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7-21
【金融棒棒糖】北美短剧TOP 1:操刀者竟是渭南乡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从人生逆旅到新纽约客,"80 后 " 渭南籍导演 " 高峰 " 只用了 5 年时间。

2019 年底,因怀着 " 人生总要去趟纽约 " 的憧憬,他与妻子来了场说走就走的中年旅行。但后来却因疫情而滞留美国,期间为谋生计,他修过车,也送过外卖。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2024 年底,高峰凭借自己创办的美国短剧公司 " 旅程娱乐 " 搬进曼哈顿中城,全年累计承制 45 部短剧、总票房达 7023 万美元,登顶北美短剧市场第一。

01

陕西人在纽约:从秦陵南路到曼哈顿

其实,高峰拥有着几乎与《北京人在纽约》类似的经历,同样的文艺青年出身,同样地勇闯美利坚。只是从家庭条件来看,远比故事主角 " 王起明 " 艰苦的多。

1980 年,高峰出生于渭南农村。童年时期,因父母听闻了村里有人艺考上名校的故事,而开始学画。初中毕业后,由于天赋不错加上兴趣使然,被保送进临潼区秦陵南路的陕西省艺术学校(今西安美院临潼校区)美术专业就读,算是与苗圃、文章等人做起了校友。

这一时期的高峰,当然谈不上什么理想,他只知道,这就是其所热爱的、所追求的。

但贫穷却让其 " 小镇美术家 " 的梦想愈发遥不可及。" 那时家里实在太穷,光是购买大量的颜料、画具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家里根本无力承担。更何况,还有一笔数额不小的助学贷款等着我去偿还。" 高峰向我们如是说道。

2002 年前后,高峰回到渭南老家,凭自身手艺谋了份美术老师的工作。但对于这个渭南小伙而言,这份 " 安稳体面 " 却形如枷锁,痛苦且无趣。

据他讲述,在那段时光里,心中总有一团炽热的火苗,不曾熄灭。常常会问自己:" 我的人生真的就止步于此了么?" 带着这份执着,23 岁的高峰决心改变。

于是半年过后,高峰通过艺考拿到了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浙江传媒学院编导专业,就此开启长达 10 余年的 " 影视民工 " 搬砖日常,从 2008 年开始,中国电影的拍摄从胶片时代转入数字时代,为此他猜中了人生第一个风口,创立了高峰电影器材,主业做数字电影摄影机的租赁。

在此之后的十年里,他连续创办了多家公司,又在 2015 年创立了尖叫影业,踩中了人生第二个互联网电影这个风口,公司几乎以每年 3-5 倍的增量在往上走,就此 35 岁的他已经站在人生的高峰。

2017 年,借着国内网络电影的东风,高峰成功向导演转型。在回忆其第一部作品《卧底赌神》时,他表示:" 当时,前期准备工作都已完毕、开机在即,唯独导演一职还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制片人便叫我顶上了这个位置。但没想到,上映后无论观众反响、市场收益都还算不错,差不多 3-4 倍的回报。这也坚定了我继续前行的信心。"

此后,高峰的工作日常也就成了一边摄影,一边编导。最忙的时候,甚至每个月 20 多天都要全国各地赶场子。经常是前一晚接个电话,第二天凌晨就要出门赶第一班飞机;行李都没来得及拿出,就又要背着出门了,永远不知道第二天自己会在哪里 ……

02

登顶全美第一:2024 年产能达 45 部

2019 年底,高峰人生第一次站在曼哈顿街头,没有看见自由女神像的兴奋,也没有行走在华尔街时的激动,因为刚和妻子刚刚抵达美国仅一个月后,因疫情导致的回程航班基本暂停。这对在美国没有任何亲朋好友、且语言不通的夫妻彻底被困在异国他乡,旅行预算正在逐步见底。

好在这一时期,许多滞留华人拿到了工作许可,高峰也在其中。于是这位科班导演无奈开始送起了外卖。据其 12 月 15 日日记写道:" 今日送外卖不到 27 单,单日收入刚刚超 200 美元。"

转折发生在 2021 年。随着环境的变化,高峰萌生了重操旧业的打算。年底创办的旅程娱乐(Journey Entertainment)正式开门营业,起初只是承接一些周边社区的婚礼纪录片、广告片客单,纯粹的 " 夫妻档 " 公司。

但同时期的中国,短剧风口来势汹汹。多家互联网巨头纷纷下场,自然也让一只眼睛看着中国、一只眼睛看着美国的高峰嗅到了机会。

2023 年,在国内短剧市场逼近 400 亿大关的同时,一些 " 影视圈 " 的老哥们也前来打探美国市场动态。据高峰所述,当时我们还在筹备一个长片拍摄项目,但突然间,就有一大批想要出海的资方前来咨询,一度密集到无法招架。这才让我们决心进军纽约短剧市场。

在谈及创业经历时,高峰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我们几乎花了近一年时间用来买车队、借器材、建摄影棚。" 这些都属于影视公司必要的重资产投入,核心就是想趁着短剧风口,夯实自身基础。这一点,几乎是开卷考试,照着中国短剧行业到海外抄作业,然后逐渐本地化就好了。

同时,他也强调:" 期间当然是一步步试错,但最难点是在于海外团队的组建。" 一开始根本没有老外愿意来,好在高峰近几年也结识了一些在美华裔。据他讲述:" 当时,只要是英语没问题、会按相机的,差不多都被我叫过来帮忙了。" 后续随着公司逐渐步入正轨,一些受好莱坞失业潮影响的老外也注意到了这里。

2024 年,可谓是旅程娱乐收获的一年。其首部短剧《The Substitute Bride》刚刚上线,就凭借新颖独特的题材小火了一把。

半年过后,第四部短剧《The Divorced Bilionaire Heiress》更是在全美短剧市场掀起热议。这部仅 20 万美元投资的短剧,不仅成功将国内网文《亿万富豪的双面人生》改编为美式职场逆袭故事,更凭借精良制作在海外创下近 4 亿次浏览量(包括付费浏览),总票房超 3000 万美元,一举打破 2024 年全美短剧纪录。

于是乎,海外各大平台纷纷向旅程娱乐抛来合作订单,这也让高峰加快了公司的扩张速度。截至目前,高峰团队美国和中国的员工总人数已超 120 余人,年产能达 100 部短剧。

03

" 霸总出海 ":下一步去向何方?

时至今日,再回首望去,我们不禁感慨起高峰一路走来的幸运。

若没有早年在国内影视圈的摸爬滚打,若不是在连续创业中练就的 "all-in" 魄力,若非恰好赶上好莱坞裁员潮,让一支成熟的制作团队 " 整编入伍 " ——这趟出海,也许真会像公司名字那样,只是短暂的一趟旅程。然而,正是多重偶然叠加,才让他精准踩中美国短剧风口。

不过,幸运只能登船,却不能站上潮头。

当中国团队还在庆祝 " 以快制胜 " 时,高峰却看到好莱坞的工业巨轮正在调头。例如滚石娱乐(Rolling Stone)用不到一年时间,就把月产能拉到 30 部以上,并迅速绑定 Amazon、YouTube 等流量巨头,底蕴、资源、话语权,这些都不是 " 小公司 " 能追平的差距。

于是,一道新的选择题也摆在所有出海者面前:继续在 " 译制剧 " 的舒适区里卷成本、卷速度,还是冒险升级,用原创内容换取更长久的话语权?

对此,高峰的答案是 " 多条腿走路 "。除了坚持重资产投入外,还自建剧本中心与原创中心,旨在追求 " 国产译制剧 " 和 " 美国原创剧本 " 两手抓。这一点,要比许多出海同行们的 " 译制剧 " 更具比较优势。

据他介绍:" 作为一家承制方公司,我们涉足原创的原因也很简单。" 一方面是公司已经跑通了 " 老外创作+本土把关 " 的创作模式,更懂美国人的需求。例如他们测算得知:同样投放北美市场,原创剧半年营收能高出 233% — 350%,月投放天数还能再多 83%。

另一方面,高峰也没有放弃产能更快、成本更低的 " 译制剧 "。毕竟," 量大管饱 ",能让现金流更好地保持匀速。这笔经济账,他还是算得很明白的。

更有趣的变量来自观众。

据《2024 年短剧出海行业报告》显示,北美短剧的核心受众正悄悄上探:25 — 45 岁的女性已成绝对主力,35 岁以上占比持续抬升。这一点,已基本看齐中国市场。她们想要的不再是单纯的 " 霸总爱上我 ",而是如 " 霸总也有脆弱一面 "" 爱情里带点轻喜剧 "" 狗血得高级 "。当 " 言情+喜剧+剧情 " 成为新的黄金配方,中国团队过往积累的 " 爽点公式 " 依旧有效,只是需要一次本地化的微整形。

在谈及这些变化时,高峰也笑着表示:" 美国短剧行业大概落后中国 3 — 4 年,风向已知、坑已探明,我们只需把在中国验证过的爆款做一次跨洋平移。"

2025 年,高峰几乎每天都会和国内同行通个电话,陕西丰行文化 CEO 李涛就是其中一位。" 有时只是聊五分钟,就能碰出一些好点子、好创意。" 时差不再是距离,反而成了红利。

来源 / 金融棒棒糖

相关标签

渭南 高峰 纽约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