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硅谷 101
在中国市场击败星巴克之后,瑞幸进一步打入了星巴克的主场:美国。
最近,瑞幸在纽约率先开了两家门店,一家在纽约大学的地铁站口,另一家距离市中心更近,而且不到百米内就有一家星巴克。本周 101 Weekly 的第二期,我们实地探访了纽约瑞幸门店,在点一杯生椰拿铁的同时,解析瑞幸的策略。
在中国,瑞幸凭借数字化、规模化、强大的供应链和整合营销能力取胜。进军美国,它主打的仍是这套 " 互联网组合拳 ",然而单就 " 不收现金 " 这条就遭顾客投诉。瑞幸为何选择此时挺进美国市场?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复制国内经验?在咖啡品牌林立的美国,消费者和投资人又分别怎么看待瑞幸?
01 曼哈顿 $1.99 买杯生椰拿铁,点单体验与顾客街采
瑞幸点单全程需要在手机上操作。打开手机 app 之后,可以看见一杯生椰拿铁只需要 1.99 美元,在下单界面里,已经加好优惠券了。我从下单的那一刻开始计时,下单之后等待了 3-4 分钟左右,我们就收到咖啡了,手机上也收到了取餐短信。
在国内,瑞幸自诩是一家科技公司,从点单、制作、到经营社群,用的都是互联网打法。但在美国,瑞幸还能继续讲这个故事吗?还是注定只会变成这个拥挤市场里的另一家咖啡品牌?
当地消费者:
我之前在中国喝过(瑞幸)。我挺喜欢我这杯饮料的,很清爽。我是在 TikTok 上第一次听说瑞幸的。
Zoe(当地消费者):
第一次我是在附近逛的时候,我看见这个门头 Luckin Coffee,觉得居然瑞幸来纽约了。我就很好奇,想来看看,也很惊喜。我觉得,能有中国咱们自己的本土品牌到纽约来 " 卷一卷 " 也挺好的。
因为我们的探店时间在下午,很多顾客没有选择喝咖啡,而是选择了羽衣甘蓝汁之类果蔬饮品。瑞幸也针对美国市场口味增加了创新饮品,比如 " 梦幻草莓 "" 粉红日出 " 等果味特调,我们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植物奶。当然,菜单上还是保留了在中国最火的生椰拿铁、丝绒拿铁等选择。
这个精心设计的产品组合,叫做" 咖啡饮料化 "。这和美国其他品牌的策略类似:就像在星巴克,大部分顾客购买的都是抹茶、星冰乐等更像饮料的产品,而不是像美式、拿铁这样的基础咖啡。所以顾客也提到,感觉瑞幸的菜单更像美国的平价连锁品牌 Dunkin' Donut ——有更多的特调饮品,但少了咖啡的品牌基调。
我们刚刚正在讨论,它看起来像中国的 Dunkin'。它应该像星巴克,但我觉得更像 Dunkin'。
Yiwen:
因为更便宜吗?
不是,因为菜单品种更相似,比如饮品、冷萃等等。
那星巴克的菜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区别吗?
我觉得它更像是定制的拿铁之类的东西。
02 瑞幸的优势:模块化供应链降低成本
瑞幸要进入美国市场不是秘密。2024 年,瑞幸就在财报中确认了这一策略,想在海外打出营收增量。目前,瑞幸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已经铺开店面,为出海美国这个更大的咖啡消费市场打下了基础。
今年 5 月,瑞幸在纽约其中一个门店地址设立标识,引发各大媒体报道。而且正式开业之前,瑞幸还在社交媒体上推出了 " 快闪巴士 ",在纽约的不同区域设立巴士、提供免费咖啡。
就是在这段时间,我在小红书和外国社交媒体上刷到了很多博主关于瑞幸的测评。大家最经常提的关键词是 " 便宜 ":用了优惠券之后,只需要花 1-3 美元。这也是大部分人对瑞幸在国内的印象。
任毅
启承资本高级总监:
它还是明确做到了以一个相对比较低的价格,提供一个产品口味、质量都很不错的服务,同时让用户非常容易和轻松地获得产品和服务。我觉得这是它最根本上,跟所有其他竞争对手不一样的一个地方。
要回答瑞幸能不能在美国继续保持优势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看看:瑞幸,是怎么打通中国市场的。
在中国," 规模 " 是瑞幸低价的主要关键词。瑞幸是国内最早的连锁品牌之一,也是第一个打通咖啡产业链上游垂直整合的玩家。上游,包括种植和生豆加工。
过去两年里,全球咖啡豆价格大幅上涨。但是瑞幸从 2021 年开始跳过贸易商向产区直采咖啡豆。因为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加上它一家的采购量就占到全国进口巴西咖啡豆的 40%,最终可以节省 5%-10% 的成本。
同时,瑞幸还投资了自己的烘焙工厂,节省了要交给第三方工厂的 10%-20% 溢价。这一策略,也启发了星巴克在中国投资自己的工厂。
03 " 互联网 " 打法:无收银台、数字化、联名营销
瑞幸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规模?从第一天开始,瑞幸就决定:坚持 " 无收银台 " 模式,要让用户沉浸在自己的平台上,包括 app 和小程序。这样,它就可以对自己的用户进行差异化的新品推荐,并精准定价,提高用户的交易意愿。在 " 外卖大战 " 前,瑞幸有 80% 的用户都在自有流量平台上,而非依赖于第三方。
在降本增效上,瑞幸的另一个做法是:除了按一下咖啡机,运营环节完全数字化。这包括打通订单交易、任务监控和物料管理的门店系统,以及自动化的订单制作 —— 员工只需添加辅料和打包即可。最终的好处是,瑞幸在杯量增长 60% 的情况下,员工只多了 33%,人均产出不断提高。
最后,大家应该都看到了瑞幸最近和多邻国的联名吧?从和茅台合作的酱香拿铁,到和黑悟空联名的美式及周边产品,我们都能看出瑞幸特别擅长整合营销,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 IP 联名。它不仅在线上推广,而且线下也会发放物料。最近这次和多邻国的联名,想必也会让很多学习外语、甚至身处国外的用户记住瑞幸。
可以看出,瑞幸也想把这些优势带到美国来,比如在纽约的门店只允许在线上点单,不收现金。但光是这一点,在美国就已经被狠狠吐槽。
美国社交论坛 Reddit 上就有人抱怨," 我来到瑞幸点单时,他们说不接受现金,只能通过应用程序或网站支付。因为他们不是一家咖啡店,而是一家科技公司 "。于是,这位美国消费者转手就拨打了投诉电话。美国消费者可能真的很难理解一家咖啡店把自己称为 " 科技公司 " 的行为。
Nathan(当地消费者):
我真希望我能亲自去柜台点餐。我觉得只能通过应用程序点单有点奇怪,所以我使用网站(点单)。我想我有点老派,但我就是希望要么对着大屏幕点,要么当面下单。
这样一来,就回到了我们最核心的问题:瑞幸到底能不能在美国继续做一家科技公司,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的嘉宾认为,虽然中美商业环境不同,但瑞幸的许多优势仍然存在,比如供应链带来的成本优势。
另外,尽管目前还有一部分美国顾客不能接受全线上点单模式,但瑞幸完全可以运用几年来积累的客户洞察方法,完成对产品和策略的本地化适配。
产品创新实际上是对用户的洞察。今天在社交媒体比较普及的情况下,对用户的洞察实际上是对流量、数据的把控。而瑞幸这件事情是在中国做得很好的,比如它的一些新的产品概念、对本土用户行为的洞察。这件事情实际上是积累的,无论是从社交媒体上还是它的 app 上。这一点也可以帮助它在产品开发上实现新的突破。
回过头来看瑞幸现在在美国的菜单,不含优惠券的票面价格在每杯 4-7 美元之间。虽然这和星巴克相比略低,但和美国更平价的咖啡相相比,瑞幸算不上那么便宜。比如,瑞幸最普通的咖啡原价 3.45 美元 / 杯,Dunkin' 要 3.39 美元 / 杯,而麦当劳只要 2.39 美元 / 杯。
所以它肯定不是一个打低端的东西。
目前在纽约的开业阶段,瑞幸提供了不少优惠券,为顾客留下 " 产品不错,性价比高 " 的印象。
那(瑞幸的)优点是什么呢?比起星巴克,你产品很好,品牌很强;我虽然不提供第三空间,但我比你便宜,产品又差不多。但是比起像 Dunkin' Donuts 这种很普世的咖啡,价格咱俩差不多,但是我的产品又比你丰富,提供的价值又比你高一点。所以(瑞幸)做了这样一个差异化的细分,通过这种尝试去获得年轻人,获得新的用户在美国市场渗透的可能。
我们沟通的三组顾客都提到,即使没有优惠券,也会选择再次光顾瑞幸。
如果你去茉莉奶白或一芳之类的门店,价格基本都差不多。
我用的是网站而不是 app,我发现用这个 app 能买到 2 美元的咖啡。我的办公室离这里不远,所以或许我会再来(尝试)。
所以目前来看,瑞幸选择了沿用已经证明成功的策略,主打 " 渗透互联网 " 的思路:社交媒体宣传、通过高性价比吸引消费者、全数字化流程。从社交媒体上顾客的反馈来看,这确实引发了一定关注,但长期来看还不好说。尤其是在每天都有新品牌出现、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瑞幸还能为自己打造一批忠实的消费者吗?
2020 年,瑞幸曾经因为财务造假事件从纳斯达克退市。但至少从过去几年的股价增幅来看,瑞幸已逐渐重塑资本市场的信心。现在,瑞幸在中国已经有超过 2 万家门店,在新加坡也有几十家。并且它在 2023 年超过了星巴克,成为中国营收最高的咖啡品牌。
瑞幸到底是一家 " 科技 " 公司,还是一家 " 咖啡 " 连锁?接下来,就看它能否达到令人满意的开店速度," 小步快跑 " 拿下星巴克的老家,复制它在国内的成功经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