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故研究室 2小时前
看展女孩消失在朋友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撰文 | 梁 湘

周末的艺术展里,曾经熙攘的看展女孩正在悄然消失。社交媒体上,手持咖啡杯、穿着莫兰迪色连衣裙与艺术作品合影的照片流量不再,反而会被揶揄成 " 悬浮 "。搞钱、运动类似乎正成为新一代个性女孩们更推崇的主流。

另一面,受大环境影响,画廊与美术馆也在加速关店。取而代之的,是低成本打卡式展走红,如沉浸式光影展、商业品牌联名快闪、大师复制品巡展等。如同 " 九块九咖啡 " 一样,这些已称不上 " 艺术 " 的时尚展,成为部分业者摸索求生的一个方向。

#01

看展女孩退潮

再次来到北京 798 艺术区,却发现当年特意来参观的木木美术馆迁址后,来自上海的穆青先是有点儿感伤,然后又快速恢复了平静。

穆青曾数次参观木木美术馆,对它裸露的水泥梁柱与玻璃幕墙印象深刻。这里有过好几次瞩目的大型展览——荷兰艺术家圭多 · 范 · 德 · 维沃在亚洲的首个个展,坂本龙一、大卫 · 霍克尼等国际艺术家个展 …… 穆青的相册里,如今还留着自己站在艺术画作旁的倩影。

穆青是那个时代看展女孩潮的亲历者,也曾是木木美术馆创办者晚晚(本名雷婉莹)的粉丝。2007 年,凭借姣好的外表与文艺气质,晚晚成了公认的 " 豆瓣女神 ",其中央美术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系的耀眼身份,受尽追捧。

在校期间,晚晚就曾组织过多次展览项目,2014 年与收藏家林瀚结婚后,联合创办了木木美术馆,从初代网红转型为资深策展人。2016 年,晚晚入选 " 亚太艺术界最受关注 40 位年轻人 ",风头一时无两。

在曾经的穆青看来,看展意味着高雅的品位和超出世俗的精神追求。消费得起艺术,某种程度上和消费得起名牌包一样,都象征着人生被一定程度上 " 富养 " 着。

它背后隐含的信息量很多:至少代表着你身处北上广这样的超一线城市,有钱有闲精神脱俗,能获得周遭的青睐。

但这两年,看展的 " 社交红利 " 消失了。在 90 后的穆青看来,00 后的女孩仿佛一夜之间变得成熟而务实,她们更热衷谈独立、谈财富,20 岁出头就开始谋划攒够 40 岁退休的资金。出没五星级大酒店喝下午茶,或者在国际顶级艺术展上与名画合影,都很容易被嘲弄为虚荣、做作。

穆青虽然可以去木木美术馆新地址(朝内 81 号)去看,但她也懒了。曾经,木木美术馆常规票价 60 元,特展时会溢价到 120~180 元,穆青都会觉得值。但现在,木木美术馆新址试运营只要 40 元门票,但穆青感觉,兴趣已没那么浓烈。

来自武汉的小琪,也是一名看展女孩。2015 年,自从接触绘画后,小琪便热衷于各类艺术展,只要去一个新城市,必看当地著名展馆,一年可以去十几次:大多数展都是免费的,但也有部分展览门票高达 200 元。

对小琪来说,看展是个沉浸的过程,能和好的艺术品安静地待在一起,尤其是那些写入美术史的画作,彼此之间就会建立一种奇妙的联系,这种 " 当下 " 的感觉让她痴迷。

不过在看展女孩里,小琪这种属于小众。展厅里更多的人是:逛展半小时,拍照修图一小时;穿搭精致,但可能分不清莫奈和蒙德里安。

图  |  小琪在莫斯科普希金艺术博物馆

无关鄙视链,艺术展览只有提前做好了功课才更能看懂,这种对用户进行筛选的模式,本就不商业。只是当年,看展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类身份标识与社交货币,随着互联网将世界不断的扁平化,大众关于艺术展的滤镜消退祛魅,一张艺术打卡照不再换来旁人的欣羡,自然也就逐渐失去了市场。

晚晚似乎也与艺术展的命运走向莫名契合。

当晚晚如何通过恋情不断实现阶层跃升的过往不断被扒出,对于家世与学历的粉饰不断被指正,人设开始崩塌的她,成了网友们津津乐道的 " 晚学 " ——通过模仿晚晚的言行举止,用以讽刺假艺术、真虚荣的亚文化学科。

而木木美术馆的 " 工人坠楼 "(2021 年 6 月)等一系列塌房事件,也让晚晚本人失去了不少的代言和展览。部分粉丝也开始 " 转变认知 ",所谓的艺术展览不过是一场阶层表演,而非审美启蒙。

如今的晚晚,放下身段开始直播带货。虽然直播时,在线峰值超过万人,但多数场次销售额未达预期。

一个时代结束了。

#02

难办的展览

相比看展女孩退潮,作为行业者,策展人钱文达更关注的是:愿意购画的收藏家越来越少。

94 年出生的钱文达,人大艺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因为热衷撰写艺术批评文,机缘巧合成了一名北京策展人。

钱文达介绍,其实画廊的核心收入来自收藏家购画,对普通观众来看展没有任何需求。" 全国没有几家画廊或者美术馆,是靠卖门票存活的,只服务于高净值精英人群,跟大众没有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画廊门票免费的原因。对于一家画廊而言,只要熬过了最初的创立期,积攒了一定的资源与名气,就有了持久存活的可能性。以北京 798 为例,开一个 200 多平的小画廊,大概需要 100 万(其中租金就占了大头),早年,这可能只需要卖出几幅画便能回本。

然而,这些年来,买方群体 " 购买力 " 集体萎缩。中国艺术家刘野,曾以晚晚为题材创作了一幅画,在 2014 年卖到 420 多万——这放在 2025 年的今天,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钱文达分享,往年能达到 300 万营业额的画廊,如今只能卖到 150~200 万,几乎缩水了一半。每年年底同行相聚时,都会感慨 " 一年不如一年,艺术要完了 "。

随着北京 798 不断地网红化,人流量的激增反而压榨了画廊的生存空间——买画的人越来越少,房租却越来越高。

" 整个 798 几十家画廊,真正能赚钱的估计也就三四家。很多画廊都倒闭了。"

在钱文达看来,画廊的处境,是一种艺术层次的断代:老一辈收藏家逐渐失去购买力,而新一代年轻人对艺术收藏已然没有太大兴趣。青黄不接之处,画作成了疮痍。

图 |  策展人钱文达

与画廊不同,美术馆是另一套逻辑:通常不售卖艺术品,而是靠门票、馆内其他消费、私人捐赠、企业赞助、政府财政补贴等综合构成。其中门票收入通常不及总营收的 20%。

虽然诸如上海龙美术馆,周末门票高达 200 元一人,但其实品牌、企业的赞助才是营收的根本核心。以木木美术馆为例,虽然早在 2018 年,木木美术馆的盈利就达到了 110 万,2019 年更是飙升至 340 万,但背后其实是资本的助力。

2018 年,华兴资本为木木美术馆砸了 1260 万,2020 年泡泡玛特也投了 1690 万,木木美术馆的估值被推向了 1.69 亿。但随着晚晚本人的塌房,诸多品牌的接连解约,以及联合创办人收藏圈大佬黄勖夫的退出,木木美术馆的影响力开始断崖下降。这些营收的断裂,并不是通过翻倍的观展人数就能补回来的。

对于美术馆来说,除去巨大的房租运营成本,一些真迹艺术品的版权费以及保险费,更是天文数字。钱文达回忆,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曾做过一次毕加索的画展,光是真迹的保险运输费,就超过了五六千万元。

如果说,艺术展览的商业模式原本依赖三角平衡:主办方通过展位费、门票和赞助获取收入,参展商通过展览推广品牌和销售产品,观众通过购票获得文化体验。那么随着观展人群的消退、企业赞助方的预算紧缩,许多美术馆的生存状况也就岌岌可危。

北京木木美术馆的迁移、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被曝拖欠员工薪资长达半年等新闻,可见一斑。

或许,艺术市场从来不属于大众,而是小圈子的金钱游戏。当大环境走向不透明,富裕群体们不再买账,市场立刻现出原形。

#03

注定孤独的艺术

艺术如此艰难,到底谁在赚钱,有没有求生的新路?

遇见博物馆,是北京中创文旅集团旗下的文化艺术品牌,其北京 798 馆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毗邻,根据不同的展览,平均票价 100 元 / 人。钱文达认为,它比周遭所有美术馆都要赚钱。

" 我们行业内的人其实有些看不上它,因为它办展时的真迹含量很低,比如一个梵高展,100 张画里只有一张真迹,其他都是复制品或投影,所以它办展的成本也很低。但真真假假,对大众来说其实都差不多。它不够艺术,但它又赚到钱了,真是一个悖论。"

事实上,这类以低成本打卡体验式的艺术展览正在增加。798 艺术区展览数量增长 12%,但 70% 为 " 网红快闪展 ",艺术价值稀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座 " 失恋博物馆 " 以及各类只有复制品的 " 梵高展 "" 莫奈展 ",用灯光秀与打卡点贩卖情绪价值。

随着 AR/AI 技术的迭新,各类展览也常借用这些技术的魅力点。比如看展人可以通过技术 " 亲自入画 ",去与早已逝世百年的艺术家对话。Z 世代用户显然更倾向于这种可互动、可分享、可消费的体验场景。

" 但这些跟真正的艺术行业没有关系,它其实是一种流行文化的消费。" 钱文达说。

图 |  更强调光影互动的网红梵高展

在钱文达看来,艺术看展不同于看电影。电影是取悦消费者的,观众可以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走进电影院,去面对一个全新的视听产物。但艺术展是需要看展人提前做好功课的,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才能在看展时领悟感受。

这种精神上的快乐极具门槛,非常不商业,但也是无法妥协的。

活下去是当下最严苛的问题。提及木木美术馆,钱文达认为,其在搬迁前,把部分馆内空间做成啤酒屋与咖啡厅的方式值得借鉴,用更多的馆内消费,去尽可能地冲抵企业品牌赞助缩减后的损失。

类似小红书之类的媒体账号,也需要艺术运营者们重视起来。当收藏家的数量不断缩减时,在网络上主动出击挖掘新的客户,也是不能忽略的营销手段。

一个现状是:近几年,即便是老牌收藏家,也开始低价甩货,即便当初几百万买的藏品,也会为了现金流,折价到几十万出售。在中国,真正懂收藏、有收藏能力的,可能就几百人。

为了扩圈,让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与世界打通,就成了更重要的事。钱文达感慨,中国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完全是在自己的圈层内孤芳自赏,因此艺术品的售价总有上限,基本不会超过 100 万。而在欧美,出价上千万去购买艺术藏品的案例非常多。

尽管刘野的画作《张爱玲》在 2025 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以 4255 万元成交,但这类个案,只有与世界接轨后,才能成为业内常态。

或许国内艺术市场,需要等下一个经济周期才能再有起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面对艺术经济不况的现状,底层艺术家要么转型、要么饿死。或许,精英人群为艺术品买单的模式正面临洗牌,但艺术的固有属性,就注定了它只能拥抱少数人。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艺术 女神 上海 一线城市 荷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