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3 日 6 时,河北康保县康巴诺尔湖东侧小路。
这个早晨路上的人明显比往常要多。" 今天是今年最后一天(给遗鸥)喂食了 "。一老爷子说,他是负责喂食的志愿者。在他身后,300 多个馒头装满了小三轮车的车厢。围栏的栅栏门打开了,人们簇拥着进入湿地,他们都想近距离地和这片湿地上的 " 小精灵 " 亲密接触。
这些 " 小精灵 " 就是遗鸥。而康保县,正是全球遗鸥最大繁殖地。
这里成为了 " 中国遗鸥之乡 "
(图说:康保县康巴诺尔湖上的遗鸥)
拉起的警戒线内,环保志愿者们把馒头掰开揉碎,洒在湖边的草地上,不一会儿就迎来了大批的遗鸥。" 现在的遗鸥数量要少一点,早一个月来会看到更多。" 志愿者杨德森说。作为当地资深的鸟类摄影师,遗鸥一直是他的重点拍摄对象。
遗鸥,寓意为 " 被人类遗忘之鸥 ",全球数量约 2 万只,属于世界珍稀濒危鸟类之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称为鸟类中的 " 大熊猫 "。但在河北省康保县,就有 9000 多只。
(图说:志愿者在为遗鸥投放食物)
但这 " 鸟中大熊猫 " 是如何与康保结缘的呢?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鸟类专家在内蒙古发现了遗鸥巢群,就此揭开这一珍稀鸟类的神秘面纱。21 世纪初,因气候变迁等多种原因,内蒙古鄂尔多斯桃力庙——阿拉善海子、陕西红碱淖等地的遗鸥栖息地受到破坏,越来越多的遗鸥转移到了康保县。
2014 年,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洪剑明在康巴诺尔湿地考察时,发现了遗鸥的较大种群,约 3000 只左右。随后,在康保县委、县政府、自然资源局、遗鸥保护协会、科研机构、民间爱鸟人士等共同努力下,康巴诺尔湿地遗鸥数量逐年增加,今年的遗鸥数量年达到 9000 多只。依托周边湖淖的食物资源和对湖心岛的生态修复,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的遗鸥繁殖地。2017 年,康保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 " 中国遗鸥之乡 "。
生态修复让康巴诺尔成为鸟类栖息的天堂
(图说:游客在康巴诺尔湖观鸟台前打卡)
盛夏的康巴诺尔湖,碧水荡漾,景色宜人。蓝天白云下,一群群遗鸥游曳其中,时不时飞起落下,悠闲自得。在湖边的观鸟平台上,慕名而来的游客,或用手机拍照,或用望远镜观察,构成一幅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
在生态治理前,康巴诺尔湖并非如此。2012 年始,康保县开始对康巴诺尔湿地进行淖泊治理、生态修复。2014 年康保县邀请专家对湿地进行详细规划,并围绕遗鸥保护,在湿地进行规划建设。
(图说:康巴诺尔湖里的遗鸥)
随后又在湖边建起 10 公里长的保护围栏;在湖东侧建起污水处理厂,将县城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湖中;构筑东大岛,增加遗鸥繁殖地;高标准建设森林公园;相继拆除湖西岸工厂、冷库、养殖场;湖北岸住户全部拆迁;2019 年,挖开东半岛,建设聚鸥岛,使东大岛与东岸隔开了有效安全距离,以利遗鸥上岛繁殖;建成 " 遗鸥 " 宣教中心、景区大门、停车场、观鸟亭、木栈道及南海生态公园区。
湿地管理处从 2018 年开始,又多次在冬季拉砂垫岛,让遗鸥繁殖岛处于理想高度。2018 年以来,在湿地北岸和西岸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建设了滨湖路、滨湖公园、滨湖广场及两处观鸟台,使湖边环境更美,成为市民又一处休闲场所。
2025 年 5 月,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被授予河北省首批 " 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现在的康巴诺尔湖已成为了各种鸟类栖息、繁殖的新天堂。
多方呵护助遗鸥健康成长
(图说:志愿者在为游客介绍康保县的野生鸟类情况)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康巴诺尔湖的遗鸥越来越多。遗鸥数量的逐年增多,离不开当地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康保县康保县遗鸥保护协会。
2018 年,经过两年的筹备和整合,在麻喜荣、武玉章、杨德森、边振文、张海军等志愿者努力下,康保县遗鸥保护协会正式注册成立,队伍逐年壮大。协会通过政府支持以及与媒体的合作,广泛发动群众,让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让群众都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上来。经过长期努力,逐渐形成 " 政府 + 协会 + 媒体 + 公众 " 全民参与的以遗鸥为代表的野生动物保护 " 康保模式 "。
每年 3 月底或 4 月初遗鸥迁来湿地时,常常有遗鸥因为食物缺乏死亡。于是,协会与动物专家沟通后,及时补给黄粉虫和馒头喂食,并联系爱心企业开展遗鸥救助和保护工作。
(图说:麻喜荣夫妇为受伤遗鸥做手术)
由于康保属坝上高原,多风,遗鸥外出觅食时常有碰撞电线而翅膀受伤的。本身就是外科医生的康保县遗鸥保护协会会长麻喜荣专门设立了救助站,长期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救治工作,免费给受伤遗鸥进行救治。许多遗鸥经过科学救助、精心喂养后重返蓝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