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一和她的朋友们 08-05
夹在中美之间:硅谷华人的文化归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小一和她的朋友们 (ID:leafwt11),作者:王小一,头图来自:AI 生成

作为一个在异国他乡生活了十几年的第一代移民,我好像从来不曾有机会真正的去审视和理解,移民和少数族裔这个身份,给我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最近在学多文化咨询的课程,第一次全面地阅读到亚裔美国人的文化特征,给我很大的触动,引起了很多反思。

一、硅谷的华人和隐形文化认同

硅谷这个地方的华人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亚裔群体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即模范少数族裔(model minority)。以我所在的社会阶层而言,都是高教育水平,高认知以及高能力的人群——国内 top 高校的顶尖人群。他们遵纪守法,高收入,不热衷政治,默默接受系统性的差异对待并自力更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对教育的推崇,开辟在异土的生活空间,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母国的生活方式。

他们在英文职场中自如表达,却仍以中文为家庭语言;日常饮食、社交圈层、教育理念,甚至信息获取途径,也都延续着中国模式。

硅谷或许是全美对华人最 " 友好 " 的城市之一:中超亚超齐全,中餐馆多样,各类中文补习班、服务业应有尽有——你可以在这里复制出一个模拟版的中国生活。但越是便利,也越昭示着这些选择背后的文化执念。

这种文化保留,并不仅仅是生活习惯的延续,而是内在认同的表达。它表明了: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以及我们如何定义 " 过好生活 " ——这就是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回答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从 " 我是个怎样的人 " 这个层面去思考问题,却忽略了其中很多选择和倾向,其实源于文化与代际的共性经验。

事实上,自我认同——我们对 " 我是谁 " 的认识,并非先天固定,也不完全是外部灌输的结果,而是在与环境的持续互动中逐步形成的。许多我们以为是 " 自己的选择 ",其实都深受长期社会化影响的塑形。

这些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原生家庭带来的情感体验与关系模式;中间层是文化环境中灌输的集体信念与社会规范;最顶层是人类共通的局限,比如对控制的执念、对评价的敏感、对确定性的渴望。

而所谓自由,正是一层一层地识别并超越这些束缚的过程——从个体经验到文化背景,再到人性根基。唯有看见这些隐秘的影响,我们才能真正拥有选择与成为自己的能力。

二、中国人的文化脚本

中国人的文化特性包括,对父权制和家长制的尊崇,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纪律和权威,对情感的普遍压抑和回避,精神压力往往通过身体痛苦来呈现,还有对成就和效率的普遍推崇等等。

这里面每个因素都牵涉广泛,只举几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孩子的成就被视为整个家庭的荣誉,而非个人意志的体现。因此孩子往往获得了超出必要的资源倾斜以及过度的控制,造就了密集母职和鸡娃风潮。

其次,在中国这样一个父权与集体主义深植的文化中,女性在社会层面难以获得正式的话语与权力空间。于是,家庭成为她们唯一可以实践权力的主场。控制丈夫、掌控子女教育,不只是个体性格的偏差,更是一种结构性压迫下的权力代偿。这种 " 以爱为名 " 的家庭控制更隐蔽、更常态,也更难被识别与松动。" 妻管严 ",密集母职文化都与此相关。

最终,整个社会也卷入了一种追求效率到焦虑泛滥的内卷风潮:强调牺牲与责任,压抑个体欲望,以 " 拼尽全力 " 为荣,却往往忽视了幸福、意义和心理健康这些更根本的指标。

心理学正在成为一种文化风潮,这并不是偶然,而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暖饱思淫欲,富足起来的人群才会开始关注基本生存条件之外的东西,思考如何活得更好。但整个心理学都是建立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基础之上的,这就是心理咨询在进入中国社会时水土不服之处,这也是心理学上面专门开辟出多文化咨询的背景原因。

比如,一个美国咨询师在面对中国来访的时候,如果 ta 不能具有多文化咨询的能力,会不能理解为什么捍卫自己的权利,对抗家长的压力,让来访有强烈的抗拒。这是一个个人主义背景下的天然选择,但对于家长制和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是需要有意识去处理的障碍。

三、80、90 后一代的 " 准移民式 " 成长

80 – 90 后这一代人,如今已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孩子们的父母。我们成长于一个剧烈开放与快速变化的年代,一边唱着 " 为人民立功劳 " 的红歌长大,一边沉迷港台音乐、港剧、美剧、日韩剧与动漫,私下追逐另一种世界。我们是夹缝中的一代,左手是熟悉的集体主义家庭,右手是崭新的个人主义文化。

这种双重浸润下的成长经验,使我们与父辈之间的冲突,某种程度上模拟了移民状态。母国(传统)文化与 " 移民国 " 主流(外来)文化的碰撞,成为代际张力的根源。他们代表着一个熟悉却封闭的世界,而我们则被更广阔却陌生的文化吸引,追求表达、边界与自主,但又常常内疚、撕裂。

类似的冲突,也出现在亚裔移民二代的成长中。他们常面临来自家庭的高期待与内在自主需求之间的张力——学业、职业、婚恋、人生规划,乃至情绪表达和亲密关系的方式,都成了交锋的场域。

如果能把这些代际冲突放进更大的文化结构中去理解,便能获得一种深刻的力量感。我们会明白,这不是 " 我 " 的问题,而是 " 我们这一代 " 的共振。

当我们说出 " 我因父母的控制而痛苦 ",再进一步说出 " 因为他们来自一个不讲边界的集体主义文化 ",我们就不再只是情绪的承受者,而是能开始设定规则的主体。

解释是一种权力。它让我们站起来,从情绪的泥淖中抽身,获得距离,也获得自由。因为无法命名的东西,才会持续控制我们;而一旦被命名,意识之光就能照亮黑暗,引导我们前进。

四、自我认同建构

自我认同的建立,是青春期最重要的心理任务。它不仅是人格的基石,也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生的质量。但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更像一个持续演进的结构——既有初始搭建,也有后续的吸收与调整机制。每一次环境变动、人际冲突、文化转场,都会促使它重新修正、重组。若无法适应这些冲击,个体便容易失去灵活性,错过与 " 新可能性 " 的连接。

曾经我对 ABC 的成长有过深切的担忧:他们在自我认同最关键的青春期,恰逢文化冲突与归属缺失的双重夹击。如今我逐渐意识到,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必须面对选择,必须厘清: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他人灌输的。他们更早站在了自主的门槛上。

这一点,在我儿子小北身上已有显现。他十岁,接受美国基础教育五年,已逐步建立起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中文使用场景越来越少、偏好美式饮食、看国际比赛时以 " 我们美国 " 代入。我曾因他拒绝学中文而感到沮丧,但现在渐渐理解:这正是文化认同形成的自然阶段。他需要先在美国文化中获得稳定,才有余力去判断、比较,最终形成自己的立场。

真正稳固的自我感,并不源于一次选择,而是来自长期、有意识的努力。比如," 我是一个通过写作观察世界的人 " 这一认同,并非青春期即成,而是在绕过许多岔路后,才逐渐清晰。所幸更成熟的心智,让我能更好地理解这个形成过程。

对任何人,尤其是青少年而言,能找到真正热爱的方向,并愿意长期投入,是一种理想状态。只有通过持续努力,选择才会扎实,足以承载起整个自我认同的重量,成为人生洪流中的锚点。而这种 " 持续性 ",也是一种天然的筛选机制,帮我们剔除那些不够真实、不够彻底的路径。

选择的能力,来自于真实的自我感。

一个人若从小被赋予真正的自主权——知道自己的人生由自己选择、自己承担,也就具备了修正与坚持的内在力量,由此发展出真实而坚定的自我感。

有了这样的基础,孩子在面对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冲突时,才不会被裹挟,而是有能力判断、选择。ABC 们也因此能更早意识到:外界的一切,包括父母灌输的价值观,其实都是 " 可供选择的资源 ",而非必须接受的桎梏。

五、多文化适应和人格整合

在迈向多文化整合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警惕一种常见却隐性的陷阱——文化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也就是认为某种文化具有绝对的优越性。与之相对的恰好是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即认为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的文化都是因地制宜的产物,存在即合理。

大部分移民会被困在被移民国主流文化同化的状态里,也就是认为移民国文化更优越。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移民本身的定义就是因为某种原因背井离乡,寻找更好的生活,这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放弃和背叛。

以我为例,我曾长期无意识地认为,美国人强调规则,比如排队、按章办事,是一种更 " 高级 " 的社会秩序。但从多文化视角来看,中国社会对秩序的弹性,并非低劣,而是根植于历史结构的人情逻辑。它在特定社会形态中良好运作,只是优劣并存——规则的好处是清晰明确,代价是僵硬与疏离;人情的优势是灵活通融,代价则是模糊和不确定。

这也体现在不同阶层的中国社会亚群体当中,县城婆罗门在人情社会当中如鱼得水,而一线城市的人际生态却在这种更加混杂着外来特征的环境中,变得两难——人与人的距离拉开了,但办事需要找关系的痛苦仍然存在。

文化中心主义的危险在于,它让人不自觉地将特定文化的偏好当作普遍真理,进而贬低、排斥其他文化经验的合理性。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压缩了我们理解世界的维度,也限制了个体的选择空间,使人难以真正做到自主、灵活地应对差异。

事实上,这种倾向不仅存在于文化层面,在个人认知层面也同样常见——将自己的价值判断视为绝对正确,这正是一种 " 个人中心主义 " 的表现。它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在选择,实则陷入了认知茧房。也因此,保持开放,保持好奇,是一种明智的人生态度。

根据 Berry 的文化适应模型,少数族裔在面对主流文化与母文化时,会发展出四种应对策略:同化、分离、边缘化与双文化适应(biculturalism)。其中,双文化适应被视为心理健康水平最高的一种方式。

所谓多文化适应,并非表层的语言切换或行为模仿,而是一种深层的调和能力:能在不同文化之间穿梭自如,却不失自我。它不是 " 成为别人 ",而是 " 扩展自己 "。这种能力常被认为与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关,但这并不一定是因果关系,更可能是:具有更健康人格结构的人,更有可能做到多文化适应。

现实生活中,多文化适应不是一纸 " 身份声明 ",而是一种需要不断练习的能力。它可能体现在一次家庭冲突中,能否察觉背后的(性别 / 代际)文化差异;体现在一次职业选择中,如何在主流规范与内在兴趣之间取得平衡;也体现在面对父母的催婚催育时,如何坚持自己的步调,又不失对文化语境的理解与尊重。

从更深的意义上说,这种调和能力甚至可以超越文化的层面。它不只是文化之间的协调,更是一种在多元观念中维持自我、开放吸收、重新整合的能力——这正是人格的核心力量所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中超 ai 中国人 职场 美国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