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07-17
AI时代,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还有出路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呼声高涨,非学历教育已成为高校、相关社会组织及个人协同共创推进终身学习的新兴阵地。

终身学习不再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阶段,而是对每一个人的持续不断的认知提升过程,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其中,非学历教育作为以提高学习者专业素质、职业技能、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各类教育活动,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学习工具,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究竟该如何发展?

技术快速迭代,继续教育迎来巨大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带来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不断催生新的产业。这也意味着各个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处于变化提升之中,这也为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探索和发展空间。

过去,高校传统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主要专注于技能类培训,以提升学习者专业素养与履职能力为主要目标,但课程更新却相对比较慢。面对未来,各行业人才所需的专业素养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依托高校这棵 " 大树 " 的高校继续教育如果仍然停留在过去,很快将被淘汰。

步入智能时代,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要依托所在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与学校发展定位相一致、与学校办学能力相适应的教育服务。就以卓越工程师项目为例。当下,不少高校正面向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探索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增强学科专业布局的前瞻性和引领性,推进多领域多学科跨界深度融合,不断健全一流学科生态体系。

基于这一背景,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机构,尤其是上海一些传统工科强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机构,正依托学校的变革发展,架构起产业和高校之间的桥梁,以真实产业问题驱动项目制学习,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 " 硬核 " 人才支撑,引领工程教育范式革新,摸索人才 - 科技 - 产业创新示范场景一体化人才培养。

就以上海交通大学 - 贵州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例,上海交通大学与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方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交大优势资源,结合贵州当地企业实际需求,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技术研发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共同探索政府、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再以山西省绿色氢基能源产业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为例,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单位,依托交大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与科研实力,结合调研、智库研究等,深入探索构建 " 山西 - 上海 " 双地氢能绿色技术和绿色智能制造的 " 绿智融合 " 新质发展新高地,助力山西构建面向未来的 " 山西 - 上海 " 氢基能源产学研合作平台和氢碳数字交易服务机构,在山西综改示范区设立建设 " 交大氢能中试基地 "。

发挥天然优势,培养更接地气的人才

对于高校而言,非学历继续教育也是推动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为核心、产业人才培养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创新制,搭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

目前,不少高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本身就为地方政府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与智库支撑。

同时,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在推动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方面同样有着天然的优势。

尤其是随着技术的发展,高端装备、医疗设备、智能工厂、柔性生产线等新技术的发展,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更需要积极构建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整合国际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的转移,引领行业企业不断开拓事业发展新空间,撬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打造 " 需求牵引,生态共创 " 新范式

面向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同样也赋能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主要体现在技术赋能、理念赋能、应用赋能三个方面。

首先,人工智能带给非学历教育横向功能方面的扩展,提升教育效率。当前人工智能在非学历教育中可以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决策顾问等多方面的支持,帮助教师和学习者从基础任务中解放出来,更加专注于核心教育任务的教与学,同时引导和促进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构建。对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提供方而言,面对的学习者往往是已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群,人工智能赋能可以更好、更快地提升教育效果。

其次,非学历教育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赋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能以 "AI 原生思维 " 重构教育逻辑,从技术上实现教育内容的专项化定制,精准分析学员学习数据、学习风格和学习偏好等,适应学员差异化的能力和需求,让非学历继续教育成为个人能力跃迁的助力。

人工智能有助于在教学上建立持续动态学习理念,鼓励跨学科思维和人机共生的模式,以培养学习者 AI 高端技术的 " 人技共智 " 协同工作能力。比如,在教学实践应用中开发 AI 技术,加强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采用基于沉浸式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在情境中模拟深度应用 AI 技术,加深学员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其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当然,机器认知与人类认知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人是拥有丰富的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擅长非结构化信息理解和创新,这两种认知方式的融合会带来教育理念的根本性变革,非学历教育必须注重两种认知方式的融合教育,在教育过程与方法上更加关注人作为主体的多面性与整体性发展,助推了人的全面发展与均衡素质培养。

最后,在构建新兴产教融合新模式的基础上,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以技术赋能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可以打破传统 " 线性转化 " 模式,转向 " 需求牵引、生态共生 " 的新范式,企业基于市场痛点提出技术需求,高校与科研机构定向攻关核心算法,非学历继续教育同步开发适配课程,形成 " 需求 - 研发 - 育人 - 应用 " 的闭环,最终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上海交通大学 人工智能 学历 人才培养 贵州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