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07-14
我国全面启动零碳园区建设,要求绿电直供比例不低于50% 专家称有利于推动系统性低碳转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配套实施细则。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通知》提到完整的零碳园区建设标准,从建设条件、指标体系到核算方法作出全面规定,同时明确分级考核指标,根据园区年综合能耗规模实施差异化考核标准。此外,《通知》还表示 "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 "。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以园区为管理主体减排,反映了我国碳治理理念的重要转变,从单一企业减排向系统性、区域化低碳转型。

同时,他还指出,从长远、可持续的角度来看,除了政策和金融机构的支持,零碳园区还需要自身具有经济性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应。

零碳园区绿电直供比例不低于 50%

有关零碳园区建设的呼声早在今年 3 月份就已被提及。2025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 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

据悉,此次出台的政策文件包含 1 个主文件和 4 个配套细则,其中配套细则包含《零碳园区建设基本条件》《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书大纲》《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零碳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试行)》。

首先,《通知》明确了零碳园区的建设标准和管理框架。申报主体原则上应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并列入最新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同时允许采用 " 园中园 " 模式开展建设。在考核指标方面,建立了分级考核体系,根据园区年综合能耗规模,将单位能耗碳排放核心指标分为两档,并设置了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等 6 项引导性指标。

其次,《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对园区碳排放强度作出明确规定:年综合能源消费量 20 万吨 ~100 万吨标准煤的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需≤ 0.2 吨 / 吨标准煤;年综合能源消费量≥ 100 万吨标准煤的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需≤ 0.3 吨 / 吨标准煤。同时设置了清洁能源消费占比≥ 9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80%、余热余压利用率≥ 50% 等 6 项引导性指标。

第三,《零碳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试行)》将电力净受入、工业过程排放等纳入统一核算范围,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体系。其中,绿电直供或绿证交易获取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排放因子计为 0,其他电力则按全国化石能源电力排放因子(0.8325kgCO ₂ /kWh)计算,并明确要求园区用电应优先通过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满足,原则上直接供应比例不低于 50%。

施懿宸表示,相比过去以企业为单位的减排政策,园区作为管理主体具有制度性优势。

" 园区可以整合土地、政策等优惠条件形成企业入园的激励机制,再通过集中监管确保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 施懿宸指出,这一政策调整反映了我国碳治理理念的重要转变,即从单一企业减排向系统性、区域化低碳转型。

零碳园区要有经济性才能达到预期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提到,在鼓励园区探索以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的 " 以绿制绿 " 模式的同时,还明确 " 支持高载能产业有序向资源可支撑、能源有保障、环境有容量的园区转移集聚,探索深度降碳路径 "。

在施懿宸看来,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凭借丰富的风、光资源,具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基础条件,但需要警惕可能引发的无序竞争。他以光伏制造业为例表示:" 部分企业为享受当地低价绿电而转移产能,但如果生产环节仍采用传统高碳工艺,整体碳排放强度反而可能上升,这就违背了政策初衷。"

在能效提升方面,政策强调地热、工业余热余压等能源的综合利用。

实际上,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能源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此前发布的第二批 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方法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甲烷体积浓度低于 8% 的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中,就提到了余热利用技术。

施懿宸认为,地热、工业余热是新兴的发展趋势,目前不少清洁能源行业已经过于 " 内卷 ",而且使用余热和地热基本上是零排放,结合 CCER 方法学,可以看到该领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减碳潜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与传统的经济开发区一样,零碳园区建设需要有相关的绿色金融支持。

施懿宸指出,绿色信贷普遍存在期限错配问题,一般贷款期限为 1 至 5 年,而零碳园区建设周期通常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实现收支平衡。他建议,采取多元化融资模式,比如探索设立专项基金,引入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同时完善碳资产质押融资机制,让园区能够通过碳减排收益增强偿债能力。

据悉,目前已有部分商业银行试点推出 " 碳足迹挂钩贷款 ",将贷款利率与园区碳减排绩效挂钩。施懿宸认为,这种创新产品值得推广,但需要配套建立科学的减排量核证体系。地方政府应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 从长远、可持续的角度来看,除了政策和金融机构的支持,零碳园区还需要自身具有经济性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应。" 施懿宸说。

每日经济新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碳排放 考核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央财经大学 国家能源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