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眸 21小时前
黄仁勋王坚对话,三个被忽略的关键信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从 AI 的演进趋势,到产业链上的商战风云。

新眸原创 · 作者 | 简瑜

今年,链博会现场,阿里云创始人王坚与英伟达创始人兼 CEO 黄仁勋进行了一场持续近半小时的对话。

议题从 AI 的下一阶段形态、模型开源路径、生物工程边界拓展,延伸至 AI 与人类关系的底层逻辑。两位掌舵者虽未直接谈及产品或商业对抗,却不约而同地指向了 AI 技术未来的几个关键议题。

站在这场对话的交汇点,外界可以窥见一个信号:当生成式 AI 的热潮逐步冷却,行业的讨论正从参数、数据和算力,转向与现实世界的接触面——一个更具 " 物理属性 " 的 AI 阶段,正在显现。

从本次对话出发,本文将尝试拆解以下几个问题:

l 当 AI 迈入 " 物理智能 " 时代,硬件厂商、云厂商乃至大模型公司各自的机会与挑战将如何重构?

l 围绕开源、生物工程、人与 AI 的关系等关键命题,这场对谈背后透露出怎样的长期判断?

l 从英伟达与阿里云的表态中,可以读出他们下一阶段战略布局的哪些信号?

从认知 AI 迈向物理 AI

下一场 AI 变革的想象边界在哪?

在这次对话中,黄仁勋抛出了一项颇具前瞻性的判断:继认知智能和生成式 AI 之后,下一波浪潮将迈入 " 物理 AI" 时代。

所谓物理 AI,指的是 AI 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具备感知、推理、决策、再到执行动作的完整能力链条。从这个维度来看,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等热门方向,皆可归于物理 AI 的范畴。

和以 " 指令 - 推理 " 为核心的生成式 AI 不同,物理 AI 更强调与现实场景的交互能力。这意味着 AI 系统必须能在不确定的物理环境中,自主理解外界信息并做出连续反应,其对多模态感知、Agent 系统以及实时响应能力的要求,将远高于当下。

从训练范式上看,这也标志着大模型训练逻辑的转变。

过去模型依赖大数据进行预训练,而进入物理 AI 阶段后," 后训练 " 和微调将变得至关重要。以强化学习为代表的机制,不再只是一个 " 优化补丁 ",而是确保 AI 行为与人类意图对齐的关键过程。而这背后,对算力的消耗也将进入下一个数量级。

众所周知,英伟达之所以能够在认知智能到生成式 AI 的跃迁期占据上风,离不开其早期在通用 GPU 计算和 CUDA 生态上的持续投入。但如果说 CUDA 为 AI 带来了 " 思考 " 的肌肉,物理 AI 则意味着 AI 开始 " 动起来 ",这将进一步牵动整个上游产业链的价值重构。

例如,具备多模态输入能力的传感器厂商(如 Sony、ADI)与为机器人提供行动部件的精密减速器制造商(如 Harmonic Drive、Nabtesco),将从 " 边缘配角 " 走向系统核心。

AI 的 " 六感 " 与 " 四肢 ",都将从这些硬件基础中生长出来。

除此之外,云计算的架构也将面临新一轮的调整。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将推动 IaaS 层逐渐标准化为 " 水电煤 " 式的底层基础设施,而原本复杂的 SaaS 层则会被成为更轻量的接口形态。真正的差异化,或许将回到业务逻辑和产品体验本身。

与此同时,大模型的发展也正在逼近 "Scaling Law" 的临界点。过去行业普遍遵循的堆参数、提能力范式正在逐步失效。

换句话说,模型能力的评估标准将从单一的参数规模,转向对综合表现的全方位考察:是否具备处理超长文本的能力?能否在复杂语境中进行多步推理?是否可以适配不同场景并实现物理层面的交互?这些,才是下一阶段竞争的核心变量。

这背后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技术层面。对大模型企业而言,组织结构或将被重新定义。传统以工程效率为导向的分工方式,难以支撑跨模态、跨场景的快速迭代。未来的团队,可能要从流水线式的写代码,走向产品导向的系统协作。

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事实是,未来 AI 的核心应用场景,可能会围绕制造业展开。

不只是 AI 控制生产线,更是 AI 直接嵌入到产品形态中。可以预见的是,从 AI 手机、AI 电脑到 AI 眼镜,未来将出现一批原生搭载物理 AI 的设备品类,它们可能重塑人们与智能设备的交互方式。

三个关键命题:

" 开源 "、" 生物工程 "、"AI 与人 "

在这次对话中,黄仁勋与王坚不约而同提到了 " 开源 " 在 AI 发展中的重要性。

" 源 " 指源代码和实现细节,过去,开源与闭源更多是技术路线之争;但当我们回到 " 物理 AI" 的语境下,它已逐渐演变为一种商业战略和生态选择。

随着 AI 系统需要适应更多元的现实场景,对定制化能力和可控边界的要求不断提升。开源模型因其更高的灵活性与透明度,正在成为 AI 走向 " 场景级 " 落地的关键基础。尤其是在产品需求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能够自主调校模型行为的企业,无疑会更有适应力。

与此同时,当 AI 大模型的应用边界不断扩展,相关的权责划分也愈加重要。

而在开源的场景中,开发者广泛参与、使用、测试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模型安全性、内容生成边界等问题的一次次实践倒逼,这种持续的共建和监督,有助于逐步厘清 AI 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权责归属。

英伟达对 " 开源 " 的推动,并非只体现在口头上。早在两个月前,其推出的 NVLink Fusion 技术,就首次向第三方 CPU 和加速器开放了 NVLink 生态系统,通过发布 IP 与硬件接口,鼓励外部硬件厂商与自家芯片实现互操作。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大模型纷纷走向开源,竞争的焦点将会是什么?

答案可能正是生态闭环的构建能力。正如众多苹果用户之所以选择苹果,是因为其强大的软硬件生态体系一样,未来的大模型厂商也必须在开源基础上构建一个涵盖模型、数据、应用和硬件的完整生态系统。

但这也意味着,体量更小、资源更少的 AI 初创公司,在面对巨头级平台时,可能会加速失去独立生存空间。

除了技术与生态,另一个在此次对话中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是 " 生命工程 "。

今年早些时候,英伟达联合加拿大 Mila 研究所推出了 La-Proteina ——一个面向蛋白质结构的 AI 生成模型。这一动作背后的信号很明确:医药行业尽管门槛极高、节奏极慢,但一旦突破,其市场空间和社会价值是极为可观的。

对 " 人 " 本身的讨论,则贯穿于整个对话的末尾。黄仁勋描绘了一种未来的关系:AI 将像伴侣一样,从你出生陪伴到你老去。这种想象听起来浪漫,但并非遥不可及。我们与 AI 的关系,正在悄然从 " 工具 " 转向 " 共生 "。

事实上,在移动端,AI 已悄然嵌入我们每天的行为中。

根据 QuestMobile 2025 年 AI 应用报告,以小艺、小布、小 V 为代表的手机原生 AI 助手,在用户规模上已占据相当份额。尽管这些手机厂商的 AI 助手在人均使用频次上仍不高,但这反而说明了一件事—— AI 与手机的结合方式,还远未定型。

正如黄仁勋所言,AI 会成为你的 " 数字伙伴 "。而这个伙伴的形态、位置、能力边界,正是下一阶段所有 AI 企业和开发者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

 

QuestMobile 2025 年 AI 应用报告

英伟达与阿里云的未来十年:

布局与突破在哪儿?

今年以来,英伟达一直在反复强调一个关键定位:这家公司正在从芯片制造商,转型为 AI 基础设施建设者。

英伟达也正在用行动落地它的 AI Infra 战略。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它重仓投资的云计算公司 CoreWeave,其核心业务是为 AI 应用提供高性能 GPU 云服务。自 3 月 IPO 以来,CoreWeave 的市值已经翻了近两倍,如今已逼近 730 亿美元,其成长速度几乎和英伟达本身的热度同步。

但英伟达的布局并不止于 " 云 "。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 " 物理 AI" 概念,在算力层面也衍生出了新的技术范式——边缘计算平台。

边缘计算中的 " 边缘 ",相对于 " 云 " 而言,意味着将计算资源部署在更接近数据源的位置——在终端、在设备本地,而不是远在云端。

虽然听起来像是一种 " 非主流 " 方案,但它所瞄准的,是物理 AI 时代最核心的一批场景:自动驾驶、机器人、无人机、工业终端。这些领域对延迟、实时性有着极高要求,显然,传统云架构无法胜任。

相比之下,阿里云所面临的局势就复杂得多。

当上游硬件厂商不断向下游 " 伸手 ",既做基础设施又卖云服务,对于以 IaaS 起家的阿里云来说,显然是个压力不小的信号。于是我们看到,阿里云的战略也在 " 向下游走 "。

一个典型的内部战略方向是 "IaaS + PaaS 一体化 " 模式。相较于传统 IaaS 只提供裸资源的方式,阿里云更希望客户使用它的 " 中间层能力 " ——数据库、大数据平台、Serverless、容器化、DevOps 工具等,换句话说,是把云从资源卖家变成产品提供者,从而向生态型平台进化。

这就呼应了我们在前文中对 " 开源 " 的讨论:不论是英伟达,还是阿里云,它们都在试图摆脱单一卖方角色,向系统级、平台级生态靠拢。

开源只是手段,本质是抢夺下游场景的控制权。

在 AI 时代,硬件、算力、模型、数据、场景之间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谁能更早占住 " 算力 + 平台 " 的支点,谁就拥有重构下游规则的资格。这场战役,也许早已在这场炉边对话之外,悄然打响。

— END —

更多内容,点击下方关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物理 黄仁勋 王坚 英伟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