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一场集结了 OpenAI、AMD、微软等科技巨头的听证会上,围绕 " 赢得人工智能竞赛 " 等话题,这些 AI 高管们明显有些坐不住了。OpenAI CEO 山姆 · 奥特曼、微软总裁布拉德 · 史密斯等在会上集体泼冷水,认为美国相对中国的领先优势并没有那么大了。
这些大佬态度转向背后,原因就是中国正通过模型密集迭代、加速丰富落地场景,构建起开放的应用生态等策略加速逼近。今年以来,以 DeepSeek、百度为代表的中国大模型频频受到海内外关注,便是中国 AI 强势崛起的一个印证。
被中国 AI 的快速发展 " 刺激 " 到后,巨头们随之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大手笔搞基建。OpenAI、甲骨文和软银推出了投资额高达 5000 亿美元的 " 星门计划 ",目标建数十个超大规模 AI 计算集群。然而,AI 基础设施建设又非一日之功。
越来越多的 AI 头部玩家已经意识到下一轮全球 AI 竞争的焦点将围绕长期、全栈的硬实力布局和深入场景做大生态展开。家底儿厚是基础,而大模型到场景里能长出来「涌现」规模的 AI 应用,一定是建立在生态繁荣的基础上。
应用驱动是中国的特色方法。在这两个维度上,中国 AI 头部玩家百度,已经凭借十几年 AI 投入和 AI 应用实践提供了一个中国样本。
8 月 12 日,百度 AI DAY 上,来自 AI 游戏、具身智能、空间智能等创新行业的多家 AI 创业公司,现场讲述了与百度协同共建 AI 应用的故事,或许可从中窥见百度 AI 生态的一隅。
据现场一些创业者讲述,最吸引他们的,是百度为 AI 创企提供的「全家桶」式的 AI 解决方案,涵盖底层算力、模型、应用开发平台、工具链等,能够一站式地满足他们在不同阶段、各个业务场景里使用、用好大模型和开发 AI 应用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有了大公司助力,跑通商业化路径能更快一些。
中小创业公司往往基础能力难兼顾全面,自己做大模型的成本高昂,精力也有限。他们的优势是有丰富的行业数据,理解行业的门道,这些产业数据金矿正是模型厂商持续迭代模型能力所需的关键燃料和反馈。对于创企来说,借助平台的力量,然后聚焦在某一领域的行业数据上,这是带来价值增益最快的办法。
图源:百度 AI DAY 现场
来到现场的述信科技是一家聚焦为消费行业做数字化转型的公司,它在某知名服装品牌项目中采用了百度的大模型全栈产品,应用图生视频、大模型选品等技术,成功帮助这家服装品牌实现了从选品、营销到供应链的全链路改造,让传统的服装行业也完成了智能化跃迁。
还有一些创业者表示,百度给予的创业奖金、资源支持等对他们来说也是成长加速器。AI DAY 现场,百度联合投资机构、政府机构发起了 "AI 创投加速计划 ",为入选创企提供亿级算力补贴、融资通道等支持。据披露,该计划过去一年已助力 20 家企业完成了亿元融资。
此前 IDC 围绕 AI 生态的相关调研得出过一个结论,AI 时代,绝大多数企业需要加入平台,借助平台的优势壮大自身。
而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要离场景更近,要有生态思维。上一代 AI 公司因过于看重技术而一直找不到场景突破,很少有走到商业化分水岭的。我们能看到,在进入这波 AI 大模型催生的创业潮中,很多创业者们正以史为鉴,更加注重场景落地,以应用思维重构商业逻辑。
AI 商业化到底怎么走?相信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个答案。最佳的方式是做生态,到千行百业的场景里去,大的平台与在产业里深耕的公司,与创业公司等 AI 新势力一起,创造一个更加广泛、繁荣的 AI 应用生态。
这也是百度在 AI 时代的关键策略之一:通过自身技术能力,和「大家」一起,实现更广泛的生态繁荣。
AI 竞争不是闪电战,而是持久战,既然是持久战,就要从战略上挖掘纵深,下探垂直领域的极致 " 深度 ",才是 AI 企业真正的护城河。
大模型的核心价值在于应用,而价值验证的土壤则在于场景。
对不少企业而言,不是不想拥抱 AI,而是成本和技术的门槛将它们拦在外面。
该怎么将门槛打下来?
百度的解法是,持续将自身全栈的解决方案提升效果和降低成本,赋能企业、开发者和个人开发更多超级有用、更普惠的 AI 应用,打造从百度的超级有用到行业的 " 超级有用 "。
百度实现了芯片 - 框架 - 模型 - 应用四层技术栈的全栈自研,从昆仑芯,到飞桨深度学习框架,再到文心大模型,各个层面都有领先业界的关键自研技术,可以实现端到端优化,大幅提升效率。
不久前,百度成功点亮了国内首个全自研的 3 万卡集群,可同时承载多个满血版 DeepSeek 等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全量训练,可以支持 1000 个客户同时做百亿参数的大模型精调,同时降低单位算力成本。
这套依托自研昆仑芯和百舸等构建的 AI 基础设施,已帮助很多企业实现了 " 多、快、好、省 "。
多模态通用大模型生数科技依托百舸高效、稳定、混合多芯的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 Vidu 大模型的上线和开放 API;做 3D 基础模型研发的初创企业 VAST 应用了百度智能云的大规模深度学习的高性能云原生 AI 计算平台,获得了全面集群运维、全生命周期任务管理与训推加速等技术支持。
另一个解法是,俯身进入更多、更细分的场景去。值得一提的是,百度智能云,其实一开始就是瞄准智能化布局的,是国内最早提出 "AI 云 " 战略的云厂商,很早便将各类 AI 方案应用到金融、政务、交通等产业,且已取得不错成果。相关报告显示,百度智能云曦灵数字人平台凭借技术领先、应用广泛等优势已领跑中国 AI 数字人市场。
而当整个云行业都在喊智能的时候,百度又进一步向上走,在泛行业智能的层面,往创新产业智能、产业 " 定制化 " 智能等更精细的维度上进一步精进,用 " 云智一体 " 的策略,抵达纵深产业,走近电商、游戏、可穿戴设备、具身智能等创新赛道。
可以看到,百度正在将这种在每个时代都能看到未来、并率先占据的 " 先发优势 " 转化成为持久优势。
公开信息显示,在 AI 大模型落地上,百度智能云已是超过 65% 央企的选择,千帆大模型平台已集成超 500 个产业级模型,服务超 40 万客户,帮客户精调了 4.8 万个模型、开发了超 100 万个应用。
随着 AI 落地进入第二场,企业和用户越来越关注为效果付费。在百度的技术、模型、基础设施、应用等赋能下,很多企业已尝到 AI 商业化的甜头。考试宝借助千帆平台使用文心大模型能力,生成千人千面的个性化考题,产品付费率增长超百分之百,营收增长超过 240%。
在本次 AI DAY 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鲜活的案例。
作为一家 AI 智能眼镜新势力厂商,李未可着眼于 AI 与眼镜的深度融合,希望做用户能真正用得上、戴得久的 AI 眼镜。据介绍,用上了百度智能云的多模态解决方案的 AI 音频眼镜和 AI 拍摄眼镜能够做到 AI 问答、AI 导游、边拍边讲、AI 随身记、128 种语言实时翻译等强大功能,炫酷的同时又很实用。
再比如主打 AI 游戏陪伴的 " 心影随形 ",借助百度开发出 AI 虚拟陪玩助手,创造了数十个动漫 AI 角色,当用户玩电子游戏时,可以与 AI 搭子进行对话,它可以识别并理解用户在屏幕上的操作,并为用户加油聊天。该产品已广泛获市场和投资人的认可,助力心影随形上榜 2024 全球 50 家最具潜力初创公司之一。
灵生科技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被百度 AI 赋能后,拥有了更聪明的具身大脑、运控小脑等,它们已在工业、服务等场景里开始执行各种任务。据悉,一季度,百度还与天工 Ultra 开发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达成了合作。
信号很清晰:AI 热潮越高,用户越冷静。无论是行业还是创企,他们不再被炫酷的演示打动,而是盯着一个问题:能不能落地,能不能商业闭环。
这不仅是案例,而是发展逻辑的转向:除了技术以外,大家开始关注场景价值。不是谁的模型参数最大声,而是谁能让客户愿意长期为效果买单。这背后,是新旧时代的分水岭:之前卷 AI,很多依赖一次性爆款和短跑冲刺,现在卷 AI,追求可持续的技术复利,和场景落地的长跑耐力。旧逻辑里,酷是目的。新逻辑,应用才是价值。
百度很早就预判到这一点,把 AI" 先发优势 ",打磨成可持续的 " 场景优势 ",把 AI 开放给行业、创企去用,帮他们打造实打实的增长引擎。
百度的全栈能力,不只是满足企业的当下需求,更是在铺设一条可持续的 " 技术平权之路 " ——通过开源模型、开发工具、飞桨生态等,把这种逻辑扩展到更多行业,让开发者、企业、普通人都能进入 AI 创新的主场。
6 月 30 日,百度宣布旗下文心大模型 4.5 系列的 10 款模型正式开源,可以说全球开发者都有了性能更强且免费的模型选择,可即刻实现创意想法落地。
年初已全面开放的普惠开发工具 " 秒哒平台 ",通过无代码,将开发的技术门槛降到了 " 一句话开发应用 " 的简易程度,让开发者与中小企业平等参与 AI 创新。李彦宏曾在谈到无代码时表示,秒哒(无代码)让每个人都具备程序员的能力,会说话就能做出应用,对于人类工作效率的提升怎么说都不为过。
不久前的 WAIC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基于百度多模态大模型能力打造的 " 罗永浩数字人 " 惊艳全场,数字人几乎完全复刻了罗永浩的声音、样貌和动作,罗永浩在微博感慨:" 说真的,这数字人效果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我和萧木两个数字人在那儿眉来眼去,讲着跟我一样风格的段子,有点恍惚。"
演示过后,很多企业都在问怎么开发自己的直播数字人,据百度透露,相关技术也会在不久后向公众开放,让更多的主播、商家体验到罗永浩的同款带货能力。
不久前,英伟达黄仁勋在一档播客节目中提到:" 人工智能将成为史上最伟大的技术平权器。"
黄仁勋的预测和去年李彦宏在 Create2024 百度 AI 开发者大会上说的 " 人人都可以成为开发者,人人都是创造者 " 的观点,几乎不谋而合。
谁能让 AI 技术从神坛走入人间,谁就能定义下一个十年,这已经成了头部玩家的共识。
很多 AI 大厂都在为此努力,比如谷歌在近期云 Next '25 大会上,发布了企业级的 AI 平台 Vertex AI,大大简化了企业部署 AI 的流程,阿里也是推出 "Ovis-U1" 开源模型赋能全球开发者。
从百度的做法看,它的 " 技术平权 " 意识似乎早在十多年前投入 AI 时就已具备,例如飞桨深度学习框架于 2016 年开源,如今已凝聚了 2185 万开发者。同时," 技术平权 " 也融入在了每一个 AI 应用产品的打造,以及 AI 全栈方案向外赋能的实践中。
李彦宏曾说,应用驱动是第一性原理,十多年来,百度对于 AI 产业的独家解法,就是在千行百业栽种有用的 " 应用 ",如今 AI 时代,这一理念进一步延伸,在千行百业打造「超级有用」的应用。
PC 时代,微软开放 Windows 系统 API,吸引全球开发者涌入,最终成就 PC 时代生态繁荣。
移动时代,Android 生态又碾压了 Windows Phone,这无不说明,开放、做大生态是应用成功的关键。
作为几次穿越周期,进入 AI 时代的佼佼者,百度握住当下与未来的解法是:既让应用无限向上生长,又持续向下夯实地基,持续 AI 创新。
百度搜索、百度文库、百度网盘等,现在都已经重构为 AI 功能强大的 AI 的应用,收获了规模庞大的用户,让 AI 切实变成生产力工具。在智能体应用方面,文心智能体平台已有 30 万家合作企业,将 AI 的技术红利延伸到了产业链的上下游。
AI 投入、技术创新是深刻在百度骨子里的基因。李彦宏曾在年初百度 25 周年全员信上写道,"25 年来,我们始终走在技术的最前沿,始终相信技术创新才是百度的核心竞争力 "。最新 AI 创新 " 成绩单 " 显示,百度在生成式 AI 和智能体专利方面位居中国首位,手握 2.7 万件全球 AI 专利的百度,已经连续七年蝉联中国 AI 专利申请量的冠军。
为什么要花那么大力气,构建从底层到顶层的完整技术链条?
从 AI 发展的规律看,AI 技术栈「全栈」布局的厉害之处,就是能打通 AI 基础设施、框架、云服务、大模型、应用、生态等之间的链路,可以使得 AI 的服务效果更好、成本更低、响应更快、和场景更适配,应用落地更顺畅。
比如谷歌在 I/O 大会上推出的 AI 眼镜 Project Astra,就是将 Gemini 模型、AR 显示、Google 服务生态深度融合,并通过终端产品,集中输出。
百度同样也具备全栈开发的 " 六边形战士 " 体质,比如眼下热门的自动驾驶赛道,萝卜快跑全球出行服务次数已超过 1100 万次,可以说跑在了全球的最前列。
说易行难,构建起从底层到顶层的完整技术链条,需要的是恒心和耐心。
从萝卜快跑无人车亮相中东,到文心快码累计成为 760 万开发者的 AI 编程搭子,再到文心一言成为 4.3 亿用户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紧密 AI 伙伴,这些现象级应用的背后,是百度长达十余年、耗资 1800 亿元的压强式投入。
当然,百度雄厚的技术蓄力目前也正兑现为现在技术普惠的果实," 人人成为开发者 " 的愿景不断地在具象化。
11 岁的小学生能借助文心智能体平台开发青春期心理解惑助手智能体;16 岁的高中生能用文心一言帮当老师的妈妈开发智能评语系统;B 站 up 主 "xuan_ 酱 " 借助文心快码的自动编程智能体 Zulu,做出看 AI 资讯应用,提高自己内容创作的效率,她感慨," 一个人可以顶一家公司的时代真的来了。"
应用为先,生态繁荣、技术平权,百度用实际行动诠释:真正的 AI 领先,始于对 " 人人皆可成为开发者 " 未来的远见与耕耘。
从赋能初创到普惠人人,百度在广袤的 AI 土壤上默默 " 播种 ",在产业里孕育 " 超级有用 ",支持普通人成为 " 超级个体 "。
赢得 AI 未来的真正意义,或许在于让技术从神坛走入人间,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这场变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
THE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