于 2383 印刷片的描述: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不光是技术上的 " 好看 ",它已经变成了一种 " 我们脑子里觉得像电影 " 的颜色。
你想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今天,太多电影——不管是文艺片、剧情片,还是商业大片——它们后期输出的母版,最后就是通过 2383 胶片打印出来放进影院的。观众看的多了,就自然会觉得,这种色调、对比度和饱和度的风格,就是 " 电影的颜色 "。
所以后来我们在用数码拍视频、拍短片的时候,只要想营造那种电影感,就会去找一个 2383 LUT 来用。其实这就跟做饭似的,这种 LUT 就像一包大家熟悉的 " 老汤底料 ",加上去以后,不管你原料是什么,味道立刻就对了,熟悉、安心,也更 " 正宗 "。
很多调色师会在基础调完后,再加一个 2383 LUT,把整个画面统一一下,增加一种完整度和电影感。有点像最后调味时撒上的一把盐,加不加不会改变所有,但加了,味道就更对了。
可能你会想:这 2383 真有那么神吗?真的 " 像电影 " 吗?那我们就举点例子。
其实你在电影院看过的很多经典大片,最后的拷贝就是用 Kodak Vision Color Print Film 2383 打印出来的。这是电影工业里常用的一步:数码后期调完色之后,再把片子输出到这种胶片上,再放映到银幕上。为什么?因为它的色彩表现稳定、画面有层次,而且能让整个画面 " 融合得很好 ",是专业放映用的标准格式。
举几个很有代表性的电影——
《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
《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2008)
《爱乐之城》La La Land(2016)
《她》Her(2013)
《敦刻尔克》Dunkirk(2017)
《火线救援》Man on Fire(2004)
《疯狂的麦克斯:狂怒道》Mad Max: Fury Road(2015)
这些片子风格不一样,有的是科幻、有的是战争、有的是爱情文艺片,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最后都是用 Kodak 2383 胶片输出放映的。所以你在影院看到的 " 电影感 ",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个胶片本身的调性带来的。
换句话说,它不光是一种胶片,更是一种被我们 " 看熟了 " 的色彩标准。我们看电影看久了,眼睛已经被 " 训练 " 得对这种色调有天然的亲切感。它是温暖的、厚实的、柔和的,甚至你一看到类似的色彩组合,就会下意识觉得:嗯,这像电影。
也正因为如此,现在的 LUT 调色包才会做一个 "2383 模拟 " 出来。它其实就是模拟这种打印胶片的色彩风格,让你即便是在数码素材上,也能还原出那种熟悉的电影感。
所以你在剪片子的时候,哪怕不懂什么曲线、对比度、伽马这些术语,只要加一个 2383 LUT,画面立马就有种 " 拍大电影 " 的味道了。
它就是那么有影响力,因为我们都在电影院里,见过它无数次。
很多人说,Kodak 2383 是 " 电影工业的收尾 "。
确实,拍摄用什么可以变、后期流程可以变,但最后能统一输出的那套标准,就像一套 " 审美配方 ",帮电影在各种影院都维持统一的观看体验。
今天我们用的 2383 LUT,也正是模拟这种 " 统一美学输出 " 的方式,让我们在数码调色中获得也更接近电影感的画面。
所以下次你在想:" 用这个 LUT 是不是太俗了?"
不妨换个角度想:你调的不是风格,是电影历史中那套经典语言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在吃经典的菜肴的时候,也要追求那个 " 正宗 " 的口味—— " 鸡有鸡味 "~
附录:
对柯达 2383 文档的机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