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榆林 昨天
【长安巷陌】2800 座古镇里,为何只有袁家村活成了 “例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很多人的旅行清单里,古镇总带着一层温柔的滤镜:青石板路沾着晨露,老屋檐下挂着红灯笼,转角或许能撞见摇着蒲扇的老人,讲一段藏在砖墙里的故事。可当我们真的走进那些网红古镇,却常常只剩失望—— 臭豆腐的香味从南到北都一样," 我在 XX 很想你 " 的路牌换个地名就能复用,连夜景的灯光都像是批量复制的模板。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对古镇的期待与现实,差了这么远?

▲我在 ×× 很想你(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01

古镇 " 膨胀 ":2800 座里,能被记住的不到 8 座

国内一位专家曾说过一组扎心的数据:" 中国有 2800 座已开发或者正在开发的古镇,但让人记住的不超过 8 座。"

从上世纪 80 年代长假制度推行开始,古镇旅游就像被按下了加速键。国家支持、市场火热,古城镇景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截至 2024 年,住建部公布的 1600 多个特色小镇里,超过一半都是旅游型 —— 单看数字,这俨然是一片 " 文旅繁荣 " 的景象。

可热闹的表象下,藏着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数量在 " 膨胀 ",质量却在 " 缩水 "。走 10 座古镇,8 座都长着相似的脸:青砖绿瓦仿古建筑、中间一条商业街、两旁商铺卖着同款纪念品,连必吃清单都逃不过 " 臭豆腐 + 烤鱿鱼 + 老酸奶 " 的 " 三件套 "。难怪有人调侃:" 现在去古镇,就像换个地方逛步行街。"

▲古镇中普遍吃食(来自百度百科 )

02

古镇之殇:从 " 向往 " 到 " 失望 ",到底错在哪?

为什么我们对古镇的热情越来越淡?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古镇,到底踩了哪些 " 坑 "?

千镇一面,连 " 乡愁 " 都成了流水线产品

江浙沪的古镇火了,全国古镇都开始 " 抄作业 "。青砖绿瓦、小桥流水成了标配,管你是西北的黄土坡还是南方的丘陵地,都硬塞进 " 江南水乡 " 的模子里。更扎心的是业态的雷同:走进任何一个古镇,商铺卖的都是义乌批发的纪念品,小吃摊飘着一样的油烟味,连表演都是 " 换汤不换药 " 的民俗套路。有游客调侃:" 从丽江到平遥,我怀疑自己只是换了个地方吃臭豆腐。" 这种毫无个性的复制粘贴,慢慢磨掉了人们对古镇的向往 —— 毕竟,谁会为 " 复制品 " 一再心动?

▲古镇中臭豆腐摊图(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

拿地、盖房、赚钱,古镇成了 " 圈钱工具 "

古镇开发之所以一哄而上,背后藏着明晃晃的利益算盘。对地方政府来说,建古镇能带动地价上涨,推着城市边界向外扩张;对开发商来说,打着 " 文旅 " 旗号能低价拿地,盖几栋仿古建筑就能开门迎客。

可没人在意 " 古镇 " 二字的核心是什么。于是,偏僻郊区突然冒出 " 千年古镇 ",拆迁村被硬改造成 " 民俗村落 ",连历史都能凭空 " 捏造 "。这种 " 先上车后补票 " 的开发模式,最终导致古镇数量严重过剩 —— 市场上的古镇太多,愿意 " 买单 " 的游客却越来越少,不少古镇刚开业就成了 " 空城 "。

年轻人要的是 " 体验 ",不是 " 打卡任务 "

现在的游客早就变了。社交媒体让旅游信息变得透明,年轻人拿着手机比价、看评价,早就不满足于 " 拍张照发朋友圈 " 的浅尝辄止。他们想要的是独特的体验:在老茶馆听段本地评书,跟着村民学做一道家乡菜,或是在百年老院里住一晚,感受真正的烟火气。

可太多古镇还在走 " 逛街 + 吃饭 + 拍照 " 的老路子,连互动项目都是统一培训的 " 摆拍套路 "。当游客发现 " 古镇 A" 和 " 古镇 B" 没区别,自然会用脚投票 —— 毕竟,谁愿意为 " 敷衍 " 浪费时间?

03

反面教材:耗资 20 亿的北塘古镇,为何成了 " 空城 "?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张家界大庸古城因管理混乱、运营亏损等问题被点名。张家界耗资 25 亿打造大庸古城,作为张家界市政府力推的重点工程,大庸古城本肩负着推动当地旅游从山水观光向城市休闲度假转型的重任。可自 2021 年 6 月试运营起,它便难逃亏损泥沼 —— 日均售票不足 20 张的惨淡数据,试营业 4 年亏损超过 10 亿。让这座本该人声鼎沸的古城,成了一座鲜有人迹的 " 空寂之城 "。

▲大庸古城被点名批评(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天津的北塘古镇,本应是 " 天选之子 "。它有 600 年历史,被称为 " 一个小渔村,半部晚清史 ";为了复原历史,当地砸了 20 亿,仿古建筑修得精致,连炮台、古街都严格按史料还原;甚至门票免费,诚意满满。

可如今的北塘古镇,却成了 " 鲜有人知 " 的尴尬存在。游客说:" 走进去像逛大型商业街,卖的都是连锁品牌,连海鲜都不如菜市场新鲜。" 历史底蕴被淹没在过度商业化里,古镇成了 " 披着古建外衣的购物中心 ",再高的投入也留不住游客的心。

▲天津北塘古镇(来自百度百科)

04

袁家村的逆袭:没古迹没美景,它凭什么年入 12亿?

就在无数古镇挣扎求生时,咸阳袁家村却成了 " 例外 "。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年游客量超 950 万,综合收入 12 亿。它没有名山大川,没有百年古迹,甚至连建筑都是后来盖的,凭什么火出圈?

▲袁家村门头(来自陕西关中印象旅游地官方)

把 " 乡村生活 " 当宝藏,卖的是 " 真实 " 不是 " 套路 "

袁家村最聪明的地方,是把 " 寻常日子 " 变成了核心吸引力。它没搞高大上的仿古建筑,而是让村民当主角:老人在街口纳鞋底,阿姨在院子里做油泼辣子,小孩追着鸡跑过石板路 …… 这些最日常的乡村场景,成了游客眼里最珍贵的风景。

▲袁家村内游客图(来自陕西关中印象旅游地官方)

在这里,游客能跟着村民学磨豆腐,在老油坊闻菜籽油的香,晚上住村民家的土炕,吃刚从地里摘的青菜。袁家村卖的从不是 " 景区 ",而是 " 关中乡村的真实生活 " —— 这种带着烟火气的体验,根本复制不来。

三产融合玩得溜,小辣子做出大产业

袁家村的 " 钱袋子 " 藏在独特的产业逻辑里。它不搞 " 一锤子买卖 ",而是用 " 旅游带产业 ":游客喜欢吃油泼辣子,就把磨辣子的场景变成体验项目,火了之后建作坊量产,再带动周边村民种辣椒;酸奶成了网红,就建牧场搞养殖,从 " 游客尝鲜 " 变成 " 全国发货 "。

▲袁家村油泼辣子(来自茗仟袁家村油泼辣子 )

一瓶油泼辣子从年销 10 万做到 800 万,一碗酸奶带火整个乳制品产业链。这种 " 游客体验→产品热销→带动农业 " 的逆向模式,让旅游收益真正留在了乡村,也让游客看到的 " 烟火气 " 有了长久的支撑。

村民不用背井离乡打工,还能靠自家手艺赚钱,自然会用心经营:阿姨会骄傲地说 " 我家辣子用的是头茬辣椒 ",大叔会热情地教游客做面 —— 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比任何培训出来的 " 服务套路 " 都动人。

05

古镇文旅的未来:别再抄作业,先找回自己

2800 座古镇的困局,大庸古城的点名批评、北塘古镇的冷清、袁家村的热闹、其实都在说一个道理:古镇的灵魂从不是青砖绿瓦,而是藏在文化里的独特性,藏在烟火里的真实感,藏在人与土地的联结里。

未来的古镇,不该是 " 复制粘贴 " 的流水线产品,而该是 " 各美其美 " 的文化载体:西北古镇可以晒着太阳讲丝路故事,南方水乡能摇着船唱渔歌,山区古村能让游客体验梯田农耕 …… 当每座古镇都活出自己的特色,当商业为文化服务而非替代文化,或许我们记忆里的古镇,才能真正回来。

下次再去古镇,愿你能撞见独属于那里的风景—— 可能是一缕炊烟,一声乡音,或是一块带着本地温度的点心。毕竟,好的旅行从不是 " 打卡完成 ",而是 " 记住了一段独一无二的时光 "。

来源 / 长安巷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古镇 江浙沪 住建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