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中,网商银行自 2015 年成立以来,凭借数字银行的模式迅速崛起,成为行业内的焦点。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家以服务小微为己任的银行。
增长放缓,利润下滑
过去,网商银行的营收增长堪称亮眼,从 2016 年的 26.37 亿元到 2024 年的 213.14 亿元,9 年时间增长了 708% ,资产规模也从 2016 年底的 615 亿元攀升至 2024 年底的 4710.35 亿元。然而,在看似一路向好的发展态势下,危机的种子早已埋下。2024 年,网商银行净利润出现了成立之后的首次下降,较 2023 年同期下降 24.66%,仅为 31.66 亿元。
导致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信用减值损失的大幅增加,2024 年达到 120.6 亿元,比 2023 年同期多出 20 亿元。这一数据反映出网商银行在资产质量把控上存在问题,可能是前期过于激进的信贷扩张,也可能是风险评估体系存在漏洞。当经济环境出现波动,小微企业的还款能力受到影响,网商银行就不得不为之前的决策买单。
从贷款增速来看,2023 年全部贷款增速为 18.58%,而 2024 年降至 10.3%,这表明其业务扩张的步伐明显放缓。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增速放缓意味着市场份额可能被竞争对手蚕食。以微众银行为例,虽然 2024 年其营业收入也有微降,但净利润仍实现了 1% 的增长,在盈利能力上继续领跑。相比之下,网商银行在净利润下滑的情况下,竞争力已被削弱。
合规问题频发,内控漏洞凸显
近年来,网商银行的合规问题不断,成为其发展路上的绊脚石。2022 年 1 月,因违反账户管理相关规定、与身份不明客户进行交易等 4 类问题,被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重罚 2236.5 万元。这一处罚金额之大,足以引起行业内外的关注,也暴露出网商银行在基础运营管理上的严重不足。账户管理和客户身份识别是银行运营的基本环节,连这些都无法做好,很难让人相信其能稳健发展。
2024 年 8 月,网商银行再次领到罚单,因 13 项违规事实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罚款 735 万元。违规事项包括未及时披露公司治理中的重大变更事项、个人贷款管理不审慎、贷款资金被挪作他用等。这些问题涉及公司治理、信贷管理等多个重要领域,反映出网商银行内部管理体系的混乱。
在个人贷款管理方面,有 5 名借款人将经营性贷款拿去买基金和股票,这明显违反了贷款用途规定。银行本应在贷款发放后进行严格的资金流向监控,但网商银行却未能做到,导致资金违规流入高风险投资领域,不仅增加了贷款违约风险,也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在重大关联交易未经审查审批持续开展这一问题上,凸显了其内部审批流程的形同虚设,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的风险。
高管频繁变动,发展方向存疑
2024 年,网商银行经历了高管的频繁变动,1 月辜校旭辞去非执行董事职务;5 月江浩辞去执行董事、副行长、董事会秘书、合规总监职务,童正月辞去监事会主席、职工监事职务;6 月李臣辞去非执行董事职务。高层的频繁变动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战略规划和执行层面。不同的高管可能有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管理风格,频繁变动会导致战略难以持续推进,员工也会对公司的未来感到迷茫。
在网商银行宣布未来要成为一家创造增量价值的 AI 银行的关键时刻,高层变动可能会影响 AI 战略的落地。AI 银行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长期的战略规划,高层的不稳定可能导致资源分配混乱,项目推进受阻。新上任的高管是否能坚定不移地执行 AI 银行战略,还是会带来新的方向转变,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前路坎坷,未来充满挑战
网商银行在成立十周年分享会上提出要成为 AI 银行,这一愿景虽然美好,但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从自身发展来看,要解决当前的利润下滑和合规问题,就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风险管理上,需要完善信用评估体系,加强对贷款资金流向的监控,减少信用减值损失;在合规方面,要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审批流程和信息披露制度,避免再次出现违规行为。
从外部环境来看,金融监管趋严趋细是大势所趋,网商银行需要更加严格地遵守监管要求。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仅要面对传统银行数字化转型后的竞争,还要应对其他新兴金融科技公司的挑战。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是网商银行需要思考的问题。
网商银行虽然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当前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只有正视这些问题,积极进行改革和调整,才能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中继续立足,实现成为 AI 银行的愿景。否则,那些曾经的高光时刻,或许只能成为回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