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广州轻工集团的起诉状送达宁波汉意手中时,良品铺子的股权争夺战终于从暗战变成了明枪。
5 月刚和广州国资牵线,7 月就转身投入武汉国资怀抱,良品铺子控股股东宁波汉意被指 " 一女二嫁 ",且所持 7976.39 万股良品铺子股份被冻结(约占公司总股本 19.89%)。
而创始人杨红春看似 " 留任高管 ",实则早已失去对公司的绝对掌控。
这家从武汉街头 30 平米小店成长起来的 " 高端零食第一股 ",正陷入一场荒诞的控制权迷局——谁的良品铺子?
" 一女二嫁 "
左手牵广州,右手嫁武汉
纠纷的源头还要追溯到两个月前的关键协议。
2023 年 5 月,宁波汉意为解决债务危机,与广州轻工签署《协议书》,约定广州轻工获得独家尽调权及股份优先购买权,拟受让部分股份,进而成为良品铺子的新主人,有效期至 2023 年 5 月 28 日。这份协议还特意获得了创始人杨红春、杨银芬等实际控制人的签字确认。
但两个月后,看似板上钉钉的事情迎来了反转。
宁波汉意与广州轻工的谈判虽然持续到了 7 月,但正式股份转让协议始终未签。就在此时,宁波汉意已悄然转投到武汉国资怀抱,上演了一场 " 闪电联姻 "。
7 月 17 日,良品铺子连夜公告:宣布引入武汉国资——武汉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武汉长江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 " 长江国贸 ")作为战略投资者并成为公司未来新的控股股东。宁波汉意以 12.42 元 / 股的价格,向武汉长江国贸转让 21% 股份,总价 10.46 亿元;同时向武汉网谷 创投 转让 5.1% 股份,套现 2.54 亿元。
两笔交易完成后,武汉国资将合计持有 26.1% 股份,良品铺子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武汉市政府国资委。
戏剧性的是,宁波汉意向武汉国资转让的价格,和当初与广州轻工约定的 "12.42 元 / 股或前 N 个交易日均价 ×1.05(孰低)" 几乎一致。这意味着,宁波汉意不是因为价格 " 悔婚 ",而是在两家国资之间重新做了选择。
此外,据相关方表示,创始人杨红春并未 " 离场 ",将留任高管并保留重要股东身份。
良品铺子的这波操作,让广州轻工集团彻底怒了。
7 月 14 日,广州轻工一纸诉状将宁波汉意告到广州中院,申请冻结宁波汉意的股份,理由是 " 恶意违约 "。有律师分析称,股权变更时若涉重大诉讼且股权被冻结,冻结期间无法办理工商变更, 股权转让 自然停滞。实际控制人变更若因此受阻且时限不定,短期内可能拖累上市公司股价。
由此可见,武汉国资想顺利接盘,恐怕没那么容易。
为何舍粤投鄂?
地域资源比钱更重要
明明是同样的价格,为何宁波汉意非要舍近求远,从广州国资转向武汉国资?
答案或许藏在 " 产业协同 " 这四个字里。
广州轻工虽是老牌国资,旗下有立白、广氏等品牌,但主业聚焦日用化工和贸易,和零食行业的关联度不高。而武汉长江国贸是武汉金控旗下的大型贸易平台,注册资本 80 亿元,核心业务包括供应链服务、 仓储物流 ——这些恰好是良品铺子当下最缺的。
良品铺子公告里说得直白:引入长江国贸是为了打造 " 一品一链一园 " 生态,从 " 品质零食 " 转向 " 品质食品 "。翻译过来就是,武汉国资能帮它搞定供应链和渠道,这比单纯的资金注入更吸引人。
往更深了看,或许是 " 地头蛇 " 的优势。
良品铺子总部在武汉,2500 多家门店里湖北占比超 30%。武汉国资入主后,无论是政府资源协调还是本地市场深耕,都比广州国资更有先天优势。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 武汉方面承诺帮忙对接华中地区的商超渠道,这是广州轻工给不了的。"
当然,债务压力也可能让宁波汉意选择 " 快刀斩乱麻 "。广州轻工的尽调流程冗长,而武汉国资从接触到签约仅用了一个月——对急需资金偿债的宁波汉意来说,时间就是金钱。
创始人 " 留任困局 "
身在其位难掌其权
在这场国资混战中,创始人杨红春的角色耐人寻味。
虽然公告明确杨红春 " 留任高管并保留重要股东身份 ",但股权结构图不会说谎。
宁波汉意和良品投资合计持有的 38.22% 股份,正通过转让不断稀释;今日资本徐新团队已套现超 15 亿元,持股从 33.75% 降至 9.17%。而杨红春个人手里的股份,早已不足以撼动武汉国资的控制权。
这种 " 留任但不控股 " 的局面,更像是一场妥协。
对武汉国资来说,杨红春是良品铺子的 " 活招牌 "。从 2006 年开第一家店到 2020 年敲钟上市,他一手把 " 高端零食 " 的标签打出去,留任有助于稳定团队和渠道。而对杨红春而言,失去控股权但能保住职业经理人位置,至少能避免企业彻底偏离自己的经营思路。
但现实很骨感。新董事会改组方案显示,7 名非独董中长江国贸提名 4 名,3 名独董中提名 2 名,原股东只剩 1 个非独董和 1 个独董席位。这意味着,从战略决策到日常经营,武汉国资都将拥有绝对话语权。杨红春虽然留任,却处处受制约。
340 亿跌剩 54 亿
身零食巨头为何急寻 " 靠山 "?
良品铺子的控制权之争,本质上是 " 穷则思变 " 的无奈。
2020 年上市时,它头顶 " 高端零食第一股 " 光环,市值一度冲到 340 亿元。但如今,股价只剩 13.48 元,市值 54.05 亿元,蒸发超 84%。
业绩更是惨不忍睹。2024 年净亏损 4610 万元,2025 年上半年预计亏损 7500 万至 1.05 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超 1 亿元。
压垮它的,是零食行业的 " 价格血战 "。
以 " 零食很忙 " 和 " 赵一鸣 " 为代表的折扣零食店,用 " 低价走量 " 模式疯狂扩张。二者合并成的 " 鸣鸣很忙 ",2024 年 GMV 达 555 亿元,门店 1.44 万家,是良品铺子的 5.7 倍。更讽刺的是,良品铺子曾持有赵一鸣 3% 股权,却在合并前 22 天匆匆卖掉,错失了翻盘机会。
为了应对冲击,良品铺子 2023 年启动 17 年来最大规模降价,300 款产品平均降价 22%,最高降 45%,但依然挡不住营收下滑—— 2023 年营收 80.46 亿元,同比降 14.76%。
在休闲零食行业整合提速的当下,武汉国资入主被视作良品铺子突围的重要举措。
此时引入国资,既是 " 找钱 " 也是 " 找资源 "。长江国贸承诺的 " 供应链 + 渠道 " 支持,正是良品铺子对抗折扣零食店的关键。 中国食品 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引入地方国资将助其实现从 " 产品竞争 " 到 " 供应链生态竞争 " 的升级,既突破企业发展瓶颈,也推动行业走出内卷、迈向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长江国贸的供应链网络与武汉金控的金融资源,有望破解良品铺子在原料溯源、成本控制上的难题。北京艾文智略首席投资官曹辙也指出,这种 " 产业 + 资本 " 的协同模式,顺应了食品企业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全价值链竞争的趋势。
行业竞争未减,良品铺子能否借国资之力转型 " 品质食品运营商 ",仍有待观察。
良品铺子的兴衰轨迹,是一部典型的中国消费品企业兴衰史:从不起眼的街头小店成长为上市公司,从行业内的标杆典范面临如今的艰难转型。今日资本的几番进退步,展现了资本市场的冷酷与理性;而武汉国资的强势入局,则让地方国资参与产业整合的新动向愈发清晰。
正如良品铺子公告中所强调的,这 " 不是一次简单的股权交易 "。可能是从价格战到供应链生态竞争的转折;对企业,却是生死攸关的一搏。
无论最终结局如何,良品铺子这近 20 年的发展历程,都为中国消费品行业留下了值得深思的宝贵启示。
来源:综合每日经济新闻、宽窄财经等媒体报道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