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庸常的日子里,器物是人们无声的忠实陪伴,它储存过往,冷观当今。假若有心观照,器物的温润与沧桑里,有对人世恬淡的回馈,也有对人们过日子诚意的褒奖。于是就有了一摞关于江南器物的书写。
作家徐风最新长篇系列散文《江南器物志》,起始于用文字搭建、还原的一座烟火漫卷的江南古镇,以呈现它气象万千的日常肌理。
科举、稼穑、节庆、风俗、嫁娶、庭院、舟车、服饰……这些都是中国文化语境里永不破败的肉身;俗世生活中的菜单、食谱、药方、茶道、风水、方术、古玩、字画,亦是中国人精魂里不可磨灭的诸般星宿,乃至茶馆、酒楼、当铺、钱庄、塾馆、文庙、诊所、会馆、别院……都是人世间必不可少的驿站港湾。
各种大小自在,俱是人间值得,这些景致都在《江南器物志》中的各个章节交替呈现。由此派生出诸多官吏、书生、师爷、农人、商贾、道士、郎中、艺人、民妇、工匠、讼师、洁夫……他们碌碌一生,各谋其所,各求其好。百余年中,这方江南场域的生民,或纠缠于情义,或困扰于器物,在 " 器隐镇 " 这个道场上,以各自的阅历,述说着他们的过往人生。
器有骨格,物有灵性。那些深巷里晃动的人影,幸与器物相依,人气手泽得以留存。器物亦有深情,它会以招魂的方式,呼唤精灵的归来,让远遁的人重新进入一个个世情烟火中悲欣交集的瞬间……
《江南器物志》以江南 " 器隐镇 " 为背景,用十个故事单元切入古镇民生的方方面面。" 托江南之名,借器物说世 ",聚焦人与器物的互动过程,展现出由 " 匠艺 " 层面深入 " 文心 " 内核的创作手法,和江南本土的地方文明,发掘江南叙事中的民间生命力。" 器隐镇 " 是一个有着鲜活的气场的江南胜地,徐风用文学的想象和对现实名物的考证,激活了江南地理中的一座古城,深情写就一幅江南风情长卷。
《江南器物志》, 徐 风 著 , 译林出版社出版
以物观世:建构 " 器物志文学 "
《江南器物志》以一座江南古镇为场域,通过对诸多器物的聚焦,开创性地建构了 " 器物志文学 " 的概念范式。这种范式超越了传统的风物志写作,以器物为棱镜,深度折射江南地域的民生百态、社会结构、历史生活与精神脉络。
在徐风笔下,官人、细民、文士、商贾、民女、捐客、丐徒轮番登场,由人写器,由器观世。他深谙器物与生活的共生关系,每一件器物都成为开启特定社会空间与生活纹理的钥匙。器物托志,古今皆然。《江南器物志》是徐风融汇地方风物与个人思辩的成果,也是他在 " 江南器物 " 方向的深耕之作、创新之作——将具体的 " 匠艺 " 实践,升华为承载 " 文心 " 与 " 人心 " 的精神载体,实现了从物质性到文化性的深刻跃迁。
器道相生:探寻江南文心与世相
此岸是器,彼岸是道,徐风或如一个勤勉的摆渡者,穿梭于具象的器物与其承载的地域文化精神、生活哲理之间。器道合一,往往可以在他的文本里得到会心一笑的印证。
本书并非止步于对器物的形制、工艺(匠艺)考辨,而是着力于器物背后的 " 用 " 之哲学与精神投射。人的生活离不开对 " 物 " 的使用,睡觉要床榻,吃饭要碗筷,农作要麦犁,过路要桥船——器物作为 " 器隐镇 " 这一江南文化标本活性细胞,其使用、流转、兴衰无不映照着地方的文明特质与民间生命力。通过对器物生命历程的追踪,将江南地域的 " 温润与激烈 "、文心与世相娓娓道来。
故事引擎:驱动散文叙事革新
散文能不能讲故事,如何讲好故事?《江南器物志》打破了传统散文叙事的单一模式,精准把握了 " 纪实 " 与 " 推演 " 的分寸感:一方面扎根于扎实的器物文化研究与地方风物考据,确保叙事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丰满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成为叙事引擎,成为器物故事的释谜人和解密者,赋予冷硬的器物以温度与灵魂,让历史与情感得以鲜活演绎。
因此,徐风的 " 器物志文学 ",承载了对民间精神的重掘与器物精神本质的叩问,也为思考中华文明与地域文化的承续与再生,提供了富有张力的文学样本。
作家谈
我想记叙头顶的明月,我想探究脚下的厚土;我想追述祖辈们铭刻在器物上的恩德,我想解析时代差异留在器物上的胎记;我诅咒把器物沦为私欲的蜕变,我追踪器物成就生命个体的向死而生,我仰慕器物背后流淌的母乳般的中华文明,我痛惜民间精神的日渐衰落,让江南乡镇最有生命力的部分消弭殆尽,我在意为了一器之物在这尘世深处悲苦坚守的困顿生灵,我在乎小小器物里流溢出的满满慈悲。我向往那隐藏于江南广袤民间的风土情怀,也流连于那些古老传器中未被忘却的侠义肝胆,我珍藏起旧器物中先贤们被俗世湮没的宽厚仁爱,努力化作支撑我文字书写的拐杖和精神参照。
作家、江南文化学者徐风
问:书写《江南器物志》的初衷是什么?
答:很多年持续对 " 江南器物 " 的关注与追寻,我始终在考虑一个命题:器物如何塑造江南人的审美?或者说,江南人的审美,如何通过器物来观照自己、塑造自己、提升自己。比如,吴文化的含蓄,对应了紫砂 " 光素器 " 的洗练无华;而 " 苏作 " 家具的简洁明快,对应了彼时文人阶层的崛起,让雅致美学在器物上发扬光大。
如果说紫砂壶作为个体符号,或许还不足以承载江南文化的整体性,那么,通过对一个特定地域烟火生活的百年书写,让陶器、木器、玉器、漆器、酒器、农具、餐具、文玩、杂件等 " 器物群 " 在俗世生活中以活色生香的形式呈现,将 " 器隐镇 " 作为一个 " 器物人类学 " 的平台,揭示百年器物作为中华文明 DNA 的密码功能。如:通过明式家具的空灵线条,解析江南文人的留白哲学;从家传的 " 邛竹鸠杖 ",追问士大夫的为官价值观;从一张 " 合欢桌 " 蕴含的封建伦理,看如何实施对女性的摧残;也通过士子赶考、郎中救生、官宦退隐、稼穑传承、工匠秘籍……衬映一个时代的情义与隐痛。观照远去岁月里素昧平生的人们如何惺惺相惜。
由器物传递的恩德与暖意,如何抚慰风雨途中的悲凉人生——很多沉睡的器物故事,从时光的皱褶里走出来,集结到 " 器物志 " 的旗下。于我而言,这是一次艰辛而特别过瘾的写作。
问:通过对《江南器物志》的书写,你对器物是否有新的理解?
答:英国人类学家丹尼尔 · 米勒说:" 器物使人成为人。" 这不仅是一个学术命题,更是对文明本质的追问:没有器物,人类仍是动物;没有人类,器物只是自然物。二者的互动,才构成了所谓的 " 人性 "。中国哲学最早提出 " 道器之辨 ",认为器物是 " 道 " 的具象化载体,如礼器中的青铜鼎,不仅是实用物,更是权力与道德的象征。米勒的命题揭示,江南器物不仅是生活器具,更是 " 地域人格 " 与生存智慧的物质凝结。
在当代,这一观点还提醒我们:珍视物质文化(如传统手艺),警惕器物异化(如过度消费),思考未来人机关系,如 AI 载体是否会成为新 " 器物 "?写江南器物志的动因,不仅是记录器物,更是通过人与器物的关系,追问 " 人何以为人 "。
问:《江南器物志》曾以专栏 " 江南器物 " 在《收获》杂志连载。结集出书时,为何加了一个 " 志 " 字?
答:" 志 " 的本义,为心之所向。在我看来,江南器物的 " 志 ",既是对地域器物系统性的描述书写,又通过器物传递地域精神之志。这种写法接近本雅明所说的 " 星座化叙事 " ——器物不再孤立,而是成为跨时空对话的媒介,在互文中显现整体性意义。" 志 " 也是一种抵抗遗忘的书写,在当今数字化时代重构 " 物 " 的尊严,在全球化语境中确立地域文化的个性不被湮没。不但记录已知,更是发掘未知,让 " 志 " 成为连接物质遗产与精神家园的文本实践。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