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汽车 前天
新造车期中考交卷,小米搅局,格局生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时间来到7 月,新造车纷纷交出年中的成绩单,在价格战不断加码、车市环境日趋恶劣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受到了更高的关注。

对于消费者来说,此时的成绩单对于购车参考有着重要的影响,毕竟当下依旧是新造车的退场期,市场格局还没有固化;同时这一市场又有 " 鲶鱼 " 搅入其中,比如小米选择在这一时间点上发布了其旗下第二款车型 YU7。

一小时的时间拿下超 28 万的订单,后续锁单 24 万,这一数据确实让同处于市场当中的其他车企感到震惊,在此时,不管是周销量还是月报,都会显得黯然失色。

那么在此时,我们能够从新造车的年中销量当中看出什么?是否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对于新造车的 " 老人 " 来说,谁才是真正的搅局者?

#小米的狂欢背后,友商真的煎熬?#

前面提到了小米的订单,很恐怖,但是,众车企看到小米这样的表现也会 " 眼红 ",小脑瓜一动,主意就想出来了。你小米 5000 的订单费用我出了,只要你能转投阵营,怎么都好说!

这样的招数简直一呼百应,多家车企都在跟进,可见当下新势力的竞争究竟有多么胶着,属实是倚天屠龙当中六大派围攻光明顶的桥段,如今在新势力汽车圈成为了现实。

这样的情况之下是不是意味着小米的出现,对当下新造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上半年其他新造车的销量数据再下结论。

今年上半年,新造车当中的黑马属于零跑,在 6 月份的销量上面,其实现了品牌的新高,达到了 48006 台,同比上升 138%,这个销量已经让其稳定在了目前新造车的第一梯队,今年上半年其交付量达到了 22.1664 万台,实现了全年目标的 44%,按照这一势头,很可能在下半年完成既定目标。

鸿蒙智行的 " 四界 ",6 月销量达到了 52747 台,这也是该品牌单日、单月销量的新高,如果按照鸿蒙智行整体品牌来计算,这一数量也让其成为 6 月的新造车销量冠军,如果拆分来看,问界是其中的销量主体,单月交付 44685 台。

再有理想,其 6 月交付 36279 台新车,但是这一数据相较之前同比下滑 24%,上半年共交付 203938 台新车,与其年度计划的 70 万交付量尚有差距,目前半年完成度为 29.13%。

紧随其后的是小鹏,其 6 月交付了 34611 台新车,同比增长 224%,今年上半年,总交付量达到 197189 台,结合其年销 38 万台的目标,其在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了全年任务的 51%,这是目前新造车阵营当中唯一一家在年中实现既定目标的品牌。

以上几个新造车品牌是在半年时间内交付量接近 20 万台及以上的,那么结合这一销量,再对比小米今年上半年 11 万辆的表现,其实我们会发现,小米所谓 1 小时 28 万辆的订单,最终可能会通过 1 年或者超过 1 年的时间来消化,所以对于目前新势力的头部车企来说,所产生的威胁并不是很大。

同时现阶段新造车阵营当中,深蓝汽车在半年时间内完成了 14.3206 万辆的交付、蔚来实现了 11.415 万辆的交付、这些品牌的交付量其实和小米目前的交付持平甚至更高。

这个时候再看前面提到的 " 抢订单 ",这更像是友商们贴合热度吸引消费者的一个手段,同时我们需要关注,小米目前锁单数量在 24 万辆,虽然从订单量上来看小米能够狂欢一阵,但是涉及到交付这件事情来说,小米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现阶段小米 YU7 的各个版本的交付周期都很长,最长时间超过 15 个月,也就是现在订车,而提车时间直接拖后到 2026 年的 9 月份,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小米一期工厂的年产能仅为 15 万量,同时还要兼顾 SU7 的生产。

尽管有消息称小米二期工厂建设即将完成,但是人员招聘、量产准备等工作尚需要时间来筹备,对于消费者来说,15 个月的时间究竟有多少人愿意等?在这期间竞争对手的 " 挖用户 " 手段又将带走多少消费者转投阵营?

所以说,小米的订单数量虽然第一眼看过之后会给人很恐怖的感觉,但是仔细想想之后,这个数量可能已经是全年的数据,相比目前头部的新势力品牌来说,所带来的压力也并不是难以接受。

不过新造车当中,也是存在真有压力的车企,这主要是指销量层面尚未形成大规模突破的品牌,那么对于这些车企来说,后续发展是不是压力倍增?其是否又有什么新的手段来试图让自身破局?

#新势力的保命符,留在市场就有机会 #

在看到以上这些势头比较强势的新势力之外,同样也有处在 " 发展中阶段 " 的品牌,这些新造车其实在知名度上面没什么问题,唯一就是销量层面尚未与头部的新造车达到同一水平。

像蔚来的第二品牌乐道,6 月交付新车的数量为 6400 台,这一数量虽然是 2025 年月交付量的新高,但是对于这个品牌来说远远不够。为什么这么说,蔚来的计划是在 2025 年实现全面的盈利,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各个品牌提供足够的销量支撑。

按计划,蔚来需要品牌整体的月销量实现 5 万台,这其中乐道的任务甚至是要承载一半的销量,但是现在的数据反馈并不是十分理想。

此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智己,今年 6 月份,智己交付量为 6027 台,相对于 5 月份 4395 台的销量有了比较明显的上升,但是目前上半年累计销量仅为 20773 台,这与其年销量 10 万台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尤其是与目前头部的新势力品牌来说,这样的销量数据显然不足以支撑起品牌既定的发展路线。

那么此时,通过销量的表现我们是否能够评判这一新造车品牌后续的命运?相较于这一点,我们需要更关注品牌在做什么?是不是针对市场的变化去努力留在牌桌上。

像前面提到的智己,之前智己所布局的产品都是纯电类型的产品,在目前纯电市场整体呈现收缩之势的情况下,其还不像蔚来在补能领域有着过多的投入,那么此时针对车辆动力源的改变就迫在眉睫。

于是我们看到了智己即将向市场推出增程产品,这其实是品牌寻找增量的一个关键,在今年下半年,增程版的智己 LS6 将会上市,同时根据传出的消息,今年还会有另外一款增程车型加入到矩阵当中。

同时,还有极狐、极氪等品牌,都将在今年推出增程版车型,这些车型的加入,在增混市场快速增长的当下,很有希望帮助车企在销量上面形成新的增长曲线。

留在市场里面,这一点对于现在的新造车很重要,只要能留在市场上,就会有生机,这不是意志层面的坚持,而是历史总结出来的经验,毕竟短时间内的销量辉煌也可能在最终走向衰败,哪吒的例子就摆在我们眼前。

而且从新造车发展至今,走了多少新势力,在弥留之际又有多少传出来有人注资接盘的消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没有一个真的能够回光返照、借尸还魂,就算是背后有百度和吉利的极越,也难逃失败的命运。

#就算 " 画饼 ",也要留在牌桌 #

2025 年,可能是新造车最努力的一年,不管是推新的节奏,还是借着舆论抢客源的努力,亦或是宣传口上面的不惜余力,这些品牌层面的动作甚至要比最初进入市场之时还要用力。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多家新势力车企都强调要在今年实现盈利,早的在二季度,最晚也是四季度,为什么都会把今年作为盈利的重要时间点?是资本的耐心开始被消耗?还是这个时间点是留给新造车最后的机会?

从今年开年表现出来的一个现象就是,在经过一段沉寂之后,合资品牌开始发力了这其中的发力点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油电共进的策略取得实质性进展,像一汽大众上半年销量达到 43.6133 万辆,同比增长 3.5%;一汽丰田上半年销量 37.7821 万辆,同比增长 16%;在市场回归理性之后,燃油车基盘回稳,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消费者购车策略的转变,按照这一趋势,并且伴随合资品牌的价格攻势,后续很可能从新造车手中拿回部分市场。

另一方面,新能源领域,合资拥抱国内供应商,能够和新造车掰手腕的产品逐渐落地。

先是今年上半年,合资品牌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开始逐渐提升,比如一汽丰田表示其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达到 49%;上汽通用在今年 6 月份当中新能源销量占比同比提升超过 13%,这是一个趋势,当新能源车保有量上升到一定程度,部分新造车底蕴缺失所带来一些产品问题后,消费者会将目光转移到传统车企身上。

同时,在今年我们将在市场上看到众多合资电动化的全新解决方案,比如前段时间广汽丰田在 10 万级市场推出的铂智 3X,后面还有一汽丰田的 bZ5,至于高端市场,一汽奥迪的 Q6l e-tron 也是蓄势待发,同时针对未来,合资也规划出了更多的新能源产品矩阵,以应对当下中国市场的变化。

如果说之前合资在新能源领域竞争力低下,但是随着现如今本土化的解决方案,以及华为、地平线等科技企业的赋能,合资的短板已经补齐,同时品牌的背书也将成为消费者购车决策的一项重要参考。

可以预见,从 2025 年下半年开始,新造车很可能在多个方面迎来更大的压力,尤其是这一压力不仅来自于内部,更是来自整个市场。

所以说今年更像是一个寻找存在感的契机,不管是舆论层面,还是销量层面,甚至说是否能给消费者画一个 " 值得期待的大饼 ",新造车起码要在一个领域上拥有为自己发声的空间,如果这一空间自己没有把握住,或是被竞争对手抢走,后面的结局可能就比较悲观。【iDailycar】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小米 成绩单 鸿蒙 零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