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小说《暮光之城》中,吸血鬼爱德华和人类女主伊莎贝拉相爱之后,诞生了半人半吸血鬼的女儿蕾妮斯梅 · 卡理 · 卡伦。小姑娘一出生就拥有强大的能力,具备吸血鬼和人类都不具备的特点。
虽然现实中并没有吸血鬼一族,但自然界里却真的存在很多强大的 " 混血儿 "。比如,中国的科学家团队最近就发现,土豆其实是番茄的后代!类似的 " 混血儿 " 还有很多,例如果蝇,例如人类……
" 种了番茄 " 怎么就 " 得了土豆 "?
作为风靡全球的美食之一,薯条和番茄酱可谓是 " 黄金搭配 "。但最近著名国际期刊《细胞》(Cell)上的一项研究证实,土豆和番茄之间的关系,远比薯条和番茄酱之间的更为亲密。
需要说明的是,土豆和马铃薯是同一物种的不同叫法,这里为了方便阅读,我们都用 " 土豆 " 这一说法。其实马铃薯是较为官方的称呼,因其外形与古代用的马铃类似而得名,最早的记录来自于清康熙年间福建《松溪县县志 · 食货》|Pixabay
事情还要追溯到大约 900 万年前的远古南美大陆上。那时候的番茄还只能叫做野番茄,结的果子甚至还没樱桃大。
土豆在当时则并不存在,只有一种叶子和现代土豆很像的杂草,姑且将它叫做类马铃薯(Etuberosum)吧。类马铃薯结不出 " 土豆 "——我们通常所见的土豆其实是植物的块茎,是生长在地下的匍匐茎经过膨大形成;原始的类马铃薯虽然也有能膨大的茎,但只稍微粗了点,不能形成块状结构。
类马铃薯和马铃薯的地上部分很相似,但前者的地下部分不会形成块茎|Yuxin Jia and Pei Wang
然而,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时刻,一株类马铃薯的花粉偶然间落到了一株野生番茄的花上,经过数十天的生长,这朵花成功结出一个果实——而其中孕育出的种子,在不久之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株土豆。
常言道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但这回怎么 " 种了番茄 " 却 " 得了土豆 " 呢?
在原始的类马铃薯和野生番茄结合之后,它们的后代分别从双亲中继承了一部分基因。其中,从野生番茄获得的 GI、SP6A、DRN 等基因,具有促进根茎生长和膨大的功能,因此后代长出了类马铃薯身上不存在的块茎,也就是我们所吃的土豆。如果我们从土豆的基因组中删除这三个基因中的任何一个,本来能长出块茎的土豆立马就变成了只会疯长的野草。
土豆从野生番茄和类马铃薯分别继承了部分基因,这些基因最终导致了它能形成块茎,并进一步变成人类的重要食物|参考文献 [ 1 ]
当时,土豆结出的块茎并不大,但块茎中存储的淀粉等营养物质,足够让它们在植物间竞争资源和空间时获得巨大的生存优势。凭借这一优势,新物种在南美大陆迅速扩散,直至在大航海时代被哥伦布们装船带回欧亚大陆,成功占据了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餐桌。
小麦也是个年轻的 " 混血儿 "
马铃薯的形成过程,在生物学上属于 "杂交物种化"。
初中生物学就教育我们,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这是用来区分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物种还是不同亚种的标准。比如,马和驴是不同的物种,虽然可以生育后代(骡子),但骡子并不具备生育能力。
马和驴杂交产生不会生育的骡子,这种杂交通常是人类强行干预下发生的|Sogospelman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杂交后代可以自交或无性繁殖,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物种。这种情况在植物中较为常见,自然界中的植物如此丰富多样,杂交物种化功不可没。除了马铃薯,我们熟悉的小麦、向日葵等等都是杂交物种化的结果。
小麦(基因组 AABBDD)在 80 万多万年前并不存在。当时,A 植物(一粒小麦 Triticum urartu,基因组 AA)和 B 植物(拟山羊草 Aegilops speltoides 的近亲,基因组 BB)杂交,形成了野生二粒小麦(T. turgidum subsp. dicoccoides,基因组 AABB)。过了几十万年,大约 8000 多年前,野生二粒小麦与 D 植物(节节麦 A. tauschii,基因组 DD)经过再一次杂交,最终形成了现代小麦(T. aestivum)。
小麦也是杂交物种化的结果|cerealsdb.uk.net
相比较这几位祖先,现代小麦更加耐旱耐寒,结实率也很高。这些优良的特性,让它们在野外脱颖而出,成功引起了远古人类的注意。自此,学会种植小麦的古人类们,开始进入农耕文明。
金银花果蝇之谜
生物学家们一直认为,杂交物种化只在植物中出现。科学家们很难想象不同的动物物种之间如何产生感情和后代,毕竟,即使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产生情感和后代都十分困难(bushi),连文科生方文山都知道 " 海鸟和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 "。直到 2005 和 2006 年,接连两个突破性的研究告诉我们,原来动物中也存在杂交物种化现象。
2005 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者 Dietmar Schwarz 领衔的团队在《自然》(Nature)上发表研究,首次报道了动物中的同倍体杂交种物种化(homoploid hybrid speciation)现象。
Dietmar Schwarz 还在念研究生时,就注意到寄生在金银花浆果上的小果蝇(我们暂且称之为 " 金银花果蝇 ")与蓝莓果蝇(Rhagoletis mendax)、雪莓果蝇(R. zephyria)长得十分相似。
三种果蝇长得很像|inaturalist.org,Alan Siegel,Julie Craves
作为寄生物种,这三种果蝇分别寄生在自己喜欢的浆果上,彼此之间并无太多交流。更奇怪的是,北美并没有金银花的原生物种。这里的金银花是两百多年前从亚洲引种的,理论上这里压根就不应该有金银花果蝇。于是他怀疑,金银花果蝇可能是蓝莓果蝇与雪莓果蝇杂交形成的新物种。
随后,他从多个地点采集了三种果蝇的多个个体,并采集了苹果实蝇(R. pomonella)作为对照。经过两年的分子遗传学分析,他最终确认,金银花果蝇的基因组由蓝莓果蝇与雪莓果蝇的基因组混合而成,即金银花果蝇是二者杂交之后产生的新物种。
蓝靛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引进北美的金银花物种之一|Opio ł a Jerzy / Wikimedia Commons
不过,这三种果蝇各自寄生在不同的植物,除了一开始意外的杂交,平时也不会遇到。如果杂交产生的后代物种和祖先物种仍然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它们之间会不会再次出现杂交?新物种与祖先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是如何产生的呢?
2006 年的研究则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题,这一次的主角是蝴蝶。
原来袖蝶择偶也看外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哥伦比亚的昆虫学家 Jesus Mavarez 在热带森林中,捕获一种非常漂亮且稀有的蝴蝶。
但仔细比对才发现,这个 " 稀有 " 的蝴蝶,不论个头还是翅膀上的形状,都与两种常见蝴蝶——红带袖蝶(Heliconius cydno)与环纹袖蝶(H. melpomene)十分相似,连翅膀上的花纹都仿佛是二者的混合版本。他心情沮丧地认为,这只罕见的蝴蝶不过是一个变异的亚种,并非什么未曾发现的新物种。
左一是 Jesus Mavarez 捕获的 " 稀有 " 蝴蝶,花纹与另外两种蝴蝶很像,他当时认为这可能只是一种变异的亚种|
然而,十几年后,这个平平无奇的蝴蝶让 Jesus Mavarez 名声大噪。
他在《自然》刊发了一篇论文,不仅确认了这种稀有蝴蝶的基因组分别来自于环纹袖蝶与红带袖蝶,更证实了这种蝴蝶与两种亲本蝴蝶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换言之,这是一个直接通过杂交产生的新物种。这个蝴蝶新种被命名为富丽袖蝶(H. heurippa)。
那么问题来了,教科书上说物种的定义是彼此之间有生殖隔离,这里蝴蝶杂交却产生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物种,这不是矛盾了吗?
Jesus Mavarez 的实验解释了这个问题:环纹袖蝶与红带袖蝶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F1)个体并没有生殖能力,准确来说,雌性个体不育,只有雄性有生殖能力。他们将 F1 雄性个体与两种亲本蝴蝶的雌性个体分别杂交,发现与红带袖蝶产生的后代几乎全都是红带袖蝶,但与环纹袖蝶产生的后代就是富丽袖蝶,而且与和野外富丽袖蝶的基因组完全一致。换句话说,不用几百年,也不用几十年,只需要三代,就可以产生一个袖蝶新物种。
另一种袖蝶 Heliconius pachinus,有科学家怀疑,这种袖蝶可能也是红带袖蝶与环纹袖蝶杂交的结果|William Chapman Hewitson / Wikimedia Commons
但这三种袖蝶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它们在自然环境中为什么不会常常杂交,而是仍然存在生殖隔离呢?Jesus Mavarez 和合作者们注意到蝴蝶翅膀上图案的不同,他们把三种蝴蝶两两混合;结果证实,只有翅膀图案相同时,袖蝶们才会彼此接近和求偶,但凡蝴蝶翅膀上的图案有丁点变化,袖蝶求偶的欲望就会下降,甚至没有任何欲望。
最终,由于大部分袖蝶对翅膀图案十分偏执,带有新翅膀图案的富丽袖蝶才会形成一个全新的物种。
一张复杂交织的网络
其实,杂交物种化现象不仅存在果蝇、蝴蝶这些简单的物种上,也普遍存在于大型动物,甚至是灵长类动物之间。
2023 年,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研究证实,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是由滇金丝猴 / 怒江金丝猴(黑灰色毛色)的祖先与川金丝猴(金色毛色)在约 180 万年前同倍性杂交后产生的新物种。一些研究还表明,现代人也算是非洲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后代,直到今天现代人的基因组中依然保留着 1%-4% 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黔金丝猴的形成过程|The Innovation
物种的形成并不是一条单调的进化直线,而更像是一张复杂而交织的网络。以前,我们总是认为物种的形成需要隔山隔海、跨千百万年,但似乎低估了自然界的造物手段,杂交物种化就不需要那么苛刻的条件。
除了杂交物种化,自然界还存在多种其他的物种产生形式,诸如多倍体物种化等。这些新的物种演化方法,让我们对物种演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让生命的演化路径充满了惊喜与变数。
参考文献
[ 1 ] Zhang, Zhiyang et al. Ancient hybridization underlies tuberization and radiation of the potato lineage. Cell July 31, 2025. DOI: 10.1016/j.cell.2025.06.034
[ 2 ] Schwarz, D., Matta, B. M., Shakir-Botteri, N. L. & McPheron, B. A. Host shift to an invasive plant triggers rapid animal hybrid speciation. Nature 436, 546-549 ( 2005 ) . https://doi.org/10.1038/nature03800
[ 3 ] Mav á rez, J. et al. Speciation by hybridization in Heliconius butterflies. Nature 441, 868-871 ( 2006 ) . https://doi.org/10.1038/nature04738
[ 4 ] Wu, H. et al. Hybrid origin of a primate, the gray snub-nosed monkey. Science 380, eabl4997 ( 2023 ) . https://doi.org/doi:10.1126/science.abl4997
作者:莫轩
编辑:麦麦
题图来源:AI 生成,是假的!假的!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转载请联系 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