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美股研究社
中国咖啡市场的资本棋局,迎来一次令人瞠目的落子。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星巴克中国业务出售迎来戏剧性转折。瑞幸咖啡最大股东大钲资本意外现身竞购者名单。这家曾主导瑞幸逆风翻盘、如今手握 31.3% 股权及 53.6% 投票权的资本巨头,正与高瓴资本、凯雷投资等近 30 家顶级机构角逐星巴克中国控股权。
星巴克中国的估值高达 100 亿美元,但交易结构暗藏玄机:星巴克全球总部或仅保留 30% 股权,剩余股份由多家分持,每家不超过 30%。若大钲资本成功入局,中国咖啡市场两大宿敌将共享同一 " 金主 ",行业权力面临重新洗牌。
星巴克中国为何走上 " 卖身 " 路?
作为星巴克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咖啡市场近年来发生了剧烈变革。以瑞幸、库迪为代表的本土连锁咖啡品牌迅猛扩张,门店已遍布全国大街小巷,且这两家企业的门店规模均已超过星巴克。
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的人均咖啡饮用量大幅上升,但对平价产品的接受度更高。此外,众多茶饮品牌也纷纷推出咖啡产品以寻求增量。
在这些直接或间接竞争对手的冲击下,星巴克中国陷入了增长瓶颈。
2024 财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为 29.58 亿美元,同比下降 1.4%,这是近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且增速落后于其全球业绩。
今年 6 月,该公司宣布加码非咖啡饮品业务,并下调部分饮品的官方价格,涉及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王牌品类,消费者最低只需 23 元就能买到一杯星巴克。
截至第二季度末,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总数达到 7758 家,覆盖了超过 1000 个县级市场。报告期内,其实现营收 7.4 亿美元,同比增长 5%。在经营数据方面,单季度同店可比成交量增长 4%,但平均客单价下滑 4%。
面对瑞幸每季度推出数十款新品的攻势,星巴克的产品迭代显得较为迟缓。业界认为,其联名营销与降价策略属于被动防御,而竞争对手已经重构了游戏规则。
幸运咖通过 " 县域味觉测试 " 推出了 " 焦糖饼干脆脆 " 等爆款产品;库迪咖啡凭借 9.9 元战略和数字化运营,在 2024 年提前实现盈利,并计划冲击 5 万家门店的目标。
关于星巴克可能出售中国业务股份的传闻,最早出现于去年 11 月。当时,星巴克强调 " 正在评估把握未来增长机遇的最佳方式 ",并将继续专注于实现中国业务的重振增长。
星巴克全球 CEO 布莱恩・尼科尔(BrianNiccol)在近期采访中表示," 的确获得了很多投资者的兴趣 ",市场看重星巴克的品牌价值以及咖啡品类的增长潜力。该公司将与潜在买家共同探讨如何将星巴克中国的门店数量从 8000 家增加到 2 万家。
由此可见,在星巴克眼中,理想的买家并非单纯的资金投资者,而是能够提供资源支持和增长经验的合作伙伴。
咖啡战争进入 " 资本合纵 " 新纪元
倘若大钲资本真的成为星巴克中国的股东,其对星巴克中国产生的影响将取决于所拥有的话语权。
一般来说,公司股东依据持股比例行使表决权,但也可能存在特别表决权安排。在星巴克可能仅保留 30% 股权的情况下,新加入的投资者在运营层面将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从市场消息来看,星巴克未来在中国的运营模式或许会出现变动。尽管星巴克总部仍会保留部分股权,但在实际运营中,可能更侧重于获取财务收益,而新投资人则可能派驻人员参与到本土化决策当中。
这意味着星巴克中国可能会在发展模式与产品研发上做出关键调整,不过普通消费者或许很难从门店形态等外部特征中察觉到这些变化。
大钲资本若真的入股星巴克中国,有可能为其带来本土化运营的经验。作为瑞幸咖啡最早的投资方和最大股东,大钲资本见证了瑞幸咖啡的发展策略,并且在本土化运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比如,瑞幸咖啡在中国市场推出的甜味咖啡和快取门店模式等,都是基于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
瑞幸咖啡的数字化运营方式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大钲资本加入后,或许会借鉴在瑞幸身上运用的经验,进一步提升星巴克中国的数字化效率。这包括对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门店选址等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进而提高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要是瑞幸的大股东大钲资本真的收购了星巴克中国的股权,尽管日常消费体验可能不会有明显改变,但这一收购事件无疑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消费者眼中,被竞争对手 " 收编 " 可能会让星巴克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星巴克这样的外资品牌,其品牌文化和服务体验一直是其在中国市场维持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对此,社交媒体上已有消费者表示 " 若被瑞幸方收购,将抵制星巴克 ",这反映出部分客群对品牌 " 纯粹性 " 的敏感。此外,星巴克强调要寻找 " 价值观契合 " 的合作伙伴,而作为竞争对手股东的入局,可能会引发企业文化与管理风格的冲突。
而且,若交易完成,中国咖啡市场可能走向寡头协调的新平衡。瑞幸与星巴克虽保持独立品牌,但资本纽带可能减弱两者的竞争烈度,从价格战转向差异化竞争。
一个可能的情景是:瑞幸主导大众快取市场,星巴克专注高端体验,库迪等中型品牌被挤压在中间地带,独立精品咖啡馆则固守细分客群。
这种格局下,新进入者将面临更高壁垒——不仅要对抗品牌知名度,还要应对供应链和数字化方面的规模劣势。行业集中度提升虽带来效率改进,但也可能抑制创新,延缓产品与服务变革的步伐。
结语
大钲资本的竞购行动,本质上是对中国咖啡市场 " 两极格局 " 的一次资本整合尝试。无论成功与否,这一事件已经揭示出消费投资正从单一企业扶持转向生态控制的战略升级,其影响将远超咖啡行业本身。
更宏观的影响在于消费投资逻辑的转变。大钲资本这一动作,标志着中国 PE 市场从 " 价值发现 " 向 " 生态控制 " 的演进。当资本不再满足于陪伴单家企业成长,而是寻求整合整个竞争生态时,投资机构的角色也从 " 财务支持者 " 变为 " 行业架构师 "。
这种模式在提高资本效率的同时,也引发关于市场活力的思考。当竞争被资本关系所 " 驯化 ",消费者的长期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咖啡行业可能只是一个起点,类似剧本或将在茶饮、餐饮、零售等领域陆续上演。
【如需和我们交流可后台回复 " 进群 " 加社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