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网 昨天
从渤海之滨到新疆和田,一粒小站稻种子的4000公里迁徙……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这是一场从渤海之滨到昆仑山下的 " 稻种迁徙 ",跨越 4000 公里,饱含协作温度与发展期盼,意义非凡。

4 月 7 日一早,25 个品种、5000 余斤的 " 小站稻 " 种子和育秧物资将货车塞得满满当当。" 关门,出发!" 随着于福安的启运指令,这辆 13 米长的货车驶离天津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目的地是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

6 天后的 4 月 12 日夜,车辆缓缓停在于田县阿热勒乡的育秧基地前。早已等候的天津市农业专家王连芬和孟宪国快步迎上,随着当地种植户将一袋袋稻种搬下车,天津 " 小站稻 " 在新疆的试种旅程,正式拉开帷幕。

时间回溯至 2024 年底,在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和天津援疆前指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开始谋划 " 津稻疆种 " 项目,并计划将其纳入天津援疆 " 十五五 " 规划。

于田试种的小站稻已进入拔节孕穗期

半年多来,从土地调研到启运稻种,从播种育苗到大田插秧,如今,试种的 500 余亩天津 " 小站稻 " 如翠毯般,铺在于田大地上,不仅为当地丰富了优质水稻品种、带去了先进育秧技术、提升了水稻生产水平,更让于田百姓们的心中,升腾起了增收致富的新期盼。

3 月调研:天津农业专家团赴疆

2024 年底,当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种植业部部长王连芬第一次听到 " 津稻疆种 " 计划时,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要是能把咱们的小站稻种到于田去,那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这个念头让她激动不已。

" 小站稻 " 是天津的骄傲,历史悠久、米质晶莹、入口绵软、米香扑鼻,不仅曾是皇家 " 贡米 ",现在更是百姓餐桌的宠儿。这些年" 小站稻 " 虽已走向全国多个省市,但以援助形式进入新疆,还是破天荒头一遭。

天津农业专家(从右至左:王连芬、于福安、孟宪国)

天津与于田同属北方中早粳晚熟类型区,气候类型、生态条件、耕作制度、品种特性及生产实际等条件基本契合。经过两地多次深入交流,今年 3 月," 津稻疆种 " 项目正式启动。

3 月 5 日,王连芬和专家团队踏上西行之路。7 小时飞行加 2 小时车程后,抵达于田的他们顾不上调整时差,就马不停蹄跟着天津援疆于田工作组下乡调研。

那些天,专家们起早贪黑,走遍于田水稻主产区,和种植户促膝长谈,蹲在田埂上捏土块、看墒情,把土样背回实验室检测。每到一处,总有带着问题的当地种植户围上来请教,有时场面甚至像赶集一样热闹。

调研结果清晰显示:和田地区水稻种植可追溯至唐朝,全地区 7 万亩左右的稻田中,于田县就占了 3 万亩,当地水源虽然充沛,但水稻品种不多、种植技术落后,育繁推体系亟待完善。

" 于田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农田基础设施薄弱,还在沿用相对落后的传统直播方式种植,导致产量上不去,米质弹性不足、甘甜味欠缺,当地大部分稻米都需要从外省市购买。" 王连芬分析道,"盐碱化、设施和技术问题,天津都有能力解决。"

4 月运种:5000 余斤稻种的 4000 公里路

经过天津专家团队、天津援疆于田工作组和当地乡镇干部商讨,最终选定于田县 4 个村庄作为 " 小站稻 " 试种基地:木尕拉镇古再村、英巴格乡巴什兰帕村、阿热勒乡拜什托格拉克村和托格日尕孜乡托格日尕孜村,试种面积 500 余亩。

" 津原 89" 小站稻

回到天津后,选种工作紧锣密鼓展开。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简称" 优农中心 ")主任于福安是天津知名育种专家,曾培育出多个小站稻品种。" ‘津原 89 ’和‘津原 U99 ’是小站稻的拳头品种。" 于福安说,前者是超高产品种,曾获天津科技进步特等奖;后者是优质香稻,市场竞争力强。两者都具备良好耐盐碱性。此外,为了后续推广储备资源,除了 " 津原 89" 和 " 津原 U99"2 个示范品种,他们还为于田试种精选了另外 23 个试验品种。

为确保试种成功,优农中心按种植面积准备了 5000 多斤稻种。运输前,工作人员不仅对种子进行防病虫害处理,还配备全套育秧物资,从基质、秧盘到灌溉设备一应俱全。更贴心的是,他们还准备了一辆小推车,方便当地种植户卸货搬运。

天津距于田 4000 公里,找运输车并不容易——去程拉货、返程空跑,运费给少了司机不愿去,往返费用又太高。经过几日的多方奔走联络,一位司机被于福安和王连芬的诚意打动,愿意让利跑这一趟。

天津市优农中心

4 月 7 日清晨,满载希望的货车整装待发。" 出发!"随着于福安指令,司机转动钥匙点燃发动机,跨越 4000 公里的 " 稻种长征 " 开始了。

稻种出发 2 天后,王连芬带着优农中心农技专家孟宪国再次赴疆,为育秧做准备。4 月 12 日夜,经 6 天跋涉,运输车抵达阿热勒乡,等候多时的王连芬和孟宪国,在乡政府配合下组织卸货。

看着一袋袋稻种搬进育秧基地,王连芬心里既踏实又紧张:" 种子到了,育秧得跟上,4 月是黄金期,必须抢时间。"

5 月耕种: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育苗插秧方式

此次种植,天津农业专家采用最前沿的 " 基质育秧 " 技术,相比当地传统直播方式," 基质育秧 " 有显著优势:省种、省肥、省药、省工、省事,还能早育秧、早插秧、早分蘖。

育秧开始前,他们需要将阿热勒乡闲置的 3 个大棚、6 亩多地,改造成育秧 " 工厂 ",用来培育能满足 500 多亩大田的优质秧苗。其实,早在 3 月,王连芬就向当地提出 " 整棚改地 " 要求,可因缺乏相关经验,当地的初期改造并不达标。

于田种植户们在天津农业专家带领下整棚改地

到了和田的第一周,王连芬和孟宪国二话不说,卷起袖子和裤腿,带着种植户们一起重新整改大棚,调试基质育苗播种机。

4 月 18 日,一切准备就绪,开始播种。播种现场成了生动的农业技术展示会,王连芬站在播种机前,讲解播种量、秧盘内底土和覆土厚度、注意事项等关键内容,当空塑料托盘经播种机变成整齐的育秧盘时,围观的各乡镇种植户不仅掏出手机记录,还跃跃欲试想要上手操作。

天津农业专家和当地种植户一起育秧

育秧关键阶段,拥有 30 年种植经验的孟宪国挑起大梁。新疆昼夜温差大,为确保秧苗健康生长,他每天清晨到大棚要先逐一卷起 3 个棚的苫布,仔细巡视每盘秧苗的生长状况。中午温度高,担心灌溉不及时,秧苗受损,他不敢离开大棚,经常找一块无纺布,铺在附近树荫下,掏出自带的馒头、烤馕简单充饥后,稍作休息。有时遇到设备故障,来不及吃饭,他就要套上雨衣雨鞋在喷淋水幕中抢修。20 多天的坚守,孟师傅胳膊被晒脱了一层皮,换来的是,嫩绿的秧苗钻出了基质,开始慢慢长大。

小站稻在于田基质育秧

5 月中旬,高速插秧机的发动声划破田野,于田县各试种点,绿油油的 " 小站稻 " 秧苗在机械助力下,在水田里整齐排成一行行。

王连芬和孟宪国在旁密切关注插秧进度和质量,不时向种植户传授技巧和注意事项。第一次见到高速插秧机,木尕拉镇古再村水稻种植户库尔班尼亚孜 · 买买提很激动:" 天津小站稻来这儿,带来了从没见过的技术和设备,我们高兴得很。"

夏日生长:大漠边泛起的 " 绿色涟漪 "

可插秧后的 20 天里,一个意外情况让 " 津稻疆种 " 项目的十几位专家忧心忡忡:秧苗在水田里几乎生长停滞。这种状况在天津从未出现过,专家们有些心慌,纷纷打听情况,当地种植户宽慰道:" 风沙大、夜温低,过几天就好了。" 果然,随着 6 月气温上升,秧苗开始迸发生机。

小站稻在于田试种插秧

为确保种植效果," 津稻疆种 " 项目的农技人员坚持在每个关键生长期亲赴于田。6 月中旬,天津农机化技术试验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永安带队驻守。此时小站稻已长至小腿高,微风吹拂下泛起层层绿浪。从 6 月底的分蘖期到 7 月中旬的拔节孕穗期,杨永安几乎每天泡在田间,全程跟踪指导。

看着小站稻长势良好,于田种植户们备受振奋,有种植户搭上今年试种的便车,自发引种小站稻,种植面积达 500 亩,也有原本持观望态度的种植户,表示明年想要参与小站稻种植。

" 边角地块要增施磷钾肥,同时保证水层管理。" 杨永安的叮嘱让种植户库尔班尼亚孜 · 买买提连连点头,库尔班尼亚孜说," 以前的水稻品种好多地方种不活,现在苗情好多了,有专家指导,心里踏实。"

杨永安(右 2)和于田种植户

天津援疆前指于田县工作组副组长、于田县副县长张庆彬说,天津专家在现场不仅查看水稻种植情况,面对面指导种植户种植和管理稻田,还一直在通过 " 师带徒 ",为于田培养本土技术力量。

7 月 16 日,杨永安照例在群里分享每日田间影像并附情况说明:" 这两天需再施一次肥,一周后可晾田透气,让根系扎深些,防倒伏。"

看着茁壮成长的稻苗,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郭云峰心里满是欣慰:" ‘津稻疆种’不仅能帮当地实现土地增值、农业增效、农户增收,还能提升当地水稻产量。目前我们正计划将‘津稻疆种’纳入天津援疆‘十五五’规划,未来将以于田县为起点,打造小站稻在新疆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

今年 11 月,于田将迎来小站稻首个收获季。彼时,这片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洲之上的沉甸甸金色稻穗,不仅将承载起丰收的甘甜,更会镌刻上这场以稻种为媒,跨越山海的农业援疆新答卷。(记者 鲍燕 视频制作 王聪、郭涵、杜珊、段忠翔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