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闻网 07-18
一块弹片一段故事!在冰城密林中寻找他们的世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黄土一抔魂。在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中,通河县 " 四普 " 小分队钻山探查东北抗联密营,近日,随着一件件文物相继出土、一份份档案逐渐完善,深藏在密林中的另一个 " 世界 " 与世人见面:每一块弹片都尘封着一段故事,每一个先烈留下的足迹都在奏响一曲赞歌。

探 " 鹰窝 " 密营,睡山林崖壁

" 马上就到了!前面的山岗就是‘鹰窝’抗联密营遗址。" 指着溪流对岸的一片密林,队友们兴奋地喊起来。齐凤麟从背包里掏出 62 式指北针,伏在地上认真测量溪岸与密营的俯仰角,最后一次确认位置,并准确地报出一个个坐标。紧跟在其身后的张智诚,认真地将数据记录在本子上。

33 岁的齐凤麟是一名文化志愿者,同时,也是位军迷。当年入伍的时候,他就是一名侦察兵。因为设备最全、懂得最多,齐凤麟成为小分队的队长,四个人中他总是走在最前面,负责逢山开路,手中一把军工铲就是他的 " 开山斧 "。30 岁的张智诚是一名公务员,敏锐细致的他负责压阵,记录数据并归档。

" 我们的队伍成员来自全县各单位,经过了系统培训,去年 6 月开始工作,今年接着干。" 齐凤麟说,翻山越岭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天不亮就要起床,平均每天步行 15 公里。如果去凤山、清河等地的密营,越野车只能开到山脚下,必须得住进山里,两人一顶帐篷,就在崖壁下过夜。

齐凤麟是一名退伍老兵,在深山扎帐篷他很懂行,他说,海拔 300 米到 400 米的山腰是最佳扎营地,不用担心涨水,还有崖壁挡风,温度更适宜扎营。每次扎好帐篷,齐凤麟都会用军工铲在上坡一侧,仔细挖出一道月牙形的排水沟," 这是为了防止夜间降雨,泡湿帐篷 "。

" 我们探访密营吃点辛苦,才更懂得先烈们爬冰卧雪、英勇杀敌的艰辛,就会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齐凤麟说。

当年的战士们随时准备拼命

如果说夜宿深山算是一种考验,那负重行军难度系数更高。文物普查队员的背包都不轻,除了帐篷、电脑、相机、食物、水,还要携带金属探测仪等工具,发现了文物标本又要带上,返程时背包常达到 50 多斤以上。

" 在清河鹰窝密营,我们发现了一个东北抗联用的斧头,有 20 多斤重,再加上些弹壳、弹片,实在不轻松,大家只能分散到各自的背包中。" 张智诚说,负重虽然很苦,但每次发现文物都很震撼。在铧子山的一处密营中,队员们发现了一枚步枪弹壳," 底火 " 未击发,弹头反向插入,这令众人不解。经过向专家咨询才知道,这是当年抗联战士 " 发明 " 的土办法,当时战士们手中的枪并不可心,反插弹头,步枪就变成了霰弹抢,虽然打不远但杀伤面更大,这在当时子弹稀缺、枪法不准的情况下非常适用,一般用于近距离 " 拼命 ",可见,当年的战士们已经做好随时短兵相接的准备。

" 普查中发现的那些不同年代、不同规格的弹壳,能够体现抗联战士的艰苦卓绝、顽强不屈。" 齐凤麟告诉记者,通河密营中发现的弹壳出自十几个国家,有的甚至是 " 一战 " 时的弹药。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抗联战士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战歌。

保护红色家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河县是哈尔滨市重要革命老区之一,也是当年东北抗联重要战场之一。在 " 四普 " 工作中," 四普 " 小分队对槟榔沟抗联密营、鹰窝抗联密营、白石抗联密营、铧子山抗联密营 60 多处有证可查的遗址进行全面摸排,同时,还广泛征集文物线索。

随着普查工作的不断推进,通河 " 四普 " 文物工作室内的展柜一个接一个被装满,出土的不但有武器、弹药,还有行军锅、铁铲等生活用具。每一件文物都记载了血与火的磨砺,无声地诠释着东北抗联精神。

" 四普 " 小分队每一次出发,都严格保障数据质量,全面掌握文物数量、分布情况、基本数据,并详细采集,完备文物档案。通河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武继成介绍,14 年抗战,白山黑水间,处处热血抗争。至今已斑驳的遗址遗迹遗物,印证着东北儿女的家国情怀。一处处革命遗址,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革命故事,都是通河的红色家底,传承着红色血脉。把革命文物保护好,激活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使革命文物保护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是时代课题,更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罗彦坤

视频、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马云鹏

相关标签

背包 张智 林中 步枪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