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保险公司都在推新产品,且收益比例调低。
原因是,7 月 25 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了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 1.99%。这个研究值,正是监管部门用来指导保险产品利率上限的一个参考标准。
过去一年,普通型产品的利率上限一直是 2.5%。这一次,研究值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低于 2.5%,达到触发条件,因此,保险公司纷纷随之调降,保险产品进入新阶段。
新的变化,也不是要一降了之,而是设置了一条会随市场变化而调整的路线。如果将来投资回报变好,保险产品的利率也有可能跟着调高。
这次变化,像一道防护墙,在利率波动的背景下,为保险公司稳住经营阵脚,也让客户对未来的信心更有底。
财经观察站 作者:白鹿
系上一条 " 风险隔离带 "
在调降之前,保险产品的定价方式相对固化,往往滞后于市场变化。尤其在利率走低周期中,部分产品仍维持较高预定利率,实际收益难以覆盖成本,形成潜在利差风险。久而久之,不只侵蚀保险公司的经营利润,也在客户端累积了 " 刚兑 " 预期。
如今,动态调整机制以研究值为核心基准,打破了这一固化结构。而通过建立与市场利率联动的预定利率上下限调整通道,将风险管理的关口前移,则可以在利率偏离现实时第一时间修正产品定价。
进而,帮助险企 " 踩点 " 释放压力、稳住负债成本,也为客户回归理性选择提供机制保障。这种制度化调整之路,可谓是行业避免重蹈虚高承诺、兑付困难旧路的重要防线。
中国保险业协会于 7 月 25 日公布最新研究值 1.99%。而过去一年,普通型产品的利率上限一直是 2.5%,这个数值则是在 2024 年 9 月正式生效的,由监管设定的 " 封顶价 "。
不过,监管也已设下规则,当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 2 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 25 个基点及以上时,要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 2 个月内平稳做好新老产品切换工作。
由于当前的 2.5% 预定利率已连续两个季度分别高出研究值,所以,明确触发了下调机制。
面对触发机制,行业迅速响应,国寿、平安、太保等几家头部险企率先落地调整,也是在向市场释放信号,在不可逆的低利率周期中,压降刚性兑付预期,已成为共同的 " 风险隔离带 "。
图源:中国平安人寿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监管在系统风险可控维度上给行业设下的一道 " 安全阈 ",预定利率的动态调整机制,本质上是一套内嵌风险对冲功能的负债端保护机制。
既为险企管住负债端风险预期提供制度支撑,也为未来市场回暖时预留了审慎上调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调降不是一次向下的收缩动作,而是一次向内的稳固动作,是对利差泡沫的主动释压,更是对防范利差错配风险的防护措施。
这轮利率压降,是动态机制正式 " 踩线启动 "。它不是单向下调,一旦未来市场回暖、研究值连续两个季度高于上限 25BP,同样也会触发 " 上浮 "。
换句话说,这套机制就像保险行业的自动变速箱,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能上能下,既踩得住刹车,也留得出加速道。
稳固信任,比利率更重要
预定利率从 2.5% 下调至 2.0%,乍看只是一个微调参数,实则是对人身险市场撬动产品体系全面调整的核心变量。
本轮调整的深意,在于促进行业从利差依赖型定价,走向以客户长期利益为核心的服务转型。客户不再只看预期回报,而是更关注企业的资产管理与服务兑现能力。只有转化这种信任,才能构筑真正的增长护城河。
过去几年,人身险一直靠 2.5%、2.0%、1.5% 这套利率组合撑起一条相对稳定的利差通道。对保险公司来说,定价有模型可套;对客户来说,也还能找到一份写在合同里的保底回报。
而全面调整产品定价与结构的过程,则是一次服务导向的重构实践。过去是给一个看得见的利率承诺,现在则是用灵活的设计、真实的场景、持续的服务,去回应客户的长期利益预期。
随着预定利率从 2.5% 下调至 2.0%,人身险产品的 " 老定价 " 正在被整体刷新。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是那些时间跨度长、对利率极其敏感的产品类型。
此次预定利率下调,重疾险因保障期长、对利率敏感,保费实质上浮,险企需出台对应策略维持吸引力;增额寿险 " 合同写死 " 的现金增长路径在低利率下被削弱,客户预期收紧,同样需依靠险企灵活应对以增强配置意愿。
年金险则需与健康、养老场景深度绑定以稳住需求;万能险则在保底利率降至 1.0% 的信号下,需险企以投资与服务能力赢得客户长期信任。
这一轮集中调降,不只刷新了产品价格体系,更加速了保险行业从利差驱动向长期能力比拼的转型过程。
预定利率的下调,不只是精算参数动了,更是行业主动拆老路、立新盘的信号,标志着保险向资产服务一体化时代转变。谁能率先完成切换,谁就有机会抢占下一个增长周期的主动权。
真正能扛住利率周期起起落落的,不是一张写死的利率表,而是客户对这家保险公司能不能稳健经营、兑现服务、穿越波动的那份长期信任。利率可以上上下下,但信任一旦动摇,就很难再稳住。
不是终点,是起点
过去很多年,人身险靠的是 " 利差驱动 " 的老路子。只要预定利率比市场稍高一点,就能吸到大量保费资金,前端低成本吸储、后端靠稳健投资吃利差,利润自然就滚出来了。
那时候,高利率是吸金 " 法宝 ",也是信心保证。可现在,老套路失灵了。
资产端回报一路下滑,债券收益不稳、投资压力上升;负债端定价也被动态机制锁死,利率上不去,客户也越来越不买账。前后都在被压,保险公司再想靠利差过日子,已经走不通了。
在这场双向挤压下,行业开始重构增长引擎。谁的投资能力强、服务兑现力稳、客户黏性高,谁才有可能在下一个周期走得更长远。
所以现在,不少保险公司开始重新 " 做题 ",其中最重要的一道题就是,分红险能不能成为重建增长的新路径?
相比刚性兑付的产品,分红险讲的是真实经营结果。赚多分多,赚少分少,客户收益不再靠画饼,而是真正跟公司经营状况绑定在一起。
对客户来说,这是从 " 保底 " 到 " 共赢 " 的转变;对保险公司来说,则是从卖产品到拼经营的升级。
分红险不再只是一个产品门类,而是一种长期关系机制。保险公司需要让客户愿意信任、跟着走、继续加码。
老一套靠利差拉动、靠利率承诺成交的打法,已经留不住客户。想让客户买得安心、留得长久,靠的只能是两个字——信任。
分红险的浮动机制为信任重建提供了制度起点,但真正让客户留下来的,还得靠每天用得上的服务体系。保险的价值,正在从收益模型走向服务体验闭环。
越来越多保险公司意识到,真正有说服力的,不是能给客户多高的预期收益,而是能不能把服务做到 " 最后一公里 "。
养老社区、健康管理、财富顾问、数字平台……,过去看起来像附加值的东西,正在变成保险公司的新战场。
保险公司要有陪用户 10 年、20 年,甚至一辈子的 " 长期主义 " 理念和行动。
而客户愿不愿意长期跟一家保险公司走,便不取决于讲得多好,而取决于做得有多稳。
所以今天的保险,早就不是一纸合同的游戏。它是从保障开始、靠服务留人、最终靠信任拉长生命周期的系统工程。
而这一切的核心,其实就是一句话,即,在利率波动成为常态的时代,真正穿越周期的,不是高收益承诺,而是客户愿意相信、留在保险公司身边的那份信任。
谁能先完成这场从产品到服务模式的转身,谁就能提前进入下一个周期的增长起跑线。这不仅是行业的集体考题,更是每一家保险公司面前最现实的考卷。
所以,今天看到的 " 降利率 ",本质不是抽掉想象力,而是在清掉泡沫后,重新铺一条稳得住、走得远的长期赛道。
从比利率到比能力,从卖确定性到交付信任感,这才是保险行业真正的换代时刻。
结语
这轮利率下调,不是一次短期调价促销,而是动态机制正式启动的实战。
规则已经定下,未来一旦市场回暖、研究值走高,同样也会触发 " 上浮 " 机制。该降就降、该升就升,一切有据可循、有度可守。
它的意义不在涨跌,而在于划出一条行业底线,利率不是工具包,而是风险管理的方向盘。谁能顺势重构,谁才能跑得更稳。
所以,别再只盯着利率怎么变,更要看谁在变化中站稳脚。真正的长期主义,不是等利好出现,而是在利空落地时,依然能稳住阵脚、穿过周期。
这轮调整不是终点,而是人身险新一轮行业治理与信任重建的起点。现在拼的,不是表格里的预期收益,而是客户愿不愿意在这家公司身上,托付自己的长期未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