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南北各地都掀起了一股知了猴热,山东某地树林夜间航拍灯光闪烁的景象,更是刷屏网间,据传有的发烧友为捉知了猴还动用了热成像等高科技手段。
在堪比小龙虾的夏日美味面前,怎能少的了天津人的身影。知了猴是蝉的幼虫,连日来,津城的 " 金蝉 " 热度持续走高,傍晚一到,有树林的地方,就有 " 吃货 " 开始出没,夜晚的树林里更是灯光闪烁、人影往来,汇成夏日一景,蔚为壮观。
为美味 也为童趣
在外环线北辰段的一处绿化林带,刘刚(化名)正拿着手电步步 " 摸排 ",半个多小时过去,他收获还不错,知了猴在塑料瓶里翻滚着。他表示,今年入夏他已经多次出来捉知了猴,晚上的空闲时间比较多,捉几只知了猴,为家人准备一份新鲜的食材,还能走走路锻炼身体。
津南的陈女士老家在山东农村,小时候就有捉知了猴的经历。溽热的季节挡不住对美食的追求,一场小雨过后,虽然已近晚上十点,她和家人还是驱车外出," 捉猴 " 过把瘾。
雨后的天气多了几分清凉,树叶上雨露欲滴,知了猴、蜗牛纷纷出动,沿着树干往上爬。当晚,陈女士和家人去了两处津港高速的路侧林带,虽然收获不如此前几晚,但二三十只也足够第二天做一小盘下酒菜了。
陈女士表示,找知了猴的人在晚饭刚过的时段最多,这几片树林里灯光起伏闪烁,一点都不比网上流传的山东树林盛况逊色。" 知了猴在我们老家叫做‘结蝼爬’,出来捉几只,纯粹就是为了找回儿时的乐趣,顺道还能多一道野味儿小菜。这个知了猴,油炸还是清蒸,都比较好吃。"
同时在林中捉知了猴的还有快递小哥赵先生,当晚他带着儿子一起出来。这一段时间,多的时候他一晚能捉四五十只,主要也是为了自己食用。赵先生告诉记者,找知了猴有诀窍,首先要选对地方,一定要是那种树比较成规模的林子,树的植株也不能太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林子里草不能太多太深,因为草多的林地行走起来会比较费力,而且蝉成虫也不喜欢在草多的地方产卵,导致知了猴比较少。
" 你看这只,是刚蜕完皮的,已经能看到蝉翼了,这种也能吃,口感和普通的知了猴差不多。" 赵先生说。
夏日经济:赚个冰棍钱
" 激光炮 "、头灯、手电筒、手机……各种灯光齐上阵;油炸、爆炒、清蒸……各种做法均美味;环城区、远郊区、市六区……只要有树林的地方,都有捉知了猴的身影。这就是天津人在这个夏天的生活执念和乐趣。
除了自家食用外,有的居民把剩下的知了猴卖给饭馆和批发商,经过更专业的加工,小小的知了猴身价立马翻倍,味道和稀有程度,说其堪比小龙虾一点不为过。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知了猴 " 达人 " 便在童趣和美味之外发现了小商机,发动家人一起出动,活动活动筋骨的同时还能赚个冰棍钱。
" 还有三四天,一入伏,知了猴就不出了…… " 东丽的田先生对金蝉幼虫生长习性了如指掌。他专门去柳树和榆树多的林子,这两种树下的知了猴个头儿格外大。他介绍,出知了猴的前半个月,不光可以在树上捉,还可以去地面上找,如果你看到一个小小的黑洞,可能是知了猴已经顶破了土层,拨开四周的薄土块,用镊子一夹,一只新鲜的知了猴就 " 出窝 " 了。
田先生从事装修行业,时间比较自由。今年入夏以来,他一家三口齐上阵,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目前已经捉了 5000 多只。除了自己食用,还能送给亲友,剩下的两三千只,他在朋友圈里做起了微商,每只仅售 1 元多点,可以给需要的朋友发顺丰冷链或者顺风车。
田先生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他送给亲朋好友的或是卖掉的知了猴,都是纯野生的、亲手捉的,从不卖养殖的。因为养殖的金蝉幼虫品质和野生的相比要差一些," 养殖的一炸就没肉了……不好吃。还得是咱亲手逮的,个儿大,炸着吃嘎嘎香。"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