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号宋
说个观察:最近,奔驰宝马奥迪集体用上中国智驾方案,跟很多人想象中的技术认输其实关系不大。
真要说,他们可能想清楚了一个事儿——智能驾驶辅助技术在当下,并不等于品牌护城河。他们的算盘很简单:目前他们在打一场效率战,而不是技术炫技战。
中国智驾,为何成了 BBA 的指定队友?
中国市场的智驾节奏,完全不一样。
在欧美,用户对智能驾驶辅助技术更保守,法规也更严格,L3 合法上路的区域还很有限。智驾被视为锦上添花,主打安全、冗余、责任可控。
但在中国,这些都变了。用户愿意试用,也敢于依赖,哪怕接管频繁;大家把高速 NOA 当开胃菜了,只有城区 NOA 才能上正桌;OTA 不是以年为刻度,以月为刻度的不少见。
所以,BBA 在中国市场要想守住份额,不做本地适配就等于放弃竞争力。
这几年,国内智能驾驶辅助技术已经不再停留在能不能变道、识不识红绿灯。真正能卷出用户感知的,是城区 NOA 覆盖率、红绿灯等待响应、记忆泊车是否智能、导航逻辑是不是接近人脑思维。BBA 这时候找一个既懂算法又懂场景,还能快速堆栈体验的中国团队合作很合适。
只有一个品牌用了中国方案,还可以解释成单点突破。但现在是 BBA 集体牵手中国智驾品牌,节奏越来越像一种系统性调整。
BBA 并没有放弃国外合作
而是做了区域切割
半场开香槟的事儿我们不做。
现实情况是——
奔驰继续推进 NVIDIA DRIVE Orin 平台,中国落地城市 NOA 时引入了 Momenta。
今年 COMPUTEX 大会上,奔驰和英伟达提出预计在今年年底前,L4 级自动驾驶车队将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的主要市场陆续落地。中国这边,奔驰纯电 CLA 车型目前已确定采用英伟达 Orin 芯片,搭载 Momenta 的不依赖高精地图高阶智驾方案,实现城区 NOA。
宝马在欧洲选择与高通的合作,中国区采用由 Momenta 提供 NOA 支持。
2021 年,宝马宣布与高通达成战略合作,计划从 2025 年起在新车型上搭载高通的 Snapdragon Ride 自动驾驶平台(含芯片)。中国这边,双方将基于国产新世代车型的智能架构和硬件平台,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亮点是支持从车位泊出到目的地泊入的全程辅助驾驶。
奥迪仍在与 Mobileye 合作第二代 SuperVision 和 Chauffeur,但中国市场的 NOA 是分别由 Momenta(上汽奥迪)、华为(一汽奥迪)支撑。
基于双 EyeQ6H 的第二代 SuperVision 将在 2026 年导入量产,除奥迪外,还有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等品牌也将搭载。Chauffeur 预计比第二代 SuperVision 稍晚几个月,奥迪最先展开量产。中国这边,奥迪采用了两套策略,一家是纯视觉方案,一家带激光雷达。
所以现在 BBA 的做法更像是:全球技术路线照走,中国市场采用本地方案,借助中国团队的数据能力,做好 " 感知 - 决策 - 控制 " 的本土化适配。
从这个视角说,BBA 并不是放弃国际合作,而是局部战术调整。
BBA 是块难啃的骨头
真正的较量才开始
为什么 BBA 会采用以上策略?要我说,这太像他们的处事风格了。
他们一是要战略弹性。
BBA 做本地适配,并不代表它们对原有的全球技术路径动摇了。从芯片平台、软件架构到中央计算单元,它们的底层技术路线依旧高度统一。
这种弹性让他们可以根据不同市场的法规、需求、节奏进行 " 功能模块替换 ",而不改整体战略方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市场能接入 Momenta、华为、地平线等团队,但依然挂靠在奔驰英伟达、宝马高通、奥迪 Mobileye 的大框架下。
二是要品牌风险控制。
相比于新势力边研发边上车的风格,BBA 天然对品牌稳定性更敏感。他们允许试错,但不能出事。中国供应商要做到的不只是算法和数据能力,更得承担风控责任和产品可追溯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合作多是部分功能导入,而非全域能力交出。
今天我们的讨论重点是智驾,但除了智驾外,还有智能座舱、智能应用生态等。这方面,BBA 甚至都没有一家高度统一采用某一家的产品。比如宝马的智驾是 Momenta、AI 大模型 + 智能座舱是阿里,智能应用生态又是华为。
后两个听起来有点绕,展开介绍大家就知道区别了:
宝马联合阿里巴巴深度定制的两大 BMW 专属 AI 智能体 " 用车专家 Car Genius" 和 " 出行伴侣 Travel Companion" 已于今年 4 月首次亮相上海车展。
宝马与华为的合作则是聚焦三个核心功能:BMW 数字钥匙(2025 年内上线)、HUAWEI HiCar(2026 年搭载于新世代车型)以及 MyBMW App 的鸿蒙化升级。
这么一块硬骨头,我很期待中国品牌的未来打法。
其实我认为 BBA 的思维并非牢不可破,观察 BBA 的策略,基本可以认定为几点:
1、成本为导向,大撒钱时代已经过去了;
2、可靠性要保证,同时更倾向 " 硬件 + 开放生态 " 模式;
3、本土化适配,智驾现阶段存在区域安全壁垒。
第 3 点需要时间和制度松绑,暂且不聊。前两点要是能做到领先,机会很大。
其实 Momenta 能占到 6 成的市场份额,就是因为成本控制极好。而且他们的生态开放优势也很明显,至今累计合作量产车型超 130 款,覆盖全球销量前十主机厂近七成。
Momenta 走的是数据飞轮路线。通过 L2 级量产车采集数据,训练 AI 模型,再反哺 L4 技术。这种玩法更聪明,成本更低,但对数据量要求极高。
相比而言,华为能否获得青睐,短期内我不太乐观。因为从芯片到算法全栈自研,华为乾崑智驾的成本很高。现阶段和华为合作的厂商,大都是降低了利润预期。但谁知道呢,华为乾崑智驾的技术优势有目共睹,毕竟一汽奥迪踏出了这一步了,也不排除会来第二个。
总结
这轮 BBA 与中国智驾团队的合作,背后藏着很多积极信号。这是全球智能汽车版图向中国技术生态靠拢的标志性一步,说明中国智驾已经具备在复杂场景中落地、复用和可控的能力。
但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别急着把 BBA 的合作当成终极认可,这更像是一次时间窗口下的阶段性合作。真正的胜负手,在成本管控、技术可靠性和产品安全。结果如何,我们等等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