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沁予 编辑 | 范志辉
汪峰也开始试水知识付费赛道了。
从王力宏、方文山到汪峰,当聚光灯下的明星开始走下舞台,走进直播间、网课平台,试图将过去积累的经验沉淀成可售卖的内容产品,他们能否真正把音乐课变成一门好生意?
汪峰音乐课 " 哑火 ",问题在哪?
汪峰 " 未来音乐学院 " 的推出并非毫无铺垫,今年 6 月,汪峰在综艺《五十里桃花坞 5》中为辣目洋子上声乐课的片段,就被剪成短视频广泛传播,突出其专业导师的身份。
紧接着在 6 月 29 日,抖音官方账号 " 未来音乐学院 " 更新了第一条宣传视频,汪峰在视频中表示,音乐教育可以让他在音乐上的梦想得以延续,正式官宣未来音乐学院。
据悉," 未来音乐学院 " 关联公司为北京相信为来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其大股东为汪峰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壮丽峰景(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持股 60%)。
据直播间介绍,汪峰的 "30 天音乐升维计划 " 共分为 34 节课,都为汪峰亲授,另外再送 3 节为声乐导师直播课,共 37 节课。
课程以演唱、创作为主,既有专业知识讲解,也包括汪峰本人的经验分享,如 " 从古典到摇滚,我经历了什么 "、" 什么是好创作 " 等主题,试图让学员从多个维度理解音乐,提升对音乐的感知力与表现力。
在教学设计上,课程的时间安排为每节 10 多分钟,主打轻量化陪伴式学习,特别强调对于普通人的可达性,无需专业背景,宣传文案中提到,只要 " 对音乐有热爱、对情绪有诉求 ",便可在 30 天内 " 唱出自己、听懂音乐、找回快乐 "。
在 30 天的学习完成后,还会组织相关考核,特别优秀者可以进阶学习,之后有机会参与汪峰的线下活动,甚至成为汪峰演唱会的伴唱嘉宾。
此外,课程还设计了一套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附加服务,包括真人老师伴学、专属测评报告、个性化建议等互动机制,以及汪峰亲签入学信、定制音乐徽章、礼袋等 " 仪式感 " 产品,强化了课程的沉浸感与归属感。
细看下来,汪峰音乐课的产品逻辑并不复杂,以明星个人 IP 为吸引力,通过数字化内容的形式将其经验与知识进行包装和输出,从而激发用户的消费兴趣。从市场角度来看,这也是成熟艺人拓展职业边界、探索非传统收入模式的一种积极尝试。
该课程在抖音店铺 " 未来音乐学院 " 共售出 799 套。从目前数据来看,汪峰的音乐课销量确实不高。
据观察,在没有汪峰的未来音乐学院的抖音直播间,仅有寥寥 19 个观众在线。再加之主播带货偏 " 生硬 ",也让用户从 " 内容好感 " 到 " 下单意愿 " 中间存在断层,缺乏精准的人群定位和匹配的传播路径,使得课程的转化率低迷。
首先,这些音乐课程本质上是明星 IP 的延伸,卖多卖少,很大程度依赖明星效应。而诸如 "30 天开启创作之路 "、"30 天学会唱好一首歌 "、" 每天 10 分钟吃掉导师 30 年的顶级资源 " 的宣传语等速成的承诺,虽然在短期内引起了话题性,但在消费降级的背景下,大众对 " 速成 " 的承诺通常持保留态度,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一旦宣传内容与实际体验之间存在较大落差,用户的负面情绪往往会迅速扩散。
另一方面,问题则出在课程内容有点 " 散 ",像是把汪峰这几十年的音乐经历揉成了碎片,虽然覆盖面广,却缺乏系统串联。而且,由于每节课时长有限,难以沉浸,可能无法打动那些真正想提升技能的用户,也无法承载泛兴趣者的持久热情,有点不上不下。
从用户画像的角度来看,汪峰音乐课的主要受众群体显然是被明星效应吸引的泛粉丝。这他们的兴趣更多地集中在汪峰的个人魅力和音乐作品上,而非音乐教育本身。
我们也注意到,有用户在直播间询问是否能由汪峰亲自一对一交流,而主播却以一句含糊的 " 有机会 " 轻描淡写带过。这种模糊回应也引发了用户的不满,有可能会加剧用户与商家之间的误解与矛盾。
也就是说,理性消费的受众群体对 " 性价比 " 和 " 教学设计 " 的敏感度较高,这使得他们在选择课程时更倾向于评估课程内容的专业性与深度。如果课程无法提供这些因素,他们的购买意图便会迅速消失。
因此,汪峰的音乐课销量不佳,根本原因不在流量,而在明星光环没能撑起教育的壳,以及当下知识付费的盗版困局。一方面,明星光环可以带来一时关注,但若要赢得长期信任,仍需内容本身;另一方面,在盗版内容随处可得的背景下,用户对付费学习的意愿也进一步被削弱。
明星音乐课,
能否成为好生意?
近些年,成熟艺人的个人品牌塑造,已经从作品、曝光的追逐,转向深度的价值输出。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有十几位明星进入教培市场,主要集中在语言和音乐两大领域。
比如,2015 年胡海泉投资联合创办了音乐教育平台 " 学音悦网 "、2016 年沙宝亮成立了 " 全民歌星 ",推出线上 App 和线下课程;2017 年龚琳娜在喜马拉雅推出的《跟着龚琳娜学唱歌》学习课程。
去年 12 月,林俊杰也在 2025 年巡演计划中透露,将启动融合东西方音乐精髓的音乐学院项目,培育新一代音乐人才,被粉丝称为 " 林院长计划 "。
甚至在海外,配乐大师 Hans Zimmer 也在 MasterClass 开设了自己的配乐课程,面向全球发行。
然而,明星音乐课程的成功之路并不像看起来那般顺畅,大部分明星课程,如今似乎已经鲜少活跃。
早在 2014 年,胡彦斌和两位圈内合伙人创立的牛班 NEWBAND 则采取了不同的路径。
与侧重明星个人 IP 带动流量的单一音乐课程模式不同,牛班的路径更接近专业孵化——将胡彦斌的个人经验与行业资源沉淀为可复制的标准化教育产品,而不是依赖明星光环的单点支撑。
相比之下,牛班构建了完整且系统性的教学体系,课程分层清晰,覆盖唱作、制作、录音、混音等多条音乐职业路径,并结合真实项目进行实战训练,为学员规划出可量化的技能成长路线。
可以说,两者虽形似,但实现路径完全不同。牛班的核心竞争力是标准化教学 + 可扩展运营体系,有机会跑出一个稳定变现、可持续发展的音乐教育品牌。而汪峰、王力宏为代表的线上课程的核心吸引点则是明星影响力 + 情绪共鸣,缺少课程的可复制性和用户长期运营机制,目前更像是一次 IP 内容商业化的试验。
那么从用户出发,明星的课程真的满足了普通用户的需求吗?
传统音乐培训机构,比如琴行、声乐班、艺术学校,最大的特点是 " 面对面教学、结果可见、定制化 ",用户缴费后有明确预期,比如孩子要考级,大人要演出,技能必须看得见、摸得着。而线上明星音乐课,往往主打情绪价值、体验感与故事性,吸引的用户大多是兴趣驱动,而非目标导向,学习效果也因人而异。用户买单的不是学得怎么样,而是体验如何。
随着知识消费逐渐从盲从走向理性,用户的需求也在变化,很多人已经从 " 跟着大 V 学点啥 " 转向 " 为结果买单 "。而这正是许多明星音乐课难以回答的问题。
换句话说,真正能成为 " 好生意 " 的明星音乐课,不仅要跳出一次性贩卖内容的思维,更要摆脱单纯面向粉丝和情怀消费的路径依赖。
明星光环只是敲门砖,真正能决定复购率和口碑的,仍是教学的硬实力。若课程只是 " 听明星聊音乐人生 ",而无法有效提升用户的表达、创作与演唱能力,那最终只能是一次短暂的情绪消费、韭菜行为,很难进入教育、生意的范畴。
结语
真正有价值的个人品牌,不是被看见多少次,而是能留下什么。
当明星投身知识付费领域,他们不再是舞台上的光源,而更像现实的镜面。舞台的聚光灯散去之后,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自身的沉淀与经历,折射出他人真正有用的价值。
毕竟,知识付费要求的是内容的深度和结果的兑现。归根结底,流量能卖货,但卖不动成长。
* 本文图源网络,如侵权联系删改
先声话题
话题内容:你认为,明星音乐课这门生意,靠谱吗?
长期招聘音娱产业记者(实习 / 兼职 / 全职),不问出处,能力说话,待遇从优,详情请后台回复 " 招聘 "。
排版 | JOHNNEX
音乐先声工作室介绍
音乐先声,即专注音乐产业,先发未来之声。怀抱对文字和产业的敬畏之心,我们致力于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通过对国内外音乐产业案例、现象的研究分析,拆解背后的逻辑、规律和趋势,持续输出深度干货,争取领先行业半步。
目前,音乐先声在虎嗅、36 氪、钛媒体、界面等核心平台累计发文超 1300 篇,获得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20 年度最具影响力作者,内容穿透力、行业影响力居音乐垂直领域第一位。
往期热文
- 关注我们,收获最新产业洞察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点击下方 " 在看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