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点手机,全球天气尽在掌握——从未来 90 天的趋势预测,到每小时精准的温度、紫外线变化,传统的气象服务就像水一样已渗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了大众对于生活天气信息的需求。
然而不同于服务大众的传统气象服务,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气象预测要求则更为精细,当人们将目光投向当前蓬勃发展的低空经济、航空航天、光伏、风电等新质生产力领域,会发现这些新兴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陡然升级。
其中,低空经济产业的 " 腾飞 " 尤为迫切,低空飞行器的起飞、降落及空中运行都离不开对低空小范围内的涡旋、湍流、风切变等高影响性天气实况的精准预测。可以说,低空气象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时性直接决定了低空飞行的安全和运营效率。
业内专家指出,低空经济要想 " 飞得起、管得住、发展好 "," 通(信)- 导(航)- 监(控)- 气(象)- 反(制)" 五位一体的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其中气象科技创新是构建 " 气 " 这一低空基础设施的核心驱动力。低空经济背后需要的气象服务有哪些方面的创新?气象科技的创新又如何赋能低空产业以及更多场景应用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证券日报》记者专访了中科星图维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星图维天信 ")总裁冯德财。
高精度气象预测
筑牢低空飞行安全防线
" 低空经济带来了低空气象这一近乎全新的产业,包括低空气象基础设施、低空气象安全服务、低空气象场景赋能,也将形成继地面气象观测网、卫星气象观测网之外的又一个全新的气象观测圈层。" 谈及低空经济强势崛起对于星图维天信这类气象全产业链布局的专业气象服务商带来的发展机遇,冯德财如是说。
他表示,低空气象面临分辨率更高、时间更临近、尺度更小,以及对低空风切变、低能见度、强降水、强对流、晴空湍流、积冰等大部分飞行高影响天气更精准预测的需求和挑战,这将极大地催生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空天信息技术在低空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因此,低空气象的产业发展充满挑战,但其成长空间也巨大。
据悉,气象服务保障是低空飞行的关键支撑,贯穿于低空经济各个环节,既是低空经济安全运行的 " 生命线 ",也是规模化发展的 " 赋能器 "。相比于传统气象服务,当前低空气象服务面临着更大的技术挑战。
" 低空气象与传统气象有较大的差别。" 冯德财向记者举例谈到," 当前的低空飞行活动一般是在 100 米至 1200 米的空域区间,航线在几公里至十几公里的范围,相比于传统的气象服务,低空活动的运动轨迹尺度更小,需要监测的气象空间更低,时效性要求更高,气象要素也更为精细。"
" 自动站、气象卫星和雷达等传统观探测设备,主要用于数值预报初始场的构建,而低空更多的是观测即服务、观测即预报,这也就意味着,传统的气象观探测基础设施难以满足低空对于更为精细化的观测数据的需求。" 冯德财进一步解释道," 目前全国范围内面对低空气象的需求,仍缺乏对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支撑,低空气象基础感知网络尚不完备,精细化监测和预报的先进技术有待图谱,低空气象服务体系仍不健全。"
据介绍,目前传统气象模式预报在低空近地层的时空分辨率、响应速度、地形适配性等方面,都难以满足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低空物流等对安全运营的高要求。与此同时,各类低空产业使用的气象数据类型、接口格式、应用逻辑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 " 低空气象服务标准体系 " 和统筹管理的 " 低空气象服务平台 ",也导致低空气象服务难以快速、规模化赋能各类低空应用场景。
为解决上述难题,冯德财介绍,目前星图维天信在低空气象领域的技术研发正朝着三大方向持续突破,一是建设低空气象智能感知网,为当地构建低空区域气象观测网提供数据技术支撑;二是打造以 AI 驱动的大模型底座,通过 " 数值模拟 + 多源观测 +AI 重建 " 的方式构建三维空间的气象预报;三是积极参与编制低空气象服务规范和标准,创新研发低空气象服务平台,助力气象服务赋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低空气象技术升级
从 " 可用到好用 " 突破
记者注意到,作为低空经济安全运行的基础保障能力,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性正被系统性的提升。全国多地在推动低空产业园、通用机场、无人机物流等规划建设时,对本地化、场景化的精细气象服务需求快速释放。如成都、深圳、苏州、合肥等地都专门成立了低空气象实验室或是服务中心等创新实践机构,旨在提升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服务能力,精准匹配低空气象供给需求。
记者发现在各地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应用探索背后都有不少企业参与的身影,地方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探索,也为企业技术创新迭代提供了 " 试验田 "。冯德财向记者介绍,目前星图维天信的低空气象技术和产品,已在国内多个城市的低空经济领域开展了深入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了实质性的应用效果。
例如,在合肥,星图维天信联合合肥市气象局共建低空气象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提升低空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合肥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在深圳,星图维天信作为深圳低空气象服务中心的技术支持单位,构建了低空气象服务平台,为无人机企业提供起降点风切变监测、航路气象服务以及全程预警信息;在苏州,星图维天信联合苏州市气象局和苏州移动成立 5G-A 低空气象实验室,探索 5G-A 技术与低空气象观测、气象服务信息精准及时发布等方面的创新和应用;此外,星图维天信还参与了多个试点城市低空运行保障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
" 从目前的反馈来看,我们的产品已在多个试点场景中实现了‘从可用到好用’的突破,也推动了公司人工智能在低空气象技术领域的应用,并实现了低空气象服务产品的加速迭代。" 冯德财介绍," 经过多轮的验证和核心技术升级,星图维天信面向低空精细化气象预测场景的天信 • 低空气象大模型,综合了传统数值模式和大涡模拟技术优势,目前已具备水平百米、垂直米级、分钟级更新的低空三维气象预测能力。"
" 随着低空航线繁忙起来,低空飞行量大幅度提升,气象服务在低空产业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冯德财认为," 低空经济正在快速向深、向实发展,除了低空飞行安全离不开气象服务外,未来还有更多的低空应用场景也同样对气象服务有着迫切需求。如‘低空 + 观光’场景,精准的气象预测可为游客筛选出最佳朝霞时间、日落观景点等;‘低空 + 医疗物资运输’场景,对需恒温运输的医疗物资(如血液、疫苗),环境温湿度的实时感知与温控系统联动,确保物资安全。此类场景不胜枚举,都预示着低空气象服务市场将快速蓬勃发展。"
技术能力迁移
多行业场景深度融合发展
得益于低空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气象产品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冯德财向记者介绍,目前星图维天信的气象技术服务正着手推动多行业场景适配与算法融合,推进气象服务与行业系统的深度融合。
在风电行业,气象服务可通过对风机不同高度层的精细化风速、风向预报,为风功率预测提供数据支撑,助力提升发电效率与稳定性;在商业航天领域,通过对精细化风场、强对流等恶劣天气的预报,为火箭发射窗口选择提供气象数据支撑,同时也可为卫星在轨运行提供全方位的空间天气监测服务。
" 随着公司气象服务能力的增强,未来将在气象 + 农业、气象 + 交通、气象 + 能源等行业方面会有更多机会。" 冯德财表示," 除此之外,在大众应用(C 端)方面,通过 AI 驱动的智能体技术升级,也将改变传统的气象服务模式,为大众生活带来更多个性化的天气服务。"
与此同时,国际化气象服务能力也为星图维天信带来了更大的国际市场。" 今年,公司在全球分钟级降水预报、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及精细化气象预报等领域推进了多项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并与传音等国际头部手机厂商达成气象服务战略合作。得益于手机厂商等智能终端企业用户的广泛覆盖,将加速推动公司气象服务能力向全球商业化运营模式的拓展。" 冯德财谈到。
事实上,星图维天信不仅只是气象技术服务提供商,更是深度布局气象全产业链的综合型企业,冯德财表示:" 公司将持续强化技术研发投入,聚焦 AI 技术创新突破。作为社会气象服务企业,我们将深度协同气象系统,扎实推进气象‘三精’能力建设(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全面服务‘四生’发展需求(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致力于为美好生活,提供最好的气象服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