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吉林 6小时前
今晚,CCTV-1《非遗里的中国》解码吉林非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长白山巅的积雪映照着千年文明的星火

松花江流淌的碧波承载着多元文化的记忆

在东北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

吉林如同一部厚重的文化典籍

55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433 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如珍珠般散落其间

其中有两项已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晚 8 点

文化和旅游部

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

《非遗里的中国》吉林篇

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

央视频全网独家首播

主持人龙洋同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歌手、演员张含韵一起,探访吉林非遗技艺,踏着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的鼓点,追寻长白山采参人的足迹,置身烟火升腾的吉菜灶台,感受铁花飞溅的匠人工坊,解码吉林非遗。

舞动长白:非遗中的民族韵律

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田野间,鼓乐与伽倻琴声交织,谱写着农耕文明的活态史诗。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融合象帽舞、手鼓舞等十余种技艺,将稻作文化基因刻进每一个旋转腾跃的动作里。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明春,以精湛的技艺被誉为 " 象帽舞大王 ",曾创造 "30 秒内甩动 32 米双层彩带并完成 44 次跳跃 " 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节目中,其弟子太永春挑战 "30 秒内甩动 33.4 米超长彩带并完成 44 次以上跳跃 " 新纪录。金明春在传承中勇于创新,融入武术的刚劲、芭蕾的优雅与街舞的灵动,致力于让千年农乐舞在现代舞台焕发新活力,吸引年轻一代。

山林瑰宝:采参与炮制的千年智慧

" 棒槌!五品叶!快当快当!" 长白山采参民俗的号子声穿越千年,将观众带回 " 放山 " 采参的原始场景。节目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炳林手持特制工具,演示着 " 拉帮—喊山—锁棒槌—抬棒槌 " 的重要步骤,每一步都渗透着对自然的敬畏。

为平衡生态与传承,赵炳林 70 年前便开始种植林下参。15 年以上生长期的等待,恰似匠人 " 慢工出细活 " 的生存哲学,参农们模拟野生环境播种,不施农药,仅靠自然雨露滋养。

而在人参炮制技艺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俊良展现了另一种 " 慢 " 的艺术:带疤痕的参体要保留岁月痕迹,枣核艼的形成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长。其家族四代传承的炮制技艺,既保留人参的天然品质,又改变了药性以满足不同医疗和保健需求。如今,人参香条、人参化妆品、人参精油等衍生品的开发,让这味山林灵物以 " 一物多用的非遗 " 形态融入现代生活。

声动关东:阿里郎的时代变奏

" 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哟 ……" 阿里郎组合与卞英花在节目中创新融合传统仗鼓、伽倻琴与现代架子鼓、吉他,以民族与通俗唱法的和声赋予经典新声。" 我们改编过不下十个版本,从电子到嘻哈,不变的是旋律里的乡愁。" 组合成员权赫说,他们的专辑《阿里郎》曾作为内地组合首张海外发行专辑,让世界感受到东方民谣的魅力。

在 " 传承空间 ",82 岁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花子传授了朝鲜族颤音的情感表达技巧。如今,全花子培养的学生遍布各大院校,节目中,她与学生们时隔 18 年再度同台,80 余名师生的合唱凝聚着文化传承的磅礴力量。

匠心造物:微刻与铁艺的极致追求

在传统工艺的匠心图谱中,安图隋氏铁制品制作技艺诠释着 " 铁骨柔情 " 的匠人精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隋进才的代表作《熔冶游鳞》,以 0.3 毫米超薄铁皮锻造 40 条铁鱼,周身无焊点,全凭精湛手工铆接成型。每片鱼身需 2000 余次锤打,赋予金属生命的律动。为精准捕捉鱼类动态,他扎根水产店潜心速写 19 载,在明太鱼鳃部的锻造中,每平方厘米需经受 100 次密集锤击,让冰冷的铁皮仿佛拥有了呼吸的节奏。

其技艺精髓甚至启迪现代工业,中车长客铆工周晶辉从传统铁艺中汲取灵感,将手工铆接工艺创新应用于 CR450 动车组建造,以 1 毫米的严苛误差控制,实现了传统技艺与尖端工业的跨时空共振。

在微观艺术的维度,彭氏微刻以 " 咫尺乾坤 " 震撼观者心灵。于松花石砚台上镌刻的微雕文字,纤毫小于米粒,创作近乎 " 盲刻 "。93 岁高龄的彭祖述历时 12 年完成 108 方砚台微刻,其中《论语砚》在硬度 4~5 度的石材上镌刻近 2 万字,独创的 " 一手持刀,一手推石 " 技法,突破材料物理属性束缚。其子彭沛传承创新,以 82 块松花石微刻 60 万字《红楼梦》,巧妙利用石材天然纹理呼应情节,使冰冷的石头成为文学经典的立体载体。

黑土生花:吉剧的传承与创新交响

植根于东北黑土地的吉剧,以二人转为基础,博采京剧、评剧等众长,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在 " 创新空间 " 里,青年演员刘金、唐晓凤带来的沉浸式《时迁盗帖》,打破传统观演边界,精湛的矮子功、手绢功和鲜活方言念白,展现出吉剧的蓬勃生命力。

在 " 传承空间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安静芳为我们揭开吉剧的深厚底蕴。从二人转的灵活互动到吉剧的程式化表演,从手绢道具的千变万化到群体接抛的震撼绝活,无不彰显吉剧的独特韵味。单人表演时,手绢化作红毡、令旗、武器,推动剧情发展;群体展示中,手绢接抛之间默契十足,将黑土地人民的豪爽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吉剧在坚守传统根脉的同时,积极拥抱时代创新,持续讲述生动的吉林故事,传递深厚的东北文化魅力。

从长白山的林海到查干湖的冰面,从农乐舞的鼓点到阿里郎的歌声,吉林非遗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东北人民 " 敬天惜物、兼容并蓄 " 的生存智慧。这些非遗项目,或气势磅礴,或精妙深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淀、传承。它们是吉林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创新发展的生动见证。如今,它们正以开放的姿态,书写着 " 白山松水间,非遗永流传 " 的时代华章。

来源:悠游吉林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吉林 代表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