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隆山降水量达 195 毫米!S104 线 K49+750-K54 兴隆山段道路冲毁,交通阻断,K23+040 至 K49+750 段道路损毁情况无法巡查。"8 月 7 日,省兰州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的电话铃声刺破大雨,监控画面里,泥浆裹挟着碎石、断木翻涌而下,原本平整的路面已被撕开数米宽的豁口,湍急的洪水正冲刷着仅剩的路基。
" 启动Ⅰ级应急响应!突击队集合!" 中心主任严江林作出指示,并分别带队前往受灾路段开展指导工作。
榆中段最先做出反应,在管养的 G312 线、S104 线派出精锐力量开展防汛保畅作业,高养所、兰州段分别携带照明设备等机械入场。
应急中心 40 余名抢险队员披着雨衣冲出单位,20 余台套抢险设备的引擎同时轰鸣。挖掘机的铲斗擦着雨幕扬起,装载机的大灯来回闪烁,车载无人机在车顶盘旋待发。
车队抵达马坡乡边缘。这里的雨还在下,洪水过后的现场触目惊心,原本的柏油路面被泥沙碎石覆盖;几棵碗口粗的树横在路中,树根还在滴着浑水;更危险的是,右侧山体仍有碎石不断滚落,左侧河道里的洪水裹挟着泥沙,正 " 哗哗 " 地啃噬着路基边缘。
省交通运输厅方案定下,抢险队员们立刻行动。高强度、长时间的劳作,让一双双原本粗糙的手掌更是伤痕累累。可没有人停下。清淤搬石、铺设波纹管、加固边坡 …… 每一个动作都伴随着掌心的刺痛,却也是他们一寸寸夺回道路的见证。
" 这点疼算啥,路通了,值!" 队员们摊开缠着纱布的手掌,憨厚地笑了,那层层叠叠的茧子和新鲜的血痕,是责任最直观的烙印。
水毁现场泥泞不堪,乱石嶙峋。队员们穿着厚重的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冰冷的泥水里跋涉,在尖锐的碎石上踩踏,在松软的边坡上攀爬。连续几十个小时的浸泡、摩擦、挤压,让许多队员的脚底磨出了血泡。雨水、汗水浸透鞋袜,每一步都像踩在针毡上。然而,巡查灾情、指挥机械、搬运物资 …… 哪里需要,他们的脚步就丈量到哪里。脚底的血泡被踩破,渗出,又在行走中结痂,每一步蹒跚却坚定的足迹,都深深印在了这条正在复苏的道路上。
救援现场,洪水仍在奔涌,脚下泥泞湿滑。面对惊慌失措的被困群众,抢险队员们或背负,或搀扶,或利用设备转移,在洪水中为被困群众架起了一条条生命通道。装载机、挖掘机的铲斗挖斗成为临时的生命方舟,将行动不便的被困人员安全转移;队员们坚实的臂膀成为最坚实的依靠,搀扶着被困群众在激流险滩中稳步前行。
经过抢险队员奋不顾身的营救,十余名被困群众与工作人员全部被成功转移至安全地带。脱离险境的群众得到了初步的妥善安置和照料。抢险队第一时间协调当地乡政府、医疗等救援力量,为获救群众提供保暖衣物、热水、食物和必要的医疗检查,确保他们身体无虞、情绪稳定。惊魂未定的获救群众紧紧握住抢险队员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72 小时不眠不休,省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共出动机械车辆 180 台次,应急人员 652 人次,清理塌方 109 立方米、泥石流 35662 立方米 ……
" 最后一个断点!加把劲!" 此时,多台大型挖掘机、装载机在山间排开,铺设兴隆临时 2 号桥,机械的轰鸣声、铁锹与石块的碰撞声、队员们的呐喊声,在山谷里交织成最动人的交响乐。
10 日中午,随着最后一车碎石被平整到位,省道 104 线全线贯通。此时,阳光终于穿透云层,洒在橙红色的抢险服上,也洒在这条用汗水和担当筑起的道路上。截至 10 日晚间,本次山洪灾害中受损的 51 条国省干线及农村道路已全部抢通。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怡璇
来源:兰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