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07-18
丽江维护费再调整:在保护与体验间寻找文化永续的支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青瓦叠着云影,民谣漫过石桥,酒吧的灯笼在暮色里摇曳——这是很多人对丽江古城的温柔想象。但从 8 月 1 日起,这份想象将与一项新政策相遇:游客进入古城需缴纳 50 元维护费,当然,一年内,游客可不限次数入城。这一调整,再次将 " 古城保护与游客体验如何平衡 " 的命题推向公众视野。

一、争议焦点:" 谁来买单 " 与 " 为何买单 " 的深层拷问

丽江古城收取维护费,并非突发之举。自 2001 年首次收费至今,政策已历经多次调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古城的保护从来不是 " 冻结时光 " 的浪漫,而是与损耗的持续对抗:每一块青石板的磨损、每一片瓦当的风化、每一项非遗技艺的传承,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管理方坦言,古城年接待量惊人,单靠商铺租金等商业收入,难以覆盖古建筑修缮、消防设施升级、东巴文化传承等巨额成本——这正是维护费存在的底层逻辑。

尽管如此,此次丽江的收费调整,还是让很多游客心生疑虑。不少网友将 50 元视为 " 额外负担 ",质疑为何不能用商铺租金反哺保护。对此,丽江古城管理机构回应:2024 年重点文物修复耗资巨大,且已明确八类人群可享优惠政策。

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 50 元的数值本身,而是两个关键问题:其一," 谁该为保护买单 " ——是依赖商业收入,还是由游客共同分担?其二," 为何要为这笔费用买单 " ——投入的资金,能否真正转化为可感知的保护成果?这两个问题,恰是所有文化遗产在市场化进程中必须直面的拷问。

二、他山之石:从正反案例看文旅经济的底层逻辑

国内古镇的收费史,早已留下诸多启示。

最具戏剧性的当属凤凰古城。2016 年,其取消 148 元门票后,当月游客量与收入便实现双增长。这一反转,揭示出一个核心逻辑:当古城从 " 封闭收费景点 " 回归 " 开放生活场域 ",商业活力反而可能被激活——游客不再因门票门槛却步,而在日常化的体验中自然产生消费。周庄在实行 100 元门票 20 年后,今年 4 月,推出工作日五折优惠及 " 一次购票终身免票 ",体现景点对 " 收费合理性 " 与 " 体验性价比 " 的考量。

这些案例共同证明:游客用脚投票的本质,是对 " 费用是否值得 " 与 " 体验是否匹配 " 的双重判断。

三、破局之道:让付费与获得感形成正向循环

此次丽江收取维护费,却将有效期延长至一年,或许正是对上述逻辑的回应。

对深度游者而言,50 元是 " 长期通行证 " ——他们愿意在纳西人家喝一杯酥油茶,在东巴纸坊体验一次造纸术,停留时间的延长自然会带来消费的沉淀;对走马观花者而言,这笔费用可能成为 " 劝退符 ",却也间接过滤出更愿意慢下来感受文化的群体。这种 " 筛选 ",本质上是在保护成本与体验质量间寻找平衡点。

放眼全国,古镇收费模式早已呈现多元探索:乌镇以 " 戏剧节 "" 木心美术馆 " 等文化 IP 支撑门票价值,让游客觉得 " 付费是为文化买单 ";南浔实行 " 免大门票 + 小景点收费 ",用开放空间激活全域消费;西湖则将保护成本转化为酒店、餐饮等隐性收入,用景点门票的 " 免费 " 换来了更持久的商业活力。

这些案例指向同一个结论:最好的收费,是让游客在享受中自然付费,而非在景点的入口处被迫掏钱。丽江若能在 50 元维护费之外,同步提升文化体验的浓度——比如增加东巴文化展演、优化非遗体验项目、完善古城慢行系统——让游客清晰感知 " 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质感 ",便能让 " 付费 " 与 " 获得感 " 形成正向循环。

青瓦依旧,云影如常。丽江古城的收费调整,是所有历史遗产面临的共同考题:如何让千年文脉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不缺位,又能让游客的体验不打折?古城的生命力,在文化的温度中,而非门票的厚度里。50 元维护费是一次探索,更是一次提醒:唯有守住保护的初心,不破体验的边界,丽江的小桥流水才能真正流淌在世人的记忆深处。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丽江 丽江古城 破局 周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