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她在,我心里踏实。"
诊室外的长椅上,78 岁的周奶奶等待叫号,而她口中的 " 她 " 是陪诊师汤孝琴,她要陪独居老人周奶奶检查身体。从挂号窗口到诊室,再到药房,她熟练地穿梭在医院的楼梯间和走廊,不时蹲下身向老人解释下一个步骤。
在上海,这座户籍老人占比近 40% 的超大城市,像汤孝琴这样的持证陪诊师已超千人。今年 2 月,上海制定了《上海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计划在浦东、杨浦、松江、徐汇、长宁、普陀、静安、虹口、黄浦等 9 个区启动陪诊服务试点。从街道志愿者到市场化服务,从 " 跑腿代劳 " 到专业分级,上海试图通过政策引导、职业培训和行业规范,破解老年人 " 就医难 " 的痛点。
陪同挂号、引导就医、跑腿拿药 ...... 陪诊师进入大众视野已有数年时间。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和健康意识的提升,这个行业迎来了发展期。然而,网络上也充斥着对乱象的吐槽:陪诊师,真能当好老人的 " 临时子女 "?这个新兴行业究竟如何运作,又面临哪些真实挑战?
陪诊服务的概念并非本土原创,它最先起源于美国的 " 患者导航 "(Patient Navigation,PN)计划,由纽约市 Harold Freeman 医生及其团队在 1990 年首次提出并实施,随后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2023 年 6 月,我国医药教育协会(China Medicine Education Association,CMEA)发布《陪诊师职业技能规范》,才正式将陪诊师定义为:为老年病患、孕产妇以及行动不便或不便独立去医院就诊者,提供协助挂号、问诊、检查、带药、以及预约住院等服务的群体或个人。可见中国的陪诊师行业起步较慢,但这也并不影响该行业近几年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 2024 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达到 3.1 亿。此外,老年人进入 60 岁以后,身体机能和免疫力下降,患病概率增加。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60 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慢性病率超过 78%;《2024 年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也显示,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 4 倍,带病生存时间达 8 年多。" 病有所医 " 直接关系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但现实是,家庭结构小型化、子女外出就业等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常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主动或被动地过着独居生活,老年人就医也面临着重重阻碍。淘宝数据显示,2022 年里有 2.6 万人次通过淘宝搜索 " 陪诊 "。
2018-2023 年中国陪诊服务人次及市场规模统计 数据来源 : 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新需求催生新市场,新市场催生新服务。2023 年,陪诊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加 59.8% 至 385 家,陪诊服务人次达 434.3 万人次,市场规模达 7.47 亿元。而 2023 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 95.6 亿人次,同比增长 13.5%,庞大的潜在需求群体为陪诊服务行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增长空间。
我国陪诊服务行业主要厂商分布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然而,繁荣的表象下,是尚未厘清的混沌。目前陪诊市场格局高度分散,超 90% 的企业注册资本不足 500 万,缺乏引领品牌。更根本的挑战在于 " 身份不明 "。
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 年版)》中,尚未收录 " 陪诊师 ",也并无官方颁布的 " 陪诊师证书 "。因此,某些不良机构趁机 " 钻空子 ",通过夸大宣传来吸引学员,诱导学员考取所谓的 " 陪诊师资格证 ",甚至让学员花钱购买 " 证书 ",证书就像超市小票一样被打印出来。
收费混乱是另一重迷雾。相似的服务,价格可能相差数倍,服务提供方容易利用信息差控制服务价格,消费者处于被动状态。在陪诊服务的具体内容上," 陪诊师 " 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至今也没有确切的规定和统一的标准。
" 无准入门槛,无服务标准,无主管单位 ",专家口中的 " 三无 " 状态,正是这个新兴业态最真实的尴尬。这看似矛盾的行业图景并非偶然,其根源是深植于社会结构变迁与医疗体系转型的土壤之中。
要知道,陪诊行业是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并为人们所了解的。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老龄化加剧,家庭结构也随之改变。在过去,家庭代际同住率高,子女可承担陪诊责任;而如今 "421 家庭结构 "(4 老人 +2 父母 +1 孩子)成为主流,子女在异地就业与父母养老需求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这种 " 银发海啸 " 与 " 家庭空巢化 " 的叠加效应,使陪诊服务从可选消费变为生存刚需。社会陪诊员提供的 " 代问诊 "" 报告解读 " 等服务,既节省了时间成本,也缓解了年轻人的心理负担。
此外,医疗流程的复杂与 " 信息壁垒 " 让空巢老人难以成功就诊。三甲医院动辄数十个科室、复杂的分时段预约系统,让初次就诊者手足无措。
《2024 年老年友善医疗微改造需求洞察报告》指出,老年就医现存 5 个 " 需要 " 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之一就是就医流程复杂,超九成受访老人需要陪诊。医院导诊台仅提供基础指引,无法满足跨科室协调、病情解读等深度需求。而陪诊师凭借对医院流程的熟悉,能快速规划就诊路线,甚至通过 " 病历整理 "" 检查项目预判 " 等增值服务,提升就诊效率。
行业的低门槛,恰逢就业环境的转型期,吸引着各路人员涌入:不堪工作重负的护士、护工,带着医疗背景提供专业服务;家政、养老从业者拓展业务,摸索 " 家政 + 医疗 " 的新路;寻求灵活收入的宝妈、退休人员、大学生也加入兼职行列。疫情更是短期催热了需求。
与此同时,美团、阿里健康等平台经济的介入,推动着陪诊服务标准化,进一步降低了入行门槛,加速了行业扩张。
老龄化需求、医疗流程的复杂、就业环境的转型等多种现实需求催生出陪诊师这样一个庞大市场。而陪诊师这一场 " 临时子女 " 的角色扮演,照见的是社会养老与医疗服务衔接的缝隙,也映出新兴行业在混沌中求存的无奈。陪诊师行业能否成为照见医疗服务缺口与就业新局的镜子?答案,藏在规范与温度的平衡里。
陪诊服务,作为填补老龄化社会就医亲情缺口的新兴力量,其运作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演化。纵观当前市场格局,主要形成了自营模式和平台模式两大路径,它们以不同的逻辑构建着 " 临时子女 " 的服务版图,共同回应着 3.1 亿老人的迫切需求。
在自营模式下,陪诊服务的提供者,无论是专门的陪诊公司,还是像养老机构、家政公司,他们都直接管理着自己的陪诊师团队。他们全程把控服务流程,目标是建立自己的服务品牌,直接面向个人用户或者 B 端机构提供服务。
自营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对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深度把控。当然,自营也面临挑战:组建和管理专业团队成本较高;赢得用户信任,尤其是在涉及老人健康与情感的领域,需要持续投入。对他们而言,如何在扩大规模时不丢掉那份温度与品质,是一道现实考题。
不同于自营模式,平台模式则扮演着 " 连接器 " 的角色。美团、阿里健康等互联网平台构建了一个供需匹配的市场。它们不直接雇佣陪诊师,而是吸引大量个体从业者,如转型的护士、护工、家政员,甚至兼职的宝妈、大学生,或小型工作室入驻,利用智能算法在海量需求和分散供给之间架桥,通过抽佣或收取平台费盈利。
平台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技术带来的效率和透明。通过数字化工具,平台能实现服务过程的实时追踪,信息同步和用户评价反馈,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属的担忧,增强了信任感。同时,平台大大降低了行业门槛,为灵活就业创造了机会。
当然,平台模式也面临挑战。对平台上众多独立陪诊师的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管控和标准化,是持续的压力。服务中若出现问题,平台、陪诊师、用户三方责任如何界定,常显模糊。
现实中,自营与平台并非泾渭分明,融合趋势明显。自营机构可能入驻平台拓展客源,平台也在寻求与专业自营团队或医疗机构合作提升品质。医院通过小程序与平台合作提供线上指引,或与本地专业公司合作提供深度服务,都是模式融合的体现。
无论模式如何演化," 临时子女 " 要真正温暖可靠,离不开三个核心密码:专业、规范、共情。
陪诊师以临时之姿,努力缝合着老人就医路上的亲情缺口。当老龄化浪潮翻涌,这 " 临时子女 " 的身影,是社会互助的微光,更是叩问:我们能否让这份临时的暖,成为照护体系里,永不熄灭的长明火炬?
参考资料:
1. 袁全,新华每日电讯,《上海 " 陪诊师 " 的职业化探路》,2025 年 6 月 12 日
2. 荣海潮 , 刘逸天 , 谈在祥 .《医疗陪诊服务的现实困境、国际经验及发展建议》,2025 年
3.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与蚂蚁公益基金会:《2024 年老年友善医疗微改造需求洞察 报告》,2024 年
4. 智研咨询:《2025-2031 年中国陪诊服务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2023 年
5. 丁锐 , 戴瑞明 , 王彪 ,《陪诊服务行业发展现状与强化监管对策:一项质性研究》,2025 年
6. 头豹研究院:《2023 年中国陪诊服行业热点短报告》,2023 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