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奶茶屋 8小时前
胡锡进又和稀泥了!为那尔那茜洗白,不赞成彻底封杀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最近娱乐圈最大的 " 塌房 " 事件,莫过于那尔那茜的高考造假风波。数十天内,这位曾因《封神 2》和《长安的荔枝》走红的女演员,从 " 国民闺女 " 沦为 " 教育公平破坏者 ",品牌解约、央视除名、新剧撤档,堪称娱乐圈史上最惨烈的 " 三连崩 "。

然而,在一片喊打声中,有一个人却站出来 " 和稀泥 " ——没错,又是胡锡进。

那尔那茜的 " 高考神话 " 如何崩塌?

那尔那茜的翻车,源于 6 月 21 日内蒙古自治区官方的一纸通报:她 2008 年以 " 呼和浩特第八中学应届生 " 身份参加高考,但实际上既无学籍,也未在该校就读,涉嫌高考报名材料造假。

更讽刺的是,她通过内蒙古定向委培政策进入上海戏剧学院,享受了边疆地区的教育福利,却在毕业后未履行回内蒙古工作的承诺,直接赴挪威留学,最终进入娱乐圈。

这一操作,直接踩中了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教育公平。高考被视为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最后公平通道,而那尔那茜的造假行为,无异于在千万考生的努力上狠狠踩了一脚。

于是,舆论炸了。

品牌方连夜切割:极狐汽车第一个解约,阿玛尼、阿迪达斯紧随其后,官微火速删除她的所有内容。

央视八套紧急除名:在《长安的荔枝》播出时,直接抹去她的名字。

江苏卫视撤档:原定 6 月 24 日播出的《长安的荔枝》被临时替换成其他影视剧,6 亿投资恐打水漂。

胡锡进的 " 和稀泥 " 逻辑:该罚,但别下架?

就在全网怒斥那尔那茜时,胡锡进却发表了一番 " 理性 " 言论:

" 非法获取学籍是不对的,代价应该是取消文凭和上戏助教身份 " ——这点没人反对。

" 但彻底封杀她的作品,应该谨慎 " ——这就开始和稀泥了。

"《长安的荔枝》下架,损失的不只是她,还有剧组、投资方和观众 " ——看似 " 顾全大局 ",实则避重就轻。

老胡的核心观点是:" 惩罚要有度,不能一刀切。" 他认为,那尔那茜的错误在于个人造假,而非作品本身有问题,因此《长安的荔枝》不该被牵连。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网友并不买账。

胡锡进的 " 歪理 " 为何激怒全网?

1. 这不是 " 私德问题 ",而是公然践踏教育公平

那尔那茜的造假行为,不是酒后失言,也不是感情纠纷,而是系统性欺诈——伪造学籍、骗取定向委培资格、违约不履行义务。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教育制度的嘲讽。

胡锡进却试图把这件事弱化成 " 个人错误 ",忽略了它对社会公信力的破坏。

2. " 剧组无辜论 " 站不住脚

老胡强调 " 剧组和投资方也是受害者 ",但问题在于:为什么剧组选角时不做好背调? 在流量至上的娱乐圈,制作方往往只看演员的热度,而忽视道德风险。如今翻车,难道不该承担部分责任?

更何况,影视行业早有前例——高云翔性侵案导致《巴清传》雪藏,吴亦凡事件让《青簪行》彻底凉透。市场规则就是如此:选错人,就得付出代价。

3. " 市场风险 " 不该成为挡箭牌

胡锡进担心 " 影视投资风险太大 ",但真正的风险恰恰来自对劣迹艺人的纵容。如果造假者仍能靠作品赚钱,那公平何在?观众凭什么为欺诈行为买单?

正如一位博主犀利反驳:" 胡锡进担心的不是公平,而是市场波动;但社会真正在意的,是底线不能被践踏。"

结语:我们需要怎样的 " 惩罚尺度 "?

那尔那茜事件的核心,从来不是 " 一部剧该不该下架 ",而是社会对公平底线的坚守。如果造假者仍能活跃在荧幕上,那教育的公平性、文艺的伦理底线又该如何维护?

胡锡进的 " 理性 " 看似温和,实则是在为系统性不公找借口。正如网友所言:" 我们不要一个总是‘宽容’的舆论场,而要一个对公平有敬畏的社会。"

至于《长安的荔枝》?下架或许可惜,但比起教育公平,这点代价,值得。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胡锡进 造假 娱乐圈 高考 学籍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