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人物志 9小时前
100%就业的冷门专业,年轻人读完就后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十点人物志,作者:三金,编辑:野格,文中配图由作者提供,题图来自:AI 生成

又是一年高考季,1335 万名考生准备开始填报志愿。与此同时,1222 万名 2025 届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即将进入就业市场。从校园步入社会,专业选择往往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的人生走向。

在众多不确定性中," 养老专业就业率 100%" 的新闻屡上热搜。在国内,养老专业本科还是一个 " 相当年轻 " 的专业。2020 年 9 月,才有高校设立养老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2024 年,首批养老专业本科生毕业,开始找工作,就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 " 争抢 "。

面对某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 33 名毕业生,30 余家养老机构拿出 120 余个岗位。业内普遍认为,岗多人少的状态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但养老专业却呈现出一种吊诡的现象。一边是 " 中国将在 2035 年左右,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 的预测,看上去行业前景大好;而另一边,则是 " 养老行业很少看到年轻人 "" 三分之二养老专业毕业生都不会干这个 " 的现实。

那么,养老专业值得学吗?入行后,学生们会遇到哪些具体的困境?他们为何离开,留下来的人又在坚持什么?我们问了几位 " 过来人 ",听他们聊聊真实的养老专业与入行体验,也给大家提供参考。

一、行业缺口大,但钱少事多工作累

" 这种给人端屎端尿的辛苦活,没必要去学。" 这样的话唔唔听了 4 年。她今年 6 月毕业,学的是 " 养老服务与管理 ",这是目前国内比较常见的与养老有关的专业。

2021 年,唔唔在填报志愿时偶然看到了养老专业。虽然家人和朋友都担忧 " 这个新专业能学什么 "" 学完出来要做什么 ",但她感觉 " 蛮有就业前景的 ",坚持要试试看。

唔唔所在专业的培养重点是社会学、护理学和管理学,具体课程也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包括老年社会工作、老年人体结构功能、老年政策制定、老年康复与护理等等。为了更好服务老人,还会补充安排插花、茶艺、书法这类手工课。相比其他专业," 实操课程更多 "。

在实习中,唔唔感觉在学校学的 " 老年康复与护理 " 和 " 老年心理维护 " 相对有用,能知道怎么照顾老人身体和心理,手工课上的内容偶尔也能用到,但其他的理论知识远不如亲身体验感受得深," 书上学的其实没有太有用的 "。

这同样是很多养老专业毕业生遇到的问题。谷雨数据提到,养老相关专业的课程表中,知识架构看似广博,但都只学了 " 概论 ",所以当护理、康复、社工等岗位早已存在成熟对口的专业时,养老专业毕业生可能陷入 " 全而不专 " 的窘境。

唔唔正在上课

正因如此,学生们往往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实习上。

盛睿毕业于重庆某专科学校,学的是 " 老年保健与管理 ",在两年内完成老年护理的相关课程后,她大三开始进入养老机构实习。在她看来,想要提升个人专业度和竞争力,只有在实际业务中学习。

还未毕业,养老专业学生们已经能感觉到就业市场的火热。

盛睿在填报志愿时料想,未来工作肯定不缺。毕业后,她换过几家养老院,中间还因心理原因休息过大半年,但每次重新开始上班,都能很快找到工作。

在我们通话时,唔唔正在学校准备毕业论文。毕业后,她将进入一家南京的养老机构工作,她在那边实习过一段时间。此前,唔唔曾经入职过一家养老院,仅仅 3 小时后因为理念不合提出离职:" 目前工作不难找,所以我更希望能和想法一致的人一起做事。"

尽管如此,养老相关专业却常常招不到人。

唔唔的班上八十余人,只有四个男生,大多是专业调剂," 大家没有一定要做养老的想法 "。毕业后,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考公、考研。

盛睿班上六十余人,同样女多男少,大部分在大二宁愿留级也要转专业," 很多人会转到护理妇女和婴幼儿的专业 "。现在,盛睿的同学里还在做养老的不到五个人。

除非一开始就决定 " 死磕 " 养老,大多数年轻人即使不在读书时放弃,也很难在实习阶段坚持下来。回忆自己刚开始实习的情景,盛睿直言:" 我是真的不想待在那里。"

盛睿实习的养老院有将近 200 多位老人,她负责的楼层有 40 位,且大多是半失能老人,护理员却只有 4 名。因为缺人,她刚去就承担着繁琐的工作内容和超额的工作量。

每天早上,她需要叫老人起床,给他们洗漱、梳头、穿衣、更换纸尿裤。老人身体情况不同,打餐时她要注意搭配,比如糖尿病的老人要少喝白粥,有些老人只能喝流质。

除此之外,每天还要给老人洗澡,根据老人的情况选择淋浴、泡澡和擦浴," 通常 4 个护理员一天要洗 20 多位老人 "。只有在带老人活动做操的时候,才稍微轻松一些。

唔唔则是在第一次刷马桶时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她在家很少做家务,动作不熟练。老人还在旁边调侃:" 你一看在家就不经常干活。" 唔唔只能说:" 那阿姨我再好好学学。"

唔唔的养老院通常一个护理员照顾 3~5 位老人,节假日最多是 7 位。如果是照顾活力老人,这样的配置能给到护理员一定休息时间。

唔唔在照顾老人

马达曾在日本的养老院工作了七年。虽然护工人力短缺是全球老龄化都在面对的问题,但日本法律明确规定,养老院一个护理员只能照顾三位老人。根据养老院情况不同,这三位老人可能是可以自理的,也可能完全失能。

但到晚上,老人大多休息了,需求减少,马达也遇到过 1 个护理员要看护 16 位老人的情况。

虽然工作负荷大,但回报并不吸引人。护理是养老基础岗位中工资相对较高的,但在一线城市,转正后工资也只有 5000 出头。" 对于每天工作 10 个小时、以单休为主的员工来说,扣完五险一金就只有四千多了。"

盛睿转正后工资只有 3000 多,甚至达不到扣税标准。好在她用两年时间晋升为护理主管,税后工资七千多。

在重庆,这样的工资让她生活得还不错," 每年可以出去旅游个两三次 "。但她也知道:" 如果我用做养老的决心转行做母婴护理,工资肯定比现在高。"

二、情绪消耗,远比 996 更可怕

最终在养老行业坚持下来的人,往往在最开始就明确有要干养老的心。

盛睿和马达都提到,家中老人身体不好,学这个专业,一方面是看中了未来就业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学到这方面的知识,以后能照顾家人。

马达在日本读完了养老专业的本硕,这是他初中毕业就开始的规划。他所在专业大概 400 多人,其中中国留学生只有 6 个,现在也都进入了养老相关行业。

平日放学和休假时间,马达都在养老院实习,尝试过几乎所有岗位,从一线护工到和营养师一起制作菜单。他直言:" 每天能把活干完就是幸福,更幸福的是下了夜班还能有 1000 多块钱的补贴 "。

盛睿工作中最幸福的瞬间来自于 " 被需要 "。不仅是老人需要她,她也需要老人。

她照顾过一位老奶奶,曾经是中学英语老师。奶奶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不认人。每次盛睿照顾她,她就乖巧地坐在那里,说:" 你对我真好啊。" 奶奶会给盛睿编辫子,聊起自己过去读书和工作的经历,告诉盛睿:" 你好好学习,好好赚钱,只要心里头富足、手上有钱,人就会活得更快乐一些。"

盛睿与老人在大堂组织活动

" 我把 TA 当亲人一样看待 " 是从业者常提及的感受。老人们年轻时经历过不少风浪,晚年渴望与人交流,爱听故事的唔唔感慨自己遇到的老人大多和蔼可亲,每当自己生活中遇到问题,他们都会以亲身经历鼓励她。

一次,她请了一周假,复工的时候,一位爷爷拉住她,把自己攒了一周的鸡蛋都给了她。同事告诉唔唔,爷爷以前攒鸡蛋是留给孙女吃,现在都分享给唔唔了。

但作为一份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从业者也难免经历被老人误解的情况。

有老人跟儿子告状,说唔唔给她的餐食少了,儿子当天刚好也在,知道具体情况,便劝母亲:" 你别多想,人家不会这么对你。"

老人觉得儿子在指责自己无理取闹,更生气了。唔唔左右为难。后来院长告诉她,老人其实不愿意住养老院,只是借这个由头闹着想走。但唔唔仍然感到受伤," 因为我对那位老人很好很好。"

与老人一起工作和生活,对自身情绪的消耗是巨大的。很多人第一次崩溃,出现在自己照顾的第一位老人离世。

在电话那头,马达对中日养老产业的情况十分熟悉,一直显得理性而专业。但当聊起自己照顾的第一位老人时,仍不免唏嘘。

那是一位老奶奶,碰巧和马达同一天进入养老院。当时马达刚去日本不久,总用蹩脚的日语和老奶奶聊天,奶奶不仅耐心地听,还和马达介绍自己的拿手菜。马达照顾了老奶奶 4 年,几乎听她聊完了自己的一生。

四年时间,马达眼睁睁看着老人的阿尔兹海默症从轻度到重度。" 可以说,我是一边观察奶奶的状态,一边推进学习的。"

第一年,奶奶只是偶尔忘记事情,经常要去上厕所;第二年,奶奶开始找不到自己的房间,也不记得自己是否吃过饭;第三年,她开始吞咽困难,出现幻视幻听,也不认识自己的孩子;最后,老奶奶以完全卧床、难以沟通的状态离开。

马达说,奶奶对自己说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几乎一样:" 你可以告诉我厕所在哪里吗?我想去上厕所。" 他产生了自我怀疑:以后这样的生离死别还有很多,养老专业真的适合我吗?

盛睿的遭遇则更显惨烈:她照顾的一位老人,趁护理员不在,在一个夜晚跳楼自杀了。

盛睿解释,老人的身体没有大问题,但一直大便困难,去看医生也无济于事,这让他十分焦虑。为此,他让女儿每隔几天就给他买来开塞露,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厕所里呆着。跳楼前,他甚至还很平静地跟盛睿聊天,谢谢她这么辛苦照顾自己。

" 他不想这样活。" 盛睿感觉自己能体会老人的心情," 也许在外界看来,这不过是便秘而已,但对老人而言,他感受着自己的身体在慢慢衰弱,而子女还需要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经历过这件事后,团队的很多人陆陆续续离职了,也包括盛睿。

在这种情况下," 我把 TA 当自己亲人一样照顾 " 成了多年后正中眉心的那颗子弹。之前的关系越亲密,告别时就越难过。

马达提到,日本养老专业有一节重要的实操课程是 " 不能共情 ",他们认为过分共情会影响服务的质量。但马达很难说服自己," 我知道自己努力做到最好了,但还是担心是不是哪一口饭喂得不对,影响了他的身体。怎么都会有精神内耗的。"

盛睿花了很多时间调整。从那之后,她开始更加关注老人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关注护理员们是否过得开心," 一个不快乐的照护者,也无法让老人感到快乐 "。

三、行业风口在 5 年后,也可能是 10 年

虽然我们接触到的大部分从业者都对养老工作充满热忱,但工资不高、工时又长的工作环境让年轻人望而却步。护工更是成了一种考验良心的工作," 有时候真的太累了,员工也会想,那我是不是可以给老人少换一次纸尿裤?"

美国人类学家大卫 · 格雷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中指出: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个人的工作越是明显地对他人有益,他得到的酬劳就越低。

压缩劳动力成本的背后,是目前许多养老机构也处在亏本经营的状态。《经济观察报》报道称,从 2019 年至 2024 年,养老机构相关企业注册量呈快速下降趋势。

一般养老机构为了实现收支平衡,机构入住率需要达到 60%。但以北京为例,全市养老机构的平均入住率为 45%。入住率越低,亏损就越大。多位养老机构负责人认为," 老人入住意愿不强 " 和 " 老人消费能力有限 " 是当前入住率低迷的最主要原因。

唔唔辗转过许多养老院。她观察到,很多养老院收回成本就可能需要 5~10 年,而如果落到个人身上," 男生从事养老得到回报需要五年,女生可能需要七年 "。

男护工与老人一起画画

外界的目光无疑是另一重阻碍。" 这跟服务员没什么区别 "" 年轻人做养老,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 从事养老专业的年轻人在相亲市场上也通常处于劣势," 有些人会很介意伴侣在养老院帮老人擦身体、端屎端尿的 "。

除此之外,盛睿经常听年长的同事说," 你年轻又有文凭,为什么不去做育婴师、儿童陪伴师,甚至月嫂这样的工作呢?" 同样是照顾人,照顾妈妈和小孩的工资远高于照顾老人。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的信息: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和未来,但老人是不会再生产的群体,这导致家庭很难对他们付出更多金钱与时间。

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多年研究老年独居与照护理论,她指出,过去老人都由家人照顾,大多是女儿和媳妇,这种劳动经常被视为是无偿的、顺理成章的工作。如果想要改变现状,首先应当意识到,照护工作不能靠爱抵挡万难,需要把照护视为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

这种责任不单单体现在观念上的转变,也应当有经济上的支持。

日本养老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年薪在人民币 18 万元到 20 万元之间,随着等级和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一般不会超过 25 万元。通常,毕业生入行的工资会比其他工作更高,但在毕业五年后,可能会被其他行业超过,但也足够生活。目前日本全职护工都是双休。

盛睿在工作中发现,其实仍然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做养老,甚至是以很少的回报在做。" 如果想要吸引和留住年轻人,就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尊重和福利保障 "。比如盛睿的朋友在浙江某养老机构工作,凭借护理员的高级证书,机构帮她申请到了每年 4 万元的补贴。

日本已经有完善的养老体系,但马达觉得,这也导致他们的养老院略显死板," 照顾老人,更像是在完成一个任务,老人不见得快乐 "。反观中国养老行业还处在 " 群雄逐鹿 " 的阶段,这不是一件坏事," 有许多新的养老品牌诞生,也有各种实验性的方案出现 "。

盛睿带老人在公园里玩耍

对于行业内常说 " 养老行业风口在 10 年后 " 的预测,盛睿说:" 那当下就一定要开始做了,它才能成为风口。"

(为保护隐私,文中提到的名字为化名。除特殊标注外,文中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参考资料:

1、大卫 · 格雷伯《毫无意义的工作》

2、澎 · 湃 · 新 · 闻《首批养老专业毕业生遭疯抢!毕业生就业率达 100%》

3、谷雨数据《就业率 100% 的专业,年轻人为何都想转行?》

4、商隐社《号称 30 万亿市场潜力,这 " 朝阳产业 " 却留不住年轻人》

5、经济观察报《养老院生意不好做,新注册量五年下降七成》

6、北京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北京市养老机构行业发展报告》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养老 就业 康复 填报志愿 养老服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