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 07-09
中科曙光联手中科星图启动“太空计算” 1000倍成本能否破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科创板日报》7 月 9 日讯(记者 郭辉)在 7 月 8 日召开的 2025 空天信息大会暨中科星图生态发展大会上,中科曙光与中科星图签署《太空计算领域的合作开发框架协议》。

根据双方合作协议,中科星图、中科曙光将合作建设开放的太空算网,构建覆盖 " 用户(端)- 星上(边缘)- 天基(云)- 地基(云)" 的 " 天地一体化 " 协同智能计算架构,以实现算力资源的互联调度与数据实时处理。

同时,双方还将通过太空计算服务广泛赋能通信、环境监测、智能交通与导航、边缘计算与物联网等多个行业应用,释放 " 空天 × 算力 " 融合创新动力。

在协议签署后,中科曙光总裁历军,并与中科星图总裁邵宗有、星图测控董事长胡煜、中科曙光高级副总裁任京晹等多名高管,一同接受了《科创板日报》等媒体的采访,阐释 " 太空计算 " 设想,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行业探索 " 天数天算 "

中科星图总裁邵宗有表示,未来若干年全球的卫星发射计划在十万颗量级,随着卫星载荷和分辨率越来越高,必然产生大量数据及计算需求。天上产生的数据传到地面来算,无论是微波传输还是激光通信等方案,都存在传输带宽以及延迟的限制。" 微波传输速度,甚至低于很多家庭网络的传输速率,而激光通信对气象要求非常严格,并不能完全解决当下的数据传输问题。"

目前来看最理想的方案是,天上的数据在天上算,再将结果传回至地面,通过手机等终端直连,以此解决地上的问题。

" 太空计算 " 的概念,实际并非以上两家公司的首创,这一设想已有其他科技公司或科研团队率先启动实施。

今年 2 月,SpaceX 猎鹰 9 号火箭将一枚装满英伟达 GH200 超级芯片的 AI 数据中心模块的特殊载荷,送入 550 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12 小时后,美国初创公司 Lumen Orbit 设计的 " 曙光 1 号 " 太空计算舱正式开始执行 AI 模型训练任务。

今年 5 月,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这是中国 " 三体计算星座 " 项目的首次发射。《科创板日报》记者获悉,该项目由浙江之江实验室提出构建并启动,计划在 2027 年前建成由 100 颗左右的计算卫星组成的 " 太空算力网络 ",最终建成由 2800 颗算力卫星组网的天基算力,以更好支持 AI 特殊场景。

千倍成本难题待破解

在中科曙光看来,长期太空计算的庞大市场空间是可预期的。但未来能进入这一市场,并承担链主角色的企业,或许并不会太多。

据介绍,由于太空与地面环境迥异,太空核心部件将面临宇宙射线影响以及高低温差等严苛的环境条件,对系统及元器件可靠性提出全新要求。

邵宗有表示,对硬件系统厂商而言,为达到 " 天算 " 要求,首先需要厂商具备对芯片进行底层设计重构的能力;其次在芯片封装为载荷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规模定制开发,具备这一工程能力的企业也屈指可数;再者,有能力进行规模化卫星发射的企业也并不多。" 层层环节,考验的是企业的资源整合。"

眼下摆在太空计算面前更为现实的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

据测算,将一颗通用核心计算部件打到天上,成本将会是地面同样算力等级产品的 1000 倍。

显然让卫星上的核心部件在同尺寸下,性能提升 1000 倍并不现实,因此提升星上芯片性能与针对太空应用进行算法优化,成为太空算网建设难题。

邵宗有表示,为最大化计算效率,通过增进对应用场景的理解,开发专用核心部件也非常重要,这是双方优势之一。

尽管卫星有一定寿命,且不易于维护,但行业仍乐观预计,太空计算若投入运营,将较地面数据中心形成运营方面的成本优势。

据华西证券分析师陆洲团队研报观点,太空数据中心可以使用太阳能供电,不受昼夜交替、天气和大气的衰减的影响,发电效率高。据 Lumen Orbit,太空数据中心 10 年内运行成本仅 820 万美元,其中发射数据中心约 500 万美元。而地面数据中心整体运行成本高达 1.67 亿美元。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中科曙光 卫星 星座 科创板 ai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